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好去處】卡通擦膠、紅豬錢罌 帶小朋友認識本港文具歷史

撰文:王淑君
出版:更新:

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下,反而造就了「文具銀行」在旺角新址「開業」。參照傳統文具店,鋪內擺滿了創辦人鍾燕齊(Joel) 30年來的一小部分文具珍藏,由紅豬錢罌、英文習字簿、卡通擦膠,到現時小朋友仍在使用的水彩調色盤也有,仿如一條由不同時代文具組成的「時光隧道」,文具銀行亦成為了舊文具的「好歸宿」及「中轉站」。父母不但可以從展品之中尋找到兒時回憶,和Joel聊天更會被帶進「歷史文化長河」,把每件展品的底蘊娓娓道來。
攝影:黃寶瑩

文具銀行在2016年底創辦,Joel指文具銀行的緣起要由「銀の文房具」說起。Joel收藏文具30年,目前擁有逾百萬件收藏品,部分透過「銀の文房具」展出和籌備各式的公開展覽,並向公眾進行「文具教育」,而他亦不時收到文具捐贈。他想到本港有食物銀行、玩具銀行,卻沒有文具銀行,於是參考這些「銀行」的「營運方法」,嘗試在社交媒體徵集文具,再把資源轉贈予有需要的兒童,結果反應熱烈,文具銀行就在2017年正式投入運作。

創辦人Joel
+7

文具銀行目前除了新舊文具之外,一切有關兒童的文儀用品、玩具、叢書,不論新舊亦能回收。Joel會親自整理和檢查所收集的文具,會把全新、能操作的文儀用品交給社福機構,再轉贈予基層兒童。

Joel亦在今年參考台灣把文化和飲食結合的成功之道,在旺角新址旁邊開設「阿銀冰室」,冰室不只是提供食物的地方,更是「文具銀行」的另類展室,每月轉換主題。由現時至6月,冰室的卡位桌都放有70、80年代的筆盒,包括日本出產的明星筆盒,還有風靡80、90後的「多重機關」卡通筆盒,必定勾起父母輩的兒時回憶,一邊吃着本地種植的時令菜,一邊和小朋友大談舊時。而吃飽之後,小朋友可到店外帶走一件文具或是一本童書,讓這些物品「重拾意義」。

吃完飯還可以帶走一件文具或童書。
+7

懷舊文具店 滿載本地歷史和個人故事

Joel坦言,從文具之中能看到歷史的洪流,傳統的文具店愈來愈少見,「很多仍能營業的都是老闆自己的店鋪,單做文具賺不了多少錢,被收地重建時,結業所收的支票或者就老闆畢生賺得最多的收入」。而他一得知文具店結業,他便會把店內的文具庫存都買下收藏。他甚至跟着本港的地圖集,逐條大街小巷逛一遍,只為了尋找隱於大市的小文具店,收集文具珍藏。

文具銀行不但是文具的「中轉站」,它也是人們回憶的「歸宿」。「有位女士捐贈了一大瓶的擦膠,那是她30多年的珍藏。」記者驚訝她為甚麼會捨得,「她說擦膠存放多年,早已被收入床下底,倒不如捐出來」。他說,近年也有很多人把簇新的文具和紙膠帶等捐出,「不但高興可以把家中的空間清出,再購入新的文具,亦開心不用把文具丟棄,而是有新的歸所」。的確,捐贈者把文具送到愛惜之人的手上,總好過把它們埋葬在堆填區。

在文具銀行,物品皆不能買走,僅能用眼睛把光景留住。而近日亦因疫情和衛生關係,Joel會溫馨提示看展品的小朋友勿觸摸展品,卻沒有張貼一些提示標語。「我希望和人們都有溝通和互動,我提示小朋友不要觸摸,又或是家長提醒小朋友時,或許就能打開話匣子,讓我們一起聊聊各種文具的小故事。」他說。

30年的擦膠珍藏。

給予文具的第二生命

文具銀行接收郵寄和親手交予的文具捐贈,當你來的時候,不妨和Joel多聊聊,博學的他能告訴你文具受到甚麼時代、地方和歷史的影響發展,又能告訴你從文具看到的本地經濟發展。他亦可以教大家運用創意,和小朋友一起給予文具「第二生命」

「例如用剩了擦膠怎麼辦?我們可以把它成為橡皮圖章的材料;又例如把用過的顏色筆、簡尺和橡筋給小朋友,他們又可以自由製作出一艘『文具飛機』。」Joel說,曾有機構向他收集到用過的膠File,活用創意就捲成「文具燈籠」。他透露,在疫情過後,文具銀行計劃舉辦工作坊,屆時小朋友又能學到新玩意了!

「阿銀」其實是相中貓,仍健在,平日在新蒲崗舊址。Joel指成立時月剛巧收養了白毛、金銀瞳的阿銀,結果牠現在「事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