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播出「炮擊金門」紀錄片 北京以史鑑今不言可喻

撰文:荀文若
出版:更新:

5月29日,在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領銜召開的《反分裂國家法》15周年座談會上,包括栗戰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以及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等人,皆強調不放棄以「非和平手段」或「一切必要措施」達成兩岸統一的目標,但也都強調這是針對「台獨」份子與外國勢力介入而來。
當晚,大陸官媒「央視」馬上播出「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箇中意涵頗耐人尋味。

央視於5月29日推出一系列「一九五八炮擊金門」紀錄片。(央視)

在該座談會上,栗戰書的發言着重「反獨」,且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以及「九二共識」,以及對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栗戰書表示,一段時間以來,「台獨」分裂勢力誤判形勢,不斷挑釁,嚴重損害兩岸同胞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破壞台海和平穩定、挑戰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底線。

栗戰書還說,台獨勢力否定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政治基礎,借香港事態歪曲污衊「一國兩制」,竭力抹黑大陸,煽動兩岸對立,他強調,「台獨是絕路一條,以身試法必遭嚴懲」。

當栗戰書等人的話仍餘音繚繞之時,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就接着播出,帶給外界許多遐想。事實上,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大陸稱金門炮戰)是發生在該年的8月份,既不是在5月開打,今年也並非八二三炮戰的重要紀念年份(非逢五、逢十),那麼,大陸官媒究竟為何選在此時播出該紀錄片?

要知道,「八二三炮戰」自1958年開啟戰事後,斷斷續續地延續到1978年底中美建交、1979年元旦北京宣布停止炮擊後才正式終止。期間經歷過美國稱不能容忍中共對金門馬祖的炮轟、共軍宣布停火一週、停火兩週、到「單打雙不打」、以及兩岸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扭轉,最後成為兩岸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的大型軍事衝突。

從現在的角度觀之,八二三炮戰爆發時正值冷戰酣熱時期,美國已因韓戰協防台灣,當時的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也與國民政府關係密切,反共旗幟鮮明,更是最後一位美國現任總統赴台者。可以說,當時的美中台關係與現在的三方關係有着類似但又不全然一樣的畫面。

例如,台美間的關係緊密,在兩個時間軸內都呈現相似的狀況,台灣與美國之間簽署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美國的反共至上、口口聲聲支持台灣與2016年以來美國通過各年度的《國防授權法》、《台灣旅行法》以及台灣在各項議題上緊貼着美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特朗普治下的美國與台灣關係看似密切,但台灣卻仍無「實質」收穫。(AP)

然而,當時大陸的綜合國力不知在全球排名第幾,如今則幾乎已是美國之下、各國之上的第二順位;加上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中美之間又產生許多齟齬,雙方的官員彼此攻訐、美國因「港版國安法」而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且要處罰相關的北京與香港官員,都使雙方的關係降到谷底,縱使美國不滿北京,但忌憚於大陸的實力也不能夠輕舉妄動。

此時北京釋出「八二三炮戰」紀錄片,除了呼應中共官方的「反獨促統」基調外,也有從八二三炮戰中向外宣傳「一個中國」的意涵。要知道當初不論是毛澤東或蔣介石,其實都不甚願意金門、馬祖被大陸納歸,因為這相當程度代表兩岸失去了中介點、彼此的臍帶因此斷裂,對於堅持「一個中國」的兩人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而對於後來鼓吹台灣放棄金馬、意圖製造「兩個中國」現實的美國,對照今日與台灣之間的眉來眼去,亦有批判之意。

1960年6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威爾訪問台灣,並於台北會晤蔣介石。(World War II Database)

當該紀錄片緊接在栗戰書的對台談話後播出,其實就知道這是北京早就安排好的對台一系列的手段。北京透過領導人的言論以及影視宣傳攻勢,是欲以過去的歷史提醒台灣,兩岸的確有可能再度發生衝突,而美國對台灣也可能仍只會像過去一樣「口惠實不至」,畢竟其仍是國家利益至上,再加上大陸的實力已非吳下阿蒙,一旦衝圖發生,台灣絕對是輸家。當然,台灣可以忽視該紀錄片,但也不應該輕忽其中的意涵,改善兩岸關係,仍是民進黨政府不能逃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