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下將迎接第4個BB 劉馬露明:孩子品德比吸收的知識重要

撰文:王淑君
出版:更新:

香港很多父母都需要工作,即使喜歡小朋友也是「一個起、兩個止」,深怕不夠時間分配給孩子。馬時亨的女兒馬露明早前誕下長子,去年更誕下一對龍鳳胎,現在正在懷第3胎、第4個BB。她坦言喜歡大家庭,亦重視和小朋友相處的時間,時間分配的確是一大挑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去年誕下龍鳳胎的劉馬露明(Christine)再度懷孕,準備迎接新成員。

現在正懷孕的馬露明(Christine)育有4歲長子和一對1歲的龍鳳胎。她和身為放射科專科醫生的丈夫劉仲恒都十分喜歡小朋友,在婚後亦希望組織一個大家庭。Christine說,在懷上一胎時,花了很多時間為大仔做心理準備,因此哥哥非常愛惜一對弟妹,「有一日我和他洗澡時,他問我可否多要一個弟妹。我很驚訝,我當時未告訴他我已懷孕」。於是,她請大仔祈禱,幾天後才告訴他快要多一個弟妹,「別人恭喜他又做哥哥時,他反而不以為然,認為是自己祈禱了,再有弟妹是理所當然」,反應很可愛。

是次懷孕正值新冠疫情爆發,雖然丈夫從事被評為「低風險」的醫護人員,但夫婦倆也非常小心。「在疫情爆發時,我們已立即減少聚會,勤換口罩、勤洗手。而孕婦也需要吸收所需要的維他命,定時散散步,保持抵抗力。」劉醫生說。

大仔非常渴望多弟妹。

在家時間增 分配時間成最大挑戰

Christine擁有自己的教育事業,近日轉為在家工作,兒子亦因疫情而停課。雖然在家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了,反而更需要安排好工作和私人的時間,她視為一大挑戰。

「英文有句俗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照顧一個小朋友要成村人,尤其我們是雙職父母,根本不可能全部的事都自己做。」她說,有時也要依靠「長老」湊孫,和工人姐姐分工合作。

不過,她和丈夫亦同樣重視和子女單獨相處的時間,惟家中孩子多,要每天都和孩子獨處幾乎難以做到。Christine分享她從朋友身上學到的方法:「按孩子生日的日子,每月的那一天,爸爸媽媽就會全日陪伴他做想做的事。」劉醫生更加曾和當時3歲的大仔「父子檔」去泰國旅行,創造父子間的珍貴回憶。他更說,待疫情完結,希望每年都能和小朋友去旅行,促進親子感情。

擺脫「名人之後」的壓力

Christian在成長路上,不時聽到別人說她是「馬時亨個女」、「馬王培琪個女」,身為「名人之後」而感到壓力。「直到我找到自我價值,就不再感到壓力,這只是我其中一個身分。」她說,當初是透過實習了解教育行業,當時認為最辛苦的一次實習,但滿足感卻是最大,更促使她投身教育十多年,並創立品格教育協會,希望進一步把教育理念推廣出去。

她在教育上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自信,亦相信她的子女將來也做到。「我相信未來有一半的職業是我們現在想像不到,孩子的品德比他吸收的知識重要,將來更能貢獻社會。」她沒有期望子女將來會成為「乜師物師」,僅希望他們能找到自己的興趣並致力發展。

「大仔近2年也很專一地想成為消防員,我會用消防員的特質去鼓勵他,例如勇敢、樂於助人,即使未來他不想成為消防員了,也能體現消防員的品格。」Christine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