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大國重器」亮相 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為何不容低估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5月5日中國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省文昌市發射升空後,其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一度出現異常,不過仍然在5月8日實現返回艙成功着陸。可以說,此次航天任務大體已吿成功,作為其中關鍵的火箭發射任務是更是值得認可。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是目前中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載荷質量達到22噸,其所代表的重型運載火箭,同航母、5G、晶片一樣,可謂「大國重器」。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升空。(新華社)

當前中國所處的內外環境並不十分樂觀,內有經濟增速下行,外有中美貿易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造成嚴重衝擊。此時中國成功發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無疑是中國探索太空計劃的階段性成就,也體現了這個國家已經形成的綜合國力與發展勢能。

航天一直是大國才能玩得起的高名氣、高成本、高風險的「遊戲」。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航天所依賴的火箭技術有着較高的門檻與等級限制。即便是2噸以下近地軌道酬載能力的小型運載火箭,目前也僅有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韓國、朝鮮、以色列和伊朗等不足10個國家擁有相關技術且有火箭正在服役,擁有2噸至20噸近地軌道酬載能力的中型運載火箭,只有6國(包括合作發展航天事業的歐洲),擁有20噸至50噸酬載能力重型運載火箭的僅有4國,擁有50噸以上酬載能力超重型運載火箭的國家在前蘇聯解體後僅剩美國一國。

中國早前擁有中型與小型運載火箭,此次發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之後,正式躋身於擁有重型火箭技術的梯隊,與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並肩。

中國火箭的研製與發射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基於本國獨立自主的技術與工業體系。中國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此後又將一系列用於電子偵察、國土普查、科技試驗、遠程通信、氣象觀察等等的衛星射入近地軌道、地球或太陽同步等軌道。

從中小型火箭到重型火箭,中國火箭技術的提高,帶動了相關工業產業的發展,也會有助於本國更多地利用太空資源,並且以之服務於本國經濟與社會需求。例如,美國阿波羅登陸月球計劃就觸發了一系列其他科技領域的進步。出現了每年誤差僅一分鐘的石英鐘、銀離子技術的水淨化裝置、耐火紡織面料,以及基於冷凍乾燥技術的速食食品、用來救災與人道救援的救生毯等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火箭技術的逐步推進,也是相關科學技術不斷向前發展的結果,這是一個相互反饋的過程。而以其為支撐的太空探索,更為太空領域的科學實驗,以及空間站建設、登月等等更長遠的太空探索計劃創造了條件。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升空瞬間。(新華社)

最早的火箭記載出於中國宋代,而現代火箭則主要依靠力學、熱力學、電學等科學知識理論,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現代火箭相關知識、研發、運用開始湧現,宣吿了人類探索太空新時代的到來,而相關科技發展至今沒有過時。

作為一項不斷更新的高科技,火箭很早就被運用到軍事領域。二戰期間,德國研製成功的V2火箭作為一種前所未有的超遠距離打擊武器一度名聲大躁。冷戰期間,火箭與核技術相互捆綁,成為美蘇軍備競賽的一條引人注目的跑道。

即便在冷戰結束後,許多國家發展火箭技術仍然不能完全排除用於軍事目的和國家之間相互競爭的動機。這與在航母、5G、晶片等事項上的競爭有着相似的邏輯。航天、航母、5G與晶片,都可謂國家的「重器」,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科技水平,以及綜合國力。因為,這些「國之重器」得益於相對完整和有競爭力的工業體系的支撐,而且擁有這些「國之重器」便擁有不可或缺或忽視的存在感與影響力。

運送中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資料圖片)

發展火箭技術的益處是多方面的,除了各國不願公開談及的軍事用途,滿足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對創造更多有利於科學技術發展的條件,對於所在國的象徵意義也不宜低估。

航天是人類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美蘇冷戰期間,前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並在1961年4月12日將人類第一次送入太空,美國則在1969年7月21日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登月。這些都成為載入人類文明史冊的重要事件。蘇聯的尤里•加加林、美國的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因之成為全人類家喻戶曉的人物。

而前蘇聯或美國在航天領域先於對方一步時,都被視為壓過對方一頭的巨大成功,帶來了巨大的聲望與榮譽,甚至被認為是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證明。在兩國國內,則極大地提升了本國國民的愛國熱情,增加了自信心與凝聚力。

2019年11月23日8時5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搭配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50、51顆北斗導航衛星。(資料圖片)

中國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與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爆炸成功的第一顆氫彈被合稱為「兩彈一星」,在中國被傳唱半個多世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民生髮展相對滯後的幾十年裏,極大地助長了中國人的心志。可以想見,當中國繼續推進其航天技術,乃至建立空間站、登陸月球,將會如何大幅度提振中國人精神與信心。

其實,航天不僅是單一國家的事業,更是整體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是一個接力的過程。美蘇在航天領域的競賽,帶來了新科技和對太空的了解與利用,最終受益的是人類社會。曾經有過輝煌航天史的前蘇聯已經解體了,但是其所開創的路徑、積累的技術進步,都被後來者所學習和繼承。美國奮起直追後結出的很多成果也正在被其他國家共享。

中國航天並非只是關乎中國自己。《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裏公開中國發展本國航天事業的宗旨包括「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從這一點來看,中國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不僅是中國自身的技術進步,也是人類社會朝向太空所邁出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