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點樣?《小清新大爆炸》導演徐漢強:只有樣子,沒有底子

撰文:鄺曉恩
出版:更新:

不論是真文青還是偽文青,由文青族群興起到現在淪為挖苦的標籤,也不過是幾年的光景,但這種文化已引起不少思潮。
喜歡小清新、追求小確幸的文青現象不是香港獨有,台灣導演徐漢強便以「文青」以及「微電影」為題材,拍了一部短片《小清新大爆炸》,上個月於采風舉辦的「台灣短片展」放映。短片以「小」說「大」,見「微」知「著」,闡述了導演對文青的看法,諷刺現代被過度消費及濫用的所謂生活品味。
拹力:采風

1. 當初為什麼有拍攝《小清新大爆炸》的念頭?

緣起於對大量拍攝微電影的怨念。因為有一陣子台灣的網路廣告很喜歡以微電影自居,去刻意淡化廣告和短片之間的界線,但骨子裏還是廣告。我時常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取捨,要花多少力氣在創作、多少力氣在廣告而精神錯亂。而且由於「文創產業」風潮的崛起,幾乎各種類型的微電影都指名要拍攝所謂的「小清新」風格,總是做着簡單文字工作的青年男女卻擁有着如中產階級般的生活水準。這一直是讓我和幾位創作夥伴們拿來挖苦排解煩悶的笑點,久而久之就累積了不少笑話,於是成品就是《小清新大爆炸》。

2. 對你來說,「文青」的定義是什麼?現代的「文青」跟幾十年前有什麼不同嗎?

老實說我身邊還真沒幾個人敢真的自稱為文青。我總認為要被稱為文藝青年,起碼對於文學或社會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關注,並不斷學習用各種形式表達個體的思想,這點我認為和十幾年前沒什麼不同。只是文青一詞至今被濫用,似乎只要穿得有些品味,看過幾本文藝小說,拿個相機拍拍照就會被稱為文青了。對我而言,現今的狀況其實有點像是歐美對於hipster一詞的貶義,亦即只有文青的「樣子」,卻沒有文青的底子。

3.《小清新大爆炸》是2013的作品,香港現時也有不少人諷刺「文青」,台灣這幾年對「文青」的看法有改變嗎?

華山文創園區可謂台北文化藝術的集中地,不少港人到台旅遊亦會到此朝聖。(華山文創園區官網)

這幾年因為小清新文化已經普及到成為一種全民運動了(周末到華山園區「感受氣質」的民眾總是水洩不通),反而去開這個玩笑顯得老派了。而我認為這不僅僅是華人的狀況,這種生活情調本來就在全球被大量複製和濫用。《小清新大爆炸》曾經在巴黎放映,當時也很意外有法國的觀眾寫信告訴我:他能夠理解影片中的諷刺,因為巴黎也是這個樣子。
 

4. 你在作品裏諷刺「微電影」,有什麼經歷令你對這詞有不一樣的看法嗎?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我總是對這個詞感到困惑。電影短片是比較短的電影,廣告是替商品服務的廣告,那麼為何有劇情的長網路廣告,只要稱為微電影,就可以作為節省預算並大費周章拐彎抹角地替商品作廣告的藉口了?儘管如此,它仍舊是在影像工作者還沒穩定之前,想拍戲卻又要賺錢的情況下常見的收入來源。
 

5. 挑選角色方面有沒有特別考慮,例如會盡量不找帶有小清新風格的演員嗎?還是相反?

其實當初考慮的比較是放得開的演員,畢竟要演出做作的假文青模樣,也要在後面有反差。最意外的是男主角施名帥。他在那之前常演出的角色都是流氓或邊緣人,沒想到扮起假文青也是有模有樣的。(欠揍)

《小清新大爆炸》的男主角施名帥架上「文青」眼鏡,扮演經常流連咖啡店的做作假文青。(電影劇照)

6. 「文青」常強調幸福二字,電影亦有諷刺的意味,那你認為「真正的」幸福是怎樣的?

劇中的幸福,是一種被定型的文字,它其實不具備任何意義。那就像是廣告中,我們總是被洗腦:你只要購買這項商品,你就能品嘗到(如中產階級般的)幸福的吉光片羽。對我而言真正的幸福在於:你再也不需要思考「幸福是什麼」的當下。
 

7. 在台灣拍電影,機會多嗎?《小清新大爆炸》得到台灣高雄市政府獎助,申請的過程困難嗎?可以談談你在台灣拍攝面對過的資源問題嗎?

