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吃飯重要還是著書重要?新編「孔乙己」不止是迂腐書生

撰文:潘宛沚
出版:更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魯迅的一句話,就帶出孔乙己有別於酒館其他客人。他既不是站着喝酒的短衣低下層,也不是坐着喝酒的長衫中上層。穿長衫又站着喝酒,他一出場就預示了邊緣身分的悲劇。
西九文化區小劇場展演引入上海新編淮劇《孔乙己》,高挺飾演的孔乙己倒身出場,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孔乙己一直以迂腐文人的形象深入民心,但高挺認為:「改編表現的是孔乙己追求理想的精神」。孔乙己不出於淤泥,亦不受所染,正是這次上海淮劇團表演所帶出的。「現在的社會終究需要正能量。」

《孔乙己》的表演指導梁仲平淮劇演出經驗豐富(左),與年輕演員高挺(右)合作擦出新火花。(龔嘉盛攝)

小說中的孔乙己似是中年,落魄滄桑。這次的主演高挺卻溫文儒雅,在演出時也難掩書生氣質。坐在旁邊的梁仲平曾演活許仙、呂布等經典人物,是國家一級演員,現在人到中年,依然活力充沛,在這部創新劇目中擔任表演指導。兩代淮劇老生小生聚首一劇,正如梁仲平所言:「有碰撞才有好作品。」

淮劇小知識

又名江淮戲
中國江蘇省江淮地區的地方戲劇
是江蘇和上海的主要劇種之一
演唱語言以江淮官話、建湖話音系為基礎
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梁仲平認為短衣幫穿上西裝亦無不可。(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梁仲平是老派演員,但也重視創新。(龔嘉盛攝)

傳統戲曲可以更前衛

一老一嫩,梁仲平和高挺正是新舊兩代人的代表。「現在戲曲有兩條路,就是傳統和創新。」梁仲平從傳統戲曲走來,在《孔乙己》劇目中擔任把關的保守派,堅守戲曲原則。但他同時認為戲曲要跟上時代步伐,上海淮劇團1993年的《金龍與蜉蝣》正是最佳示範,「這是中國戲曲改革的里程碑。」梁仲平憶述當時的人都不知如何改革傳統戲曲,直至《金龍與蜉蝣》的出現。此劇將淮劇結合其他藝術形式,揉合傳統和現代,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也讚不絕口。

「我們的步子可以再放大,更前衛。」梁仲平笑言這次《孔乙己》已算收斂,說不定可穿西裝上場。「我們膽量是有的,小劇場就有這個好處,只要不違反戲劇規律,隨便怎麼做都可以。」《孔乙己》是上海淮劇團第一部以小劇場形式演出的劇目,梁仲平十分欣賞這種小型的演出形式,「小劇場時間短、距離近,有一種親和感,受年輕人歡迎。」在《孔乙己》的創作團隊中,梁仲平是少數上了年紀的主創,難怪他稱自己是「老人當中最前衛」的了。

+5
高挺是京劇出身,後來演出淮劇,只是語言上有所轉變。(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加入新元素 不忘傳統功

在高挺臉上幾乎看不見歲月的痕跡,三十多歲的他已是演員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大部分演員都是「九十後」,自然為《孔乙己》注入年輕元素。京劇出身的高挺在大學時已相當前衛,主演不少新編劇目,如改編自外國名著的《溫莎的風流娘們》、《李察王》。「淮劇畢竟是江蘇的地方戲,不像京劇是全國性的,所以更敢於創新。」

高挺自小已接受京劇訓練,打好基本功。(龔嘉盛攝)

而這種「新」對他來說只是新鮮元素,始終不能放棄傳統。自5、6歲已學習京劇,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有傳統的底蘊,「小時候在父親影響下學習京劇,也不知道喜歡不喜歡。」在不知不覺中,高挺習得穩固的基本功。加入新元素,他認為是時代的必要,也希望年輕人會愛上傳統藝術。《孔乙己》就用上網絡話題,微訊、朋友圈,都是中港年輕人熟悉的用語。訪問期間高挺也問到香港有什麼潮流用語,好讓香港觀眾更有共嗚,結果在演出中果然在某些對白中加入了粵語,如「咀一啖」、「頂唔順」,博得觀眾笑聲。高挺與梁仲平合作,就像中國的太極圖,陰陽二分,卻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新編《孔乙己》塑造出新的孔乙己形象,更乎合年輕人口味。(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重塑「孔乙己」形象 望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高挺飾演的孔乙己在大雪中慢慢直起身子,表現堅強的意志,高挺也希望觀眾能思考孔乙己的命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除了現代元素,整部《孔乙己》改編的角度也是從現代出發。「原著帶諷刺的意味,改編後更著重文人風骨。」編劇管燕草是國家二級編劇,作品豐富,雖首次接觸小劇場,年輕的觸角還是道出現代人的心聲。

「不論是香港還是上海,社會壓力都很大,特別是房價問題嚴重。這部劇正是希望人們像孔乙己堅持要考上科舉,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孔乙己》的故事內容雖由編劇主導,高挺也深深感受到孔乙己的內心掙扎——究竟是吃飯睡覺重要,還是著書立說重要?面對社會壓迫,惡人橫行霸道,孔乙己灰心失意,美女小夢蝶卻多次在夢中鼓勵,「她的出現是代表希望。」

後來夢想破滅,現實中的小夢蝶大潑冷水。走在大雪中,孔乙己佝僂蹣跚。訪問完結時,梁仲平擔心語言造成香港觀眾欣賞淮劇的障礙。在高挺飾演的孔乙己慢慢直起身子之際,台下掌聲如雷。大概高挺說得對,「藝術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