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唱自己的歌?《四十年》導演侯季然:傳承那一種精神

撰文:翟啟豪
出版:更新:

1976年,台灣淡江文理學院舉辦了一場西洋民謠音樂會。準備表演的李雙澤見表演歌曲全是西洋民謠,便在上台前拿着一支可樂對觀眾說:「全世界年輕人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都是英文歌⋯⋯我們自己的歌在哪?」他接着唱了四首國語和台語民謠。「淡江事件」不但令台灣文藝界展開了「中國現代民歌」的論戰,大學校園內更掀起了一場民歌運動,成為了台灣音樂史上的重要時刻。
四十年後,香港文藝復興基金會也以「唱出自己的歌」為題,與UA CineHub合辦音樂電影節,台灣民歌紀錄片《四十年》為其中一部放映作品。即日起至3月26日,電影節亦會放映另外五部有關音樂的電影。

「淡江事件」發生後一年,李雙澤在淡水鎮興化店海灘因拯救溺水的外國遊客而淹死,得年廿八歲。(網上圖片)

民歌作為青春的印記

七十年代初期的台灣雖有鄧麗君、鳳飛飛等出色的歌手,年輕人卻偏愛歐美的英文歌。直至「淡江事件」發生,年輕人才開始下筆創作,自彈自唱。受到美國的民謠(Folk)音樂人如Bob Dylan的影響,他們所創作的音樂多是以簡單的木結他或鋼琴為伴奏的清新音樂,這種台灣民歌後來更一度取代西洋音樂在台灣主流音樂市場的地位。直至八十年代初期,民歌熱潮開始減退,然而不少民歌音樂人卻加入了音樂工業,一直改變着台灣流行音樂的面貌,就連當時最有份量的「滾石」和「飛碟」兩間唱片公司的老闆都是從民歌運動出身的。時至今天,台灣民歌對於當地人來說仍是琅琅上口的歌曲。即使每十年一度的民歌演唱會已踏進「民歌四十」,聽眾仍依舊到場欣賞一眾「民歌運動」的代表人物演出。

為「民歌四十」拍攝紀錄片的導演侯季然出生於七十年代。他國中(即中一至中三)的時候,民歌已不再流行,「滾石」和「飛碟」才是他的音樂啟蒙。升讀專科學校後,他參加了文藝社。當時社團成員經常聚會、開讀書會,甚至會到學長的居所吃火鍋,學長不時拿起結他唱出《如果》、《小茉莉》、《木棉道》等民歌。對他來說,民歌不只是學長玩的音樂,更加是青春的回憶,後來只有二十出頭的他更有到場看「民歌二十」演唱會。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齊豫《橄欖樹》,作詞:三毛

以「人」為中心的民歌紀錄片

侯季然初入行時曾為公共電視和滾石唱片拍攝了六集有關台灣流行音然產業史的節目《聽時代在唱歌》,過程中發現台灣還有很多被遺忘的音樂類型。相反,「民歌是有光環的,無論在官方或商業市場都被寵愛」,即使它也有被時代淹沒,但有關的書藉和電視報導亦為數不少。如果將「民歌四十」的紀錄片拍成一套關於台灣民歌的歷史記錄,他擔心會重覆其他人曾經做過的事,很「不環保」。因此,他放棄以「資訊性」的手法敘事,反而以「人物」和「時間」作為故事的中心,強調片名不是《民歌四十年》,而是《四十年》(Ode to Time)。

《龍的傳人》作曲兼作詞人侯德建是台灣民歌代表人物,80年代不顧台灣禁令前往大陸,六四學運爆發後亦有參與其中,是「天安門廣場四君子」之一,之後被中國政府驅逐出境,現定居北京。在片中,他演奏了一首自己較少人熟悉的作品《一顆小小的石頭》。(劇照)

台灣民歌樂手衆多,包括蔡琴、羅大佑、侯德健、李宗盛、陳昇等人,而侯季然刻意選擇了幾位「人生路很不一樣」的民歌手,鏡頭從「民歌四十」的後台開始,拍下歌手演出前的準備情怳,直至歌手上台,畫面就切換成其他片段。當中有他們口述四十年前的故事,而更多的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片段和對當下情感的表達。

正當「台灣民歌之父」胡德夫準備上台以卑南語唱出原住民的《豐收大合唱》時,畫面就切換到他與家人吃飯、去街市買菜和在路上散步的片段,他憶述起當年投身原住民社會運動的經歷和「淡江事件」等等。當年將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編寫成民歌繼而風靡校園的楊弦,現時已在美國,並是一家健康食品公司的老闆。鏡頭中,他隻身走進樂器店試結他,又在家裏獨自進餐。曾獲金韻獎(青年校園民歌大賽)的「木吉他」樂隊五人重聚,各人笑談當年趣事——創隊成員張炳輝為家庭離開樂壇,電影中的他帶上助聽器在社區中心教音樂;而在工作室中認真準備木材製作結他的,卻是當年最不懂音樂的李宗盛,今天已成為了聲望高卓的「百萬製作人」。透過這些片段,侯季然將各人的生活面貌、故事、回憶和當中的情感剪輯成一個不完整但又充滿人情味的民歌記錄。

從我做第一張專輯,基本上每一張都hit。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很怕回來送瓦斯。
李宗盛
紀錄片最後一個鏡頭落在李雙澤的紀念碑上,上面寫着他當年說過的那句話:唱自己的歌。

「民歌四十」的主題是「傳承」。對侯季然來說,要「傳承」的並非「民歌」這種音樂類型,而是民歌所呈現的精神,那就是「樸素地用自己的手和嘴巴表達當下對於生活的感覺」。不同時代都有屬於他們的語言、歌曲和聲音,不論是那是搖滾、民謠,還是hip-hop,只要年輕人能夠透過創作率性地表達當下的感覺,精神便得以「傳承」。

導演侯季然(左)在拍攝現場。

導演Profile

侯季然,台灣電影導演、作家,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曾執導《聽時代在唱歌》、《台灣黑電影》、《上上》,其首部個人影像作品《星塵15749001》曾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

音樂電影節放映時間表(UA Cine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