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十一年前預示今日 《大汗推拿》葵青劇院再為港人按摩

撰文:楊文娟
出版:更新:

十一年前新域劇團公演潘惠森的劇作《大汗推拿》,劇名或許令很多人摸不着頭腦,但今天再重看這個2006年在深圳按摩鋪發生的故事,其實暗藏了內地和香港未來發展的預言。
風車草劇團重演《大汗推拿》,依然幽默感、喜感並重,不過觀眾就可以更了解劇作的深度。導演陳曙曦表示,劇中的香港大學生北上內地當水貨客,只為貪玩和體驗,如此荒誕的情節,在今天變成很多港人謀生的方法,備顯悲涼。扣上高鐵即將通車以及政府不斷強調的「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導演希望透過作品鬆弛香港人眼前的焦慮,一起探索香港的命運和未來。

《大汗推拿》綵排照片。(風車草劇團提供)

十一年前預視今日香港

《大汗推拿》是潘惠森「珠三角系列」的第二部,說的是一個香港宗教系畢業大學生林松(梁祖堯飾)為體驗,到深圳做水貨客,卻滯留按摩鋪走不了,看着三個內地人如何在按摩鋪中掙扎求存的故事。2006年,沙士過後三年的香港,經濟、樓市慢慢回升,就如機遇來臨的前夕。2008年的中國「盛世」仍未到來,一個仍然擁有優越感的香港人去到內地,看到一個蒙古人耶律屈原(陳淑儀飾)、被滅族的鮮卑人水仙(湯駿業飾)和廣東廣西「混血兒」萬純(邵美君飾)如何抗抵不利的處境。

劇中香港人的意氣風發,內地人的地位較低,但十一年後,香港人的地位慢慢下降,人民幣和港幣互換位置,內地人來香港大撒金錢,「重看這一切,就有一種悲涼。」導演陳曙曦說。

《大汗推拿》導演陳曙曦。(風車草劇團提供)

導演陳曙曦指,他當年有入場看作品,覺得作品搞笑和有趣,但未能完全明白,驚訝潘惠森早有慧眼預言香港的未來。「觀眾可藉作品感受十一年前珠三角發展中香港扮演的角色,以及香港與其他地區的狀態。」

「潘惠森似乎看到未來,中國人、香港人的命運,演員十一年後再排練此劇,也更明白潘惠森的想法。現在講一帶一路,高鐵也快通車,到底高鐵通車後,香港的命運如何,我很想透過這套戲去探索。」

《大汗推拿》綵排照片。(風車草劇團提供)

十一年,在歷史的洪流中不算什麼,但在生活急速的香港,改為卻可以翻天覆地,十一年前的故事彷如歷史劇。海報設計上,演員的裝扮亦如古裝片歷史人物,但舞台上則會以2006年時中港的衣飾打扮為主,改變不大。舞台則以珠三角的發展和兩地地差去創作整個場景,營造荒漠中按摩鋪的感覺,更特意請來一個馬頭琴老師,穿著蒙古服在現場演奏馬頭琴,一時營造萬馬奔驣的狀態,一時奏出憂怨。傳統蒙古樂器應用於現今的劇場,猶如遠古與現代對話。

給緊繃的香港人來場思想按摩

重演2006年的劇本,中關係已今非旨比,作品也與當下的時空對話,由2017年回帶重看2006年發生的事。陳曙曦驚嘆,潘惠森很早就認知到大環境轉變下文化和語言的影響。由以前港人「上」內地,變為大陸人自由行「下」香港,劇作早已暗暗埋下人口流動的方向改變,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轉變。「2006年,香港人林松滯留深圳,但2017年再看,你絕對會想到大陸人來到香港,不只來旅行,更來定居,接下來香港本土文化將有一個大洗牌。」

劇中角色蒙古人耶律屈原(陳淑儀飾)。(風車草劇團提供)

劇作除了呈現那時香港人對珠三角發展的心態,也側視內地的企業發展方向,內地人的努力求存的底氣。陳曙曦認為,中港的發展優勢逆轉,值得香港人思考到底香港何去何從,「正正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在發春秋大夢,應是夢醒的時候。」

當下香港人每天追着政治新聞,神經繃緊,劇作也喻意為香港人來個思想上的按摩,「大汗推拿,讓人進入一個禪思的狀態,看清楚、聽清楚真相。」

曖昧的文化身份

有關珠三角發展的此劇,角色全都是「外省人」,突顯了中國處境下文化身份的複雜性,而十一年後,中國以北京為中心的文化殖民勢頭愈來愈高,少數族群的文化日漸邊緣化。劇作透過本來由女演員演出的角色鮮卑人水仙,改為由男演員湯駿業飾演,延伸對大陸人或少數族群文化和身份的討論。「很多人說鮮卑人文化去了土耳其、韓國,所以我們覺得鮮卑人的身份已經很模糊和曖昧,所以由男性反串女性,將更具曖昧性。」

《大汗推拿》2006年版海報及2017年海報。

日期:9月22至29日 8pm;9月23至24日 3pm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費用:$350, $270,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