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後妻有藝術祭】香港部屋提案徵集 本地建築師、藝術家可遞交

撰文:鄧詠瑤
出版:更新:

藝術品不一定要規規矩矩地在房間展示,戶外的自然景觀亦可成為畫廊。「大地藝術」(land art)追求以嶄新的角度留意大自然,在不可控的天然環境上,如天氣、溫度、樹木、田地等加上藝術元素,表達人類與生態系統、天然資源、保育等議題。
全球大型的大地藝術展覽──「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闊別三年,將在明年重臨。香港建築師與藝術家亦將於異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藝術空間「香港部屋」,夏天以農田為畫布,冬天以雪地為靈感泉源,把香港藝術帶到日本。

日本兩大大地藝術祭之一 在大自然中展示作品 

作為大型土地藝術的「舞台」,不少外國藝術家都在越後妻有留下自己的足跡,包括在行為藝術界有着舉足輕重地位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她是第一屆大地藝術祭的參展者,於越後妻有的一間空屋創造了《夢之家》(Dream House),其實是一間旅館,讓過客入住,然後把當晚做過的夢記錄在「夢之書」中。但她為了尋找這間古色古香的日式木房,不惜在大風雪的寒冬下走訪多間廢屋,才覓得完美的選址。《夢之家》於2011年因地震而差點垮掉,但越後妻有的居民還是盡力保護它,可見他們非常珍惜這些藝術家的心血。

雖然是藝術創作,但旅館的設施「夢之家」應有盡有,還會貼心的提供西式早餐給外國遊客。客人要睡在像棺材般的床上,翌日記下自己的夢境。(藝術祭官網)

越後妻有擁有遼闊的平原和農地,激發不少藝術家以此作為創作背景。德國藝術家Thomas Eller 喜歡把平面與三維空間結合,他列印了自己的人像圖並立於越後妻有的草地上,成為一處特別又詭異的風景,這位藝術家似乎很喜歡中國文化,他指出,從側面看過去,纖薄的人像板和背後支撐住圖像的桿,形成了中文字:「人」。

德國藝術家Thomas Eller 作品《The human re-entering nature》,雜草緩緩地沿人像向上攀也是創作理念之一。(藝術祭官網)

位處鄉郊,越後妻有沒有大都市的繁暄,故不少藝術家都會在此創作以人類與大自然為題的作品。日本藝術家内海昭子受越後妻有特有的自然景觀感染,以不打擾、靜靜地欣賞自然之美為理念,創造了一扇立於戶外的窗。

内海昭子作品《For Lots of Lost Windows》,她特意安上窗紗讓微風吹起,成為越後妻有一道唯美的風景。(藝術祭官網)

別以為當地藝術品都是一本正經,當中亦不乏惹趣的作品。藝術家開發好明為當地的豬肉店和車庫添上各種可愛的表情,一開始只會畫快樂的表情,後來因為居民要求,他才添上悲傷、憤怒等臉孔。有一次他在一座倉庫上畫了個在哭泣的臉,業主卻表示不歡迎,他說:「地震摧毀了我的房屋,就只剩這小小的倉庫是完好的。」開發好明表示受到這句話深深的震撼。

開發好明作品《Kamaboko Face》,Kamaboko是日本魚糕的意思,魚糕有點像吃拉麵時的鳴門卷,但人們會畫上可愛的卡通吸引小孩子,而藝術家就在居民的倉庫畫上如魚糕一樣的圖案。(藝術祭官網)

草間彌生亦曾把她的專屬「波點」帶到越後妻有,成就據說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作品《花開的越後妻有》;著名台灣插畫家幾米則以越後妻有的風土人文為題材,畫了繪本《忘記親一下》,並把繪本重塑成裝置藝術,於土市站及越後水澤站展出。

荒廢的雪國大地 以藝術喚回生氣

越後妻有的藝術館時有舉辦水稻種植和親近大自然的活動。(藝術祭 Facebook)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是自2000年起,三年一度的最大型國際藝術盛會之一,是土地藝術品的「展覽廳」,藝術祭多在7月至9月溶雪之時舉辦50天,而2018年將會是第七屆。

