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捐肝救末期腸癌母親 東南亞首例肝移植治療末期結直腸癌

撰文:阿言
出版:更新:

早前有末期腸癌患者透過傳統治療和活體換肝手術后,體内癌細胞完全去除,創東南亞首例, 手術令病人由五年存活率從一成提高到六成。

綜合報道 ,61歲的林意鳴兩年前,因突然腹瀉和腹部劇痛,所以到醫院求診,但發現有第四期末期的結直腸癌(大腸癌),腫瘤面積甚至擴散肝臟。根據統計,大約四成末期結直腸癌患者會出現肝轉移現象,即是癌症細胞擴散至肝臟部位,五年存活率少於兩成。

林意鳴一直四處打散工,曾做清潔不同工作,當她拿到檢查結果,覺得很愕然,想到兒子年紀還小,也不禁流淚。

獲兒子捐肝 重獲新生

林意鳴進行約一年化療情況下,反應良好,在醫生建議下考慮換肝治療癌症,其後22歲的兒子吳俊樂捐出約七成肝臟給媽媽,兩母子在術後7日出院林意鳴直腸腫瘤被切除,換肝後體内的癌症也消失,兒子對於可以捐肝救媽媽,他毫無遲疑,表示「可以捐的話,我一定會捐給她的,因為她是我媽媽。」

據外媒指,標準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腫瘤,再配合化療;但如果不可切除,就可以採用肝臟移植治療法,近年挪威、芬蘭等一些西方國家,創下術後83%的兩年存活率。新加坡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內科主任兼顧問醫生穆迪亞醫生透露,據文獻,這在整個東南亞尚未有先例。

手術限制

想通過這個手術治療癌症,前提是第四期結腸直腸癌患者必須對化療有良好反應,並且要符合44項標準,包括轉移到肝臟的腫瘤無法通過手術切除、腫瘤要通過一系列明確的基因測試等等。另外,由於肝移植風險太大,現階段不考慮70歲以上病人。

大腸癌成因

根據衛生署資料,大 腸 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 症 ,也是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在二零二零年,大腸癌導致2287人死亡 。

大多數大腸癌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瘜肉通常是良性,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周圍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

大腸癌在病發初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便後仍有便意​​、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及早識別出癌症的症狀,有助提早診斷。

大腸癌風險因素包括:

1.飲食中纖維含量不足

2.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

3.缺乏體能活動

4.肥胖

5.飲酒

6.吸煙

其他風險因素,例如:

1.50歲或以上男性

2.大腸長期發炎,如潰瘍性結腸炎

3.過往有大腸瘜肉

4.有腸癌家族史

捐肝者肝可增生至原來大小

另外根據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資料, 在 1989 年,從活人身上取出部分肝臟,植入接受者體內手術首次應用在兒科病人,1994 年起開始應用於成年病人。移植肝臟的大小,取決於捐贈者與接受者的體型配對。左邊肝臟(大約35%)或右邊肝臟(大約65%)都可以移植。手術後, 捐贈者剩餘的肝臟在兩至三個月內都可以增生至原來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