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動漫角色亂入名畫 美籍華裔藝術家中西文化工藝「玩出」創新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靈活多變,懂得在中西文化、傳統與變革夾縫之間生存,是很多上代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本領。但面對抗疫、圍封、裁員、移民這些2021年開初的熱門關鍵字,不少老香港都閉口不語。在美國出生、香港出生的華裔年輕藝術張子言,選擇從年輕人角度、用藝術把這精神重新展現出來。
文:呂一行

「我所聯繫的流行文化傳承是我用以暸解世界的工具。」張子言說。(受訪者提供)

張子言是華裔美籍跨專業藝術家,在佛羅里達州坦帕市出生,少年時代移居香港,近年在灣仔創立了藝廊。近一兩者筆者都很留意他,欣賞過其作品展;初初以為他是一般富二代藝術家,但當看過他那幅把超級瑪利奧(Super Mario)化身成經典名畫《基督下葬》(The Entombment of Christ)主角的作品,便認定他「有料到」。他不單是概念創新,畫工更是一流。

《The Entombment of Mario》 創作年份:2019年 特色:這是令筆者對張子言另眼相看的作品。(The Stallery 網站)

動漫、商標「亂入」名畫

張子言的藝廊位於被中西文化不斷衝擊的灣仔石水渠街。這個社區有著中西文化、傳統與變革的元素,現代商廈、政府部門、會展、古蹟、電腦商場、玩具街兼收並蓄。可能長時間浸淫在這片土地,驅使他的作品十分在地,擅長使用大家熟識的「人物」和商標入畫。這便不難解釋,為何美少女戰士、小丸子和麥兜可以在他「再創造」的名畫世界中「亂入」。

近年他積極推動社區與當代藝術的互動,當海外藝術家未能在港舉辦展覽的時候,開放其藝廊給本地年輕藝術家。除自己藝廊外,他的作品也常在本地藝壇亮相,包括 Hong Kong Affordable Art Fair(2015)、Hong Kong Visual Art Centre(2019)及 PMQ(2020)。而2016年他為未裝修前的「藍屋」所創作的藝術攝影展,更替他打響名堂。

他的條件比一般年輕藝術家優厚:爸爸熟識中國傳統文化,自己又曾在 Ringling College of Art 和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短暫學習攝影,接受過不同文化的正規美術訓練。在香港藝壇身處疫境時,卻願意和其它同路人分享他的空間,在口罩背後展示活力。在特別鬱悶的這一兩年,他的作品卻反過來充滿動力;除構思「估你唔到」的畫面外,還使用先進的視覺媒體、數碼平台,渲染出強烈色彩對比和線條的東西。原來,他人生曾走過困難的路,一點也不平坦。張子言說在上述兩所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卻因抑鬱症的緣故而選擇了退學,並決定開始自己的藝術家生涯。這些背景和經歷孕育出一種看待香港的獨特視覺。

消費主義與藝術史對話

他最近的新作閃閃皇朝系列,繼續令人發出微笑;他把流行文化特徵及唐和漢朝的成象融合在絲印畫上,更之前的創作更絕。「這個矛盾的組合並列了新與舊、東與西,結果產生了奇妙的美學成象,為各種年齡層的觀眾提供了觀賞的切入點。」他的作品橫跨不同媒介,包括有機玻璃、絲印、樹脂、青銅雕塑、傳統刺繡和書法等。「今次系列的靈感來自我創作上一個個人展覽『代・名・畫』的時候。」張子言說,從探索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和日本漫畫,到探索中國傳統藝術與當代西方動畫之間的關係是很自然的。「由於我是一個中國裔的美國人,所以我常常視自己是中西文化之間的橋樑。」他利用名牌的商標和其標誌性的設計,來代表西方的消費主義文化,並藉著中國藝術史上著名作品的構圖,把它們並置一起。「我期望作品能令現今令人困惑的過度消費主義社會中,找到一個平衡。」

有些人以為年輕藝術家「玩玩吓」,但細心看張子言的作品便發現手工極高超,他的刺繡和書法都具專業水平。「我從小就開始接觸刺繡和書法,因為我的父母非常熱愛藝術。」在書法上他受到父親的影響,對詩詞歌賦和繪畫等中國傳統藝術亦非常感興趣。「我發現自己愛上了這種表達藝術的方式,它可以很標誌性地代表中國文化,同時又如此變化多端。」

近年,香港的成年人和年輕人恍似被鴻溝相隔,藝術界亦不例外;當代藝術世界也有不少指點江山的高輩份大師,年輕一代要生存也不容易。張子言作為年輕一輩藝術家,又如何看當下的年輕藝術愛好者?在他眼中,年輕人喜愛的風格又是怎樣的一回事? 「儘管我也是這一代的年輕人,我們都與這些動畫角色一起成長,但我並沒有特別針對把年輕人視為對象。作為藝術家,我嘗試在作品中加入不同的切入點,例如融合傳統作品與現代的流行文化,以免排斥年齡較大的觀眾。」

他認為年輕人會對那些可以和他們交流的主題更感興趣。「而大多數的主題圍繞着街頭藝術,波普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等。這些藝術的動向在大眾媒體和互聯網上也愈來愈流行,因為它們突破了人們必須親自去畫廊或博物館觀看藝術品的界限。」或許看過他動漫入名畫的人,會對原著開始感興趣。

疫情下多給機會本地人

張子言的藝廊充滿活力,2021年繼續面對疫情他有什麼大計呢?「我之所以開設藝廊是因為經歷了康復之旅,我需要在生活中尋找目標。我想通過實現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向公眾展示藝術品的夢想來找到目標。」他說儘管與國際藝術家的許多合作都被無限期地擱置,但仍然會繼續定期舉辦展覽,重點關注一些具有獨特見解的年輕人和初露鋒芒的本地人才,例如 Baö Ho 和 BOMS 等。

「當然,我們對當前新冠肺炎的狀況仍會持著謹慎的態度,在舉辦這些展覽時,會謹守保持社交距離和所有防疫的指引。除了預防措施外,我們會在 Instagram 和藝廊的網站上提供更多作品的內容,令無法到現場觀賞的觀眾仍能在家欣賞到作品。」

手機捷徑,掌握最新藝文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