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遊戲】麥片變玩具混亂中學習 媽媽:學習不應按年紀安排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以能力為本的蒙特梭利教育法把小孩零至6歲分為31個敏感期,例如4至12個月是口腔敏感期,1歲半至3歲是小肌肉敏感期,幼兒在這些特定時期會有較強的感知能力,亦會對特定事物較敏感和專注,只要把握這些黃金時間提供適合活動,學習便更有效能。
育有兩個小孩(5歲及3歲)的Fiona媽媽原本任職時裝業,為了讓小孩有更好的發展,而先後修讀了兒童早期教育文憑及蒙特梭利零至六歲的教師資格,因為認同蒙特梭利的理念,兩個小孩出生後,亦經常與他們在家中進行著重感官刺激的Messy Play和Sensory Play(前者所用的材料質感較為強烈),與小孩一起在混亂中打滾學習。
攝影:朱潤富、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Fiona指手指頭、感官知覺就像大腦的天線,除了能刺激腦袋,也可把接觸體驗轉成知識。

Messy Play和Sensory Play都是讓小孩透過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把體驗到的轉成知識,大腦亦會因感官的刺激而更印象深刻,聽來十分難懂,打個譬如吧,如果要讓幼兒認識水果,單看數張水果照片,和讓幼兒親手觸碰各種水果,哪一個方法更印象深刻呢?

「手指頭、感官知覺就像大腦的天線。在6個月大時便已讓他們自主加固(Baby-led weaning),落手去碰不同的食物,而Messy Play則可『落埋腳』,又可把感官效果放大,學習才會快。」Fiona曾經與小孩在家中玩麥皮、麵粉、大冰塊或各種五穀,認識不同的質感概念。「把麥皮倒進膠箱,放些小碗和湯匙,在倒來倒去的過程中,他便會體驗到何謂『鞋烚烚』。然後加些水,小孩看著麥皮遇水澎漲便會超級興奮!會不停摸來摸去,更會知道麥皮從粗糙變成黏黏糊糊的過程。」

回看過往照片,畫面似乎一片混亂,麵粉、麥皮、顏料亂飛,玩樂後不只要洗工具洗小孩,看來還要全廳清潔,「我就是不想小孩怕污糟,所以才希望他多玩messy play。很多小孩怕污糟都是受父母影響,因為父母怕髒,從小到大多數接觸東西都是平面或膠質,一到沙灘或草地,則不敢光腳踏上沙,對新事物、新食物的接受性亦很低。」不過,Fiona會安排一個大膠箱來玩Messy Play,並教小孩控制自己留在箱子內活動,「有時小孩玩著玩著會想走出來,沾滿麥皮的腳板已經踏出一半,惟有說『不如留在箱子裡玩好不好?』」

一張紙,一個小宇宙,一份滿足感
除了在網上找參考,有時Fiona亦會很目的性地安排玩意,例如希望小孩接觸某一種質感或刺激某一個感官時,便在生活中尋找適合的材料。一次Fiona希望以嗅覺為主題,便利用有香味的潤髮素混合麵粉來做泥膠。「當然可以去玩具店一次過買來10盒不同顏色的泥膠,但過程也重要,把潤髮素和麵粉左加右加便完成一舊泥膠,也是一個科學過程。」

製作新玩意時,Fiona並不會閉門造車,做好了才與小孩分享。而是與小孩一起製作,讓他們參與整個過程。「之前流行玩鬼口水,其實小孩本身頗難接受,因為實在很黏手。如果購買現成品,一到手上已是很黏手很極端的狀態,小孩當然會很抗拒,但若讓他親自製作,知道鬼口水是用水、粟粉,甚至是用了媽媽的隱形眼鏡水製成,當他目睹整個製作過程,知道鬼口從何而來,戒備心便會降低。」

除了刺激感官和大腦,Fiona亦認為過程中可以培養小孩的自發性和創造力,「當他知道自己也有製作能力時,日後不但敢諗,亦會敢試,更會喜歡自己動手,就算只有一張紙,也要做個飛行棋出來,而非拜托我買給他。」她回憶一次兒子構思了一個故事,希望自己做一本故事書,便自行去尋求紙張和釘書機,「他連故事書是橫開還是直開都想好了,朋友亦經常問點解我嗰仔整咁多騎呢怪嘢,哈哈!」

+6
玩飛行棋當然不少得擲骰子,Fiona正在教哥哥摺骰子,妹妹也來湊熱鬧。

訪問當天,Fiona和小孩就一起用紙張製作飛行棋,從棋盤、棋子到規則都自行設計,Fiona指3歲的妹妹經常想模仿哥哥的行為,哥哥畫甚麼剪甚麼,妹妹也想跟著做。但二人畢竟相差兩歲,妹妹的小手肌還控制得不太好,自然做不到較細膩的工序,Fiona便會讓妹妹做些能力所及的事,例如填填顏色。「蒙特梭利其中一個重點是根據成長過程、能力來調整學習內容,而非按年齡,但香港一般的學習模式卻是按年紀來取定,例如3歲應該懂這些這些。」她表示哥哥的語言發展比數學快,在4歲時用了3個多月便已學懂了全部Phonics,「即使我強逼他早點上堂,他的腦袋發育未及,即使勉強背誦也沒有用」

Fiona除了與小孩享受自製玩具,近年亦開設網站,又或舉行工作坊,與家長分享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好處(詳情:http://bit.ly/2DBi7c6)

【周五心意運動】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為基層送上溫飽,01心意呼籲您支持【香港青年協會】 ,每$50即可製作5碗愛心湯和心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