越後妻有是日本的鄉下地方,圍繞着山林、溪澗和梯田,冬天則成雪景,面積與香港新界內陛相若。由於有半年處於寒冬,不利生產,年輕人都搬到大城市去,導致人口稀少,到處是空屋、廢校及荒廢的農地,惟原始的風景、廣袤的土地和空置的社區資源,均成為藝術家的創作材料。藝術祭策展人北川富朗有感於此,決定以藝術令這處回復生氣。 

藝術家受邀到達越後妻有後,會受村民熱情招待,感受當地風土人情,有些人甚至會居住數月至一年尋找靈感,十多年來已累積近四百件作品散落這片土地上,成為名符其實的藝術舞台。北川富朗曾指,「設計展覽時不重於方便遊客參觀,而是希望人們尋訪四周的藝術品時,可走遍雪國大地。」藝術品大多提示着人類與自然景觀的共生關係,予人反思生態保育。

北川富朗亦是另一個知名展覽「瀨戶內海藝術祭」的策展人及藝術總監,瀨戶內海是位於海洋之間的一個較封閉的島嶼,北川富朗刻意挑出偏遠但富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因他希望以藝術挽救老化的村落。日本現時定期舉辦的國際藝術祭不論大小多達20多個,可媲美美國,藝術祭很多都於鄉村舉辦,廢農政策令田地荒廢,建築物日久失修,守候這些地方的老人都期望藝術祭可振興鄉下,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成功吸引更多鄉郊地區紛紛仿傚,希望吸引人流。

本地農夫赴日本耕作 以藝術回應香港土地問題

參加者回港後亦舉辦工作坊,與大學生義工創作「永續耕作」的圓形田,把植物圖片以四種不同顏色代表「春夏秋冬」,以顯示永續耕作的精神。(馬寶寶社區農場 Facebook)

香港從農業到工業轉型多年,也令大批農地無人耕作而廢棄,近年有一群有志青年想重振本土農業,卻因不完善的農業政策和配套而艱難前行。上一屆的2015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80多位熱衷於農耕的香港人曾遠赴日本參加,他們多來自「馬寶寶社區農場」、「生活館」和「鄉土學社」這些本土保育及務農團體,參加者中有藝術家、農夫,也有中學生,他們因為「大地予我」這個本地農業耕種項目而聚首,然後到越後妻有親身體驗兩地耕種文化的差異,並在自然環境中創作藝術品,回港更舉辦「大地予我」回顧展,分享在越後妻有的一點一滴。

其中生於務農世家的袁易天帶同年輕人前往越後妻有,並提出「永續耕作」的理念,以圓形的田耕種;本地藝術家楊秀卓和中學生則共同創作農田裝置藝術《禾稻中的工字鐵》,在田中架起十多個「工字鐵」,象徵地產霸權蠶食農地。

康文署藝術推廣辦事處近日發起提案徵集,以「香港部屋」參加下一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作為香港及日本的藝術文化交流平台,可供香港藝術家駐留並舉辦展覽和工作坊,預計於 2018 年開始投入運作。

提案分成建築提案和藝術提案。建築提案包括建築的外觀、結構和室內設計,需考慮功能、美感和可持續性等,工程則會交由日本專才負責,預計於明年6月完成;而藝術提案需以越後妻有的獨特文化作為重點,並能連結不同的文化(比如香港)。評選委員會包括北川富朗、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劉鳳霞、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羅欣欣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香港部屋」提案徵集

參加資格:年滿 18 歲並持有效香港身份證的香港居民

截止日期:2017年8月11日

提案數目:每位或每組最多兩份

入圍數目:1份(建築);3份(藝術)

獎項: 港幣100,000 元委約金(建築);不多於港幣 400,000 元委約金(藝術)

遞交地點:北角油街 12 號油街實現

查詢:2512 3018 / 2512 3034 / 2512 3020(藝術推廣辦事處公共藝術組)

詳情: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