高雄拍的補助是個意外,因為我很晚才知道這項補助計畫。很幸運地評審們喜歡這個點子,也就這樣誤打誤撞把片子拍完了。以短片來講,在台灣拍攝短片是很舒適的。補助單位很多,金額也逐年增加(現在高雄拍的補助金額是我當年的兩倍),一部劇本不錯的短片要籌到一兩百萬台幣並非難事。

8. 你曾拍攝《請登入線實》,更因而取得金鐘獎最佳單元劇導演獎,覺得電視圈與電影圈最不同的是什麼,有因為這個背景幫助到你的電影之路嗎?

在台灣,除非你是長期拍攝偶像劇的導演,不然其實電影學校出身的學生,多半都會以電視單元劇(如公共電視的人生劇展)作為前進長片的初學階段。換言之,台灣的影視圈並沒有那麼絕對的分野,而我相信這個分野會隨着影視環境的改變而越來越小。

我很幸運地在我的老師瞿友寧導演的大力協助和製作下,完成了請《登入線實》,也着實獲得了不少剛進影視圈的幫助。只是身為創作者,都還是要回到面對自己這一關,那才是能否繼續前進的關鍵。

短片《小清新大爆炸》刻意在畫面的用色以至對白、道具等多方面增添文青元素。(電影劇照)

9. 你曾入圍或於國際不同的影展獲獎,影展對你的意義主要是什麼?

對我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知道自己並不是孤單的一個人,知道這世上有無數人和你一樣苦惱着創作,並拚了命地也想用影像說點什麼,是讓我繼續前進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年反覆回到那些國際影展,聽到「啊!你還在啊!今年拍什麼?」,那種感覺真的比得到什麼獎都要讓人感到安慰。

10. 你一直以拍攝短片為主,主要原因是什麼?在台灣拍攝短片的優勢或困難是什麼? 你認為台灣現時的電影工業、產業發展完善嗎,市場上的出路如何?觀眾對台灣電影業的支持程度如何?自己有遇過什麼困境嗎?

前面有提到,短片在台灣的優勢在於經費或補助很好取得,只要你有個好點子並確定你有辦法執行。因此時常有個怪點子,要讓它成為短片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

當然也是想要拍攝長片的,但長片就是另一回事了,長片牽扯到票房回收,以台灣這樣幾乎不存在台灣電影空間的市場狀態,加上觀眾已經長年對於台灣電影品質失去信心,因此長片的投資和方向也越來越保守,這樣的惡性循環滿令人沮喪的。我們近十年前經歷過看似台片成長的假象,但在市場向國際全開的情況下,終究還是要回歸到台灣電影水準難以與國際競爭的窘境。

11. 你有獨立創作,也有商業創作的經驗,可以分享在兩個模式體制下拍攝的情況嗎?現在會相對傾向哪類型的拍攝模式?

儘管過往的作品看似具備一定程度的商業性,但老實說我還無法拿定主意究竟該往哪條路前進。畢竟就像《小清新大爆炸》這樣的題材,若要擴張成商業類型長片,勢必也會面對該如何回收成本的問題。

獨立製作的好處當然就是有絕對的自由,同時也完全沒有藉口將影片拍差(儘管還是拍差很多次),但缺陷在於資源很難取得,否則就是要大量依靠自己擁有的技能和資源(如《小清新大爆炸》的後製特效就是我和幾個朋友分工硬作出來的)。

商業體系下的創作固然看似優渥,但擁有越多錢,相對也越不自由。要如何在非常明確的類型框架下製作出——不要說具備藝術性好了,具備作者真正想說的話這個關鍵,是商業製作我認為最困難的地方。但由於我對藝術片和商業片的喜好都存在,因此也還在摸索自己的作品會往哪條路前進。

徐漢強導演。(采風)

導演簡介:徐漢強

1981 年生,台北人。世新廣電所畢業。2005 年以公視人生劇展《請登入線實》獲金鐘史上最年輕導演頭銜。2008 年憑短片《匿名遊戲》取得悉尼奇幻影展最佳短片獎,並入圍國際十多個影展。2009 年曾任波蘭 INPUT 世界公視大展評審。首部電影長片《Schizo》於金馬創投獲得TMPC台北後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