【多圖】他曾是紐約搶手插畫家 急流勇退裸辭遠走反而更紅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他曾是《紐約客》的御用封面插畫師,迄今畫了近30幅封面;他是克里斯多夫.尼曼(Christoph Niemann)當今最紅的插畫家之一。

2008年,在紐約已經生活了十幾年的尼曼,開始厭倦紐約快節奏的生活與巨大的工作壓力,當時正值事業高峰期的他毅然辭職,帶着妻子和家人,搬去了柏林生活。他希望把自己清零,一切從頭開始。從2014年開始,每個週末他都會在Instagram上發表一張漫畫,很快這些輕鬆燒腦的「腦洞怪物」,就引來百萬粉絲追捧。最近他將作品匯成了一本《週末速寫》,一条也和尼曼聊了聊這本新書。

Christoph Niemann(一条提供)

編輯:徐聰/一条

尼曼25歲的時候來到紐約生活,在紐約的工作「太有效率」,這讓尼曼覺得自己的創意彷彿被耗盡了。Google讓員工,每週用1/5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啟發了尼曼,為什麼不在每週留一天時間,用來開腦洞呢?他給自己設了兩條規矩:一,沒有客戶;二,沒截止日期。

他的工作方式是,攤開畫紙,隨手拿來一件物品,不停變換角度,盯着它看,想些和它毫無關聯的東西,越奇怪越好。直到腦中出現一閃而過的火花,抓住它,再在紙上畫上幾筆,就成了一個作品。「大多數時間都是對着白紙靜靜等待。」尼曼說,「你只要開始做,無論神奇的事情是否發生,重要的是你製造了機會。之後,你只需要坐在桌子前,等待好結果出現。」

按圖看尼曼的作品

+22

「我喜歡這幅畫」,「它太有趣了」。很快他的Instagram上有了近100萬追隨者,平均每個作品能收到5-10萬的讚。網路媒體與紙媒不同,即時的留言能讓尼曼收到準確的回饋。

在尼曼的眼中,信手拈來的物品都有性格,襪子、撲克、刷子都有了生命。襪子變成恐龍的頭和脖子,牛油果變成了舉起的棒球手套,刷子變成了舞者飄逸的裙子。

1997年25歲的尼曼,從德國斯圖加特國家藝術學院畢業後,隻身來到紐約。之後的十幾年裏,他為《紐約客》設計了近30個封面。還在《紐約時報》有固定專欄。紐約客常在截止日前,找他來救火,因為尼曼只要很短的時間,就能做出些像樣的作品來。很快紐約成了尼曼的「舒適圈」,他在這裏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在紐約他遇上自己心愛的女人,結婚生子,在外人看來,尼曼在紐約的生活一帆風順,但實際上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忙碌的生活令他根本喘不過氣。為了再一次突破自己,2008年,尼曼決定帶着妻子和家人,搬去柏林定居,在這裏他開始了全新的創作。

尼曼為《紐約客》設計了近30個封面。(一条提供)

Q:一條    A:尼曼

Q:《週末速寫》的特別之處在哪?

A:這個項目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走向是未知的。給《紐約客》畫封面的時候,作品會往我心裏設定的目標方向發展。但做《週末速寫》的時候,一般都是我拿着一個物品,尋找它能打動我的點,這個創作過程非常自由,用自由的態度,把它做到專業。這往往能創造出好的作品來。

Q:你曾說,收到過最糟糕的建議就是放鬆,為什麼?

A:當我繃緊神經創作時,我不喜歡有人和我說「放鬆」。我想盡全力投入到工作中,不能被分心。一旦你心中寬慰自己「放鬆,其實沒那麼重要」,往往你會得到一個壞結果。

+1

Q:日常工作和週末自由創作的狀態,有什麼不同?

A:我的工作狀態分為兩種:一是週末創作時,我不會設定明確的目標,是完全自由和開放的狀態;二是日常工作時,我作為編輯,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挖掘他們的興趣點。有時候你花了大量的心血去完成一部你覺得好的作品,但最後發現讀者根本看不懂,不明白你要傳遞的資訊,這時候你就要放棄它,從頭開始,這種情況時常發生。

Q:你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創作佔了多大的比重?

A:隨着年齡增長,我慢慢意識到,陪伴家人,運動,創作音樂,這些事很重要。無論是做插畫師還是藝術家,都需要去體驗生活。生活是你的作品與觀眾之間的紐帶。你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之間,尋找平衡。

Q:為什麼離開紐約?

A:紐約是一個最適合工作的地方。 我很愛紐約,愛那裏的工作,和在那遇到的人。做編輯時,高強度的雜誌和報社的工作,讓我覺得很棒,根據新聞內容作出相應設計,是很好的訓練。但我發現,它也有限制。高效工作,讓我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我的創意彷彿被耗盡,沒有時間給自己充電。我想講我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和我的妻子決定離開紐約,搬去柏林生活。在柏林的一切都是嶄新的,我可以去探索新的道路,激發更多靈感。

我很愛紐約,愛那裏的工作,和在那遇到的人。(一条提供)

Q:在Instagram上收穫了近百萬粉絲,你如何與粉絲互動?

A:在Instagram上,對於粉絲的留言,我會有一定的期待。好的評論會讓我很滿足,我怕會滿足於這些評論,影響我的實驗。於是我開始了新的實驗,我決定「採取同樣的方法,在不同物品上設計」,讓觀眾感到很驚喜。更讓我驚訝的是,很多社交媒體上的讀者比藝術家認為的要「聰明」得多,他們會發現作品中的細節,這感覺很微妙。缺點是,社交媒體會擾亂你的思路,當你收獲第一個讚後,你就會期待收到更多的讚許和誇獎。

好的評論會讓我很滿足,我怕會滿足於這些評論,影響我的實驗。(一条提供)

Q:社交媒體讓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A: 對我來說,相比10個讚,我更在乎1個帶批評的評論。學會接受批評比創造藝術更重要。

Q:想對中國讀者說什麼?

A:我想來中國學更多的文化和知識,瞭解這個神奇的大國。比如說:歷史、漢字、飲食、繪畫,尤其是藝術。我很期待日後可以到中國旅行,瞭解更多的中國文化。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