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壓力】視照顧家庭為必須責任 劏房媽媽:需要一個喘息空間

撰文:鄧煥儀
出版:更新:

「基層家庭」向來是社福界重視的社會問題,大眾焦點多在於對他們的經濟援助,對「基層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形象,以至他們的身心負擔,似乎也傾向模糊。
香港中文大學博群社區研究計劃學生團隊與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神愛關懷中心合作,於2018年9月至今年3月進行「基層家庭兒童照顧者質性研究」,以一個獨立的社會群體角度,梳理他們日常在各種標籤下的生活困難,帶出「喘息空間」的重要性。
攝影:黃寶瑩

研究指出,香港的基層家庭照顧者以女性為主,她們普遍重視生育,視照顧家庭為「與生俱來」、「必須」、「不能選擇」的責任。兩位居住在觀塘的媽媽 ─ 阿蘭和阿文同為單親媽媽,她們獨力照顧子女,所面對的壓力非一般人能夠理解。

自覺地位比家傭低

阿蘭育有三名子女,分別為2歲、7歲及12歲。因為與丈夫及其家人的相處出現問題,兩年前帶同三位小朋友搬走,現租住劏房,以綜緩維生。她形容,從前夫家屬中產家庭,與家翁家姑同住,家庭成員多。家裏僱有傭工,但她卻自覺地位比家傭更低。「最深刻的一次,是煮好一餐飯後,家人把飯餸吃光,叫我『你自己煎隻蛋食啦』。我當時很天真的以為,只要自己在家中做好本分,努力付出,終有一天你們會接受我。」

然而,促使阿蘭搬出的原因,是因為家人對兒子不時打罵。「大兒子一歲多時,便開始被人用藤條打。那時我自我安慰,認為他們的出發點,是為我的孩子好。直至兒子三歲多時,身體開始出現問題,經常進出醫院,一位姑娘跟我說:『你是孩子的母親,只有你才最有資格管教他。』當刻的我就像被摑了一巴,霎時間清醒了。」

她遂決定,帶同三個孩子走出原來的「家」,自行租住劏房,展開新生活。她直言搬出來後,因不用再顧及那麼多人的感受,反而感覺更為輕鬆。現時她會帶同孩子參與教會活動,小朋友自成一角玩耍時,她也可以忙裡偷閒一下。「起碼可以自己一個坐喺度,發下呆,都已經係一種享受。」

一人之力 難應對突發情況

另一位媽媽阿文,則獨自照顧兩名分別5歲及2歲的女兒,依靠積蓄及兼職的收入過活。兩位媽媽不約而同表示,作為獨力照顧者,最狼狽的是應對突發情況。「曾經有一次,凌晨時分,睡覺時我突然感到身體發熱,繼而出現紅疹,喉嚨、耳朵很痛,更開始聽不到聲音。我心想:『我會唔會死?』,唯有帶著女兒去急症室,原來是急性食物中毒。」

醫生着她要留院觀察,但她因為未能安頓女兒,惟有在初步治療後,自行簽紙出院,可幸是回家後沒有大礙。阿蘭聽畢,也分享類似經歷:「我的女兒曾試過連續四天發燒,去到急症室,醫生建議留院,但因為不能安頓另外兩個孩子,最後也選擇簽紙出院。姑娘建議我找朋友幫忙,但其實就算有人想幫我,我也不想麻煩別人,更怕別人帶有色眼睛看待自己。」

她們表示,日常生活最需要的是可讓她們堂堂正正地使用的兒童暫託服務。「其實現時有社區保姆,但因為不清楚保姆的居住環境和家庭情況,始終不太放心,而且申請程序亦相當繁複。」阿文續指,社工的態度通常也不太友善,令人有感他們不太願意提供服務。「他們會先挑戰你,問你『為何照顧不來?』」阿蘭亦補充,「社會上絕大部分人,包括我的家人,也會覺得你生他下來,就要負上照顧責任,這是你的選擇。因此即使與家人通電話,我也不敢談太多,只會報喜不報憂。」

尋覓宣洩渠道 開辟人生路

二十四小時無休止的照顧工作,令阿蘭與阿文累積不少負面情緒,有時亦會禁不住發洩在孩子身上。「即使打電話去情緒求助熱線,也怕講完後反而會牽起更多負面能量;即使見醫生,又會因為感到陌生,不其然帶著假面具,總不能暢所欲言。」其後阿蘭靠信仰釋放壓力。阿文則分享,她會與孩子達成協議,如到某個鐘數,便會跟孩子說自己「已經下班了」,「我不會百分百遷就他們,會建立自己的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作為獨力照顧者,兩位媽媽也會不時反思「媽媽」的價值。阿蘭說:「我最近常思考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小至大我與人的相處模式都是一樣,脫離夫家後,我自覺開始改變,懂得調節自己的心態,學懂感恩,欣賞別人。」阿文認為,作為一個媽媽,最重要是在照顧孩子以外,也努力開辟自己的人生路。「改變自己,自我成長,才可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基層家庭兒童照顧者質性研究」結果

全職基層照顧者的日常難處包括:

1.要以「三頭六臂」去應付多名子女的照顧工作。

2.晚睡早起,加上無限重覆單調的工作,容易讓他們長期處於心理疲勞的狀態。

3.「三冇」的工作性質:冇得發呆、冇覺好瞓、冇得分神,令他們普遍缺乏休息。

4.不友善的工作環境,如劏房,令他們的身體勞損惡化。

5.與夫家同住的家庭負擔。

6.無法處理突發狀況的壓力。

7.生育後,婚姻關係的轉變,帶來家庭爭執。

8.工作價值被忽視,容易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

為協助基層兒童照顧者,研究團隊建立了名為「觀塘爸媽百寶袋」的網上平台,對象為0至6歲的小朋友家庭。平台整理了各政府和非牟利機構的服務和照顧資訊,令家長可善用身邊資源。內容範疇包括減輕經濟負擔、改善家庭關係,以至託兒服務、情緒、管教與玩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