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皆有價值 中大開發城市大數據平台助港發展智慧城市

撰文:文耀倫
出版:更新:
智慧城市看似是與一種概念層面的事情,但如細心留意,便會發現當中細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iStock)
梁怡教授(右五)與平台開發團隊就多方面推行大數據收集及應用方案。(文耀倫攝)

「智慧城市(smart city)」一詞已提出多年,但大眾對它的認識又有多深?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在日前的傳媒簡介會上宣佈,該所已開發出全港首個應用於整合及分析城市大數據的平台,「智慧城市 + 大數據」,聽起來似又是一堆似懂又不懂的事情,但研究所所長梁怡教授卻一再強調,發展智慧城市其實終歸是與「人」有關的事情,而且希望大眾能打破「資訊科技發達的城市就等同是智慧城市」的想法,積極參與這個進程。

梁教授在介紹平台的細節前先表示,城市要稱得上為「有智慧」,除需擁有穩定成熟的資訊科技基建外,還得同時設有一個用於收集、整合及分析數據的自動化中央系統,這才能確切掌握城市的發展現況及動向(包括市民的生活習慣),從而打造出真正的智慧城市,在生活質素及經濟發展上惠及整個社會。是次發佈的城市大數據整合分析平台,將會利用創新收集數據方法及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以掌握城市中更多仔細、精確及具參考價值的資料,從而將分析結果應用在空氣質素監察、城市規劃、個人化醫療及社會關懷等範疇。

平台所兼顧的範疇很廣,其中有部分功能更已可供公眾應用,歡迎大眾共同參與。例如,由未來城市研究所、香港天文台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的社區天氣資訊網絡系統(Co-WIN),至今已獲港、九及新界超過100所本地中學參與,所收集到的數據可呈現出各地區的天氣狀況;應用於醫療上的「個人化醫療保健系統」,能讓市民藉智能儀器來收集及上載包括腦電波、血壓及心跳率等數據,使醫生能實時遙距掌握病人的健康狀況,甚至可作24小時監察及分析;一項正在開發的「電腦輔助藥物」研究,嘗試將經認可藥物的結構、成分、性質及效用造成大數據,以助控制負責癌症耐藥性的標靶蛋白(cancer target protein)出現突變的機會,從而研發出具個人化的標靶藥物。部分數據更能藉受訪者表情、社交平台甚至大眾主動提供資料而收集,因此梁教授強調發展智慧城市其實一項社會共同參與,而不獨是由政府推行,只是「由上而下」推行的計劃。

團隊的研究員介紹移動傳感器節點的構造及應用方法。(大會提供)

此平台的創辦理念能滲透至市民的生活日常,想必對香港發展智慧城市大有幫助,梁教授指在技術層面而言,平台現今已能正式運作,然而礙於政策因素,因此仍未能說準平台於何日才能正式推出所有收集數據的功能。他表示,要建立一個智慧城市,是需要硬件、軟件及政策3方面的配合,不過香港現今仍未就開放數據平台訂立包括個人私隱及數據應用的相關法例,因此平台需待政府處理這方面的法律責任;又如團隊正研究如何利用無人機機隊來收集城市,以至街道間的空氣質素數據,然而此做法亦需獲得政府許可才能實行,因此平台的實質操作仍需等待政府提供的指引。

梁教授於會後分享指,發展智慧城市其實不應是一個城市獨自面對的事情,世界各地的城市應要有交流,一同就發展過程提供意見,才能推進彼此的發展過程,因此研究所亦將於2017年1月10日至12日期間在校內舉辦科研會議,就「融合城市科學及城市信息學的智慧城市建設」為題,邀得來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學者到場演講,在技術及概念層面上互相交流。

此無人機特設了專業級攝影鏡頭,甚至能藉此檢測植物的健康狀況,不過要待何時才能在城市上空飛行仍屬未知之數,就算是在中大校園作測試亦需預先申請。(文耀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