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觀察】 中印危險平衡:莫迪的出場與藏南的平靜

撰文:江流
出版:更新:

從中印雙方對6月30日第三次軍長級會談的回應中,外界已經得出了中印已達成觀察期共識的結論。經歷1個多月的對峙衝突和三輪談判,中印將分批次組織一線部隊「脱離接觸」。但也沒人敢就此底定,談判桌上的共識能被雙方同時遵守並徹底結束這輪對峙。

尤其是在當前背景下,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強烈,包括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在內印度政府和軍方姿態強硬,中印雙方也缺乏較強信任,外界預測的在冬季以前真正實現脱離接觸,其實存在一定的變數。屆時雙方再發生6月15日晚那樣的嚴重流血衝突事件,既有的談判機制是否還能奏效,將打上大大的問號。

+3

就在中印6月份的三次會談間隙,雙方仍在不停制造重兵壓境的場面。印軍甚至拿出蘇-30、幻影-2000戰機以及T-90坦克等其「看家」武器,做出了應變的最壞打算,而中國解放軍也被曝在中印邊境集結。

除了軍事領域,印度官方民間表現出出奇一致的反華姿態,封殺中國手機APP、抵制中國貨,凡此種種。最新消息還顯示,雙方第三輪談判結果「墨跡未乾」,7月3日莫迪便與軍方高層突然現身中印邊境前沿的拉達克(Ladakh)地區視察,與印方陸軍、空軍及邊界警察部隊進行交流,「打氣」意味相當明顯。

不過,即使如此中印雙方還是在三輪談判後至少表明了「息事寧人」的態度。這除了《多維新聞》此前文章中所稱是因為中印雙方均沒有做開戰的準備,其意圖僅限於在一系列改變現狀的動作之上達成新的平衡外,更重要的是北京一直掌握着一張牌,令印度不得不加提防,即重返藏南,徹底改變南亞態勢。

藏南曾是中國西藏管轄下的領土,但曾被英國印度殖民政府以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划走9萬多平方公里土地,雖然中國曆代政府一直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的劃定,但因近代以來中國國內戰亂不斷,獨立後的印度逐步控制藏南地區。至今,該區已成為印度的阿魯納恰爾邦。1962年的中印邊境之戰中方曾一度佔領該地,最終在中共高層的戰略考量下主動撤出。不過,如今局勢已不同。

毛澤東時代,中國是在和談建議被拒後為了遏制印度的武裝挑釁而以戰爭求和平,中方的目標不是藏南,而是給印度以警示。如今,如果中國無法在談判桌上獲得邊境平衡,那麼藏南則會是一個軍事戰略槓桿。更直接地說,中國收回東段領土不是局部的領土紛爭止息,而是南亞新地緣格局的形成。

從南亞地理形勢來看,藏南以西是近年從印度倒向中國的不丹以及被印吞併的錫金,在此以南是被稱為印度「雞脖子」的西里古里走廊,連接着印度本土以及其東北部要塞,對印度而言,其重要性和敏感性不言而喻。如果今天中印在西線克什米爾地區交火,且不論力量對比如何,只要中國拿下更為關鍵的藏南,那麼在印度輻射能力弱的東北部,各種尋求獨立的政治勢力以及鄰國孟加拉國將趁亂而演變出新的格局。

西里古里走廊一旦被斬斷,則出現印度與東北部地區的分離。屆時中國在東線就不再跟印度接壤了,只剩下西部靠克什米爾一帶。但這一帶地緣是中國、巴基斯坦和尼泊爾夾擊印度之勢。由此,中國就會對印度給予沉重打擊。

印度的「咽喉之地」西里古里走廊連接印度本土與其東北部,有聲音認為中國可通過對該點的利用重洗南亞地緣格局。

當然,這只是一種單純性的戰略方面的選擇,而邊境爭端的解決從來都不只是軍事層面的考慮。早在兩千多年前,被奉為中國兵家經典的《孫子兵法》中就有古人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58年前就是在「不得已」的境況下才有了1962中印邊境戰爭。但是今天,顯然還沒有走到這一步,中國斷不會採取下策,讓中印關係再度陷入幾十年的冷凍期。

其實可以看到,中國在此次中印衝突中表現得極為克制。在6月15日晚的流血衝突事件之後,印度國內爆發強烈的反華情緒,反華遊行,抵制中國商品,甚至是印度官方參與到抵制行動,印度總理莫迪甚至向國民宣稱「印度士兵的血不會白流」。而中方在那晚的衝突後至今都未公布傷亡人數。

有聲音認為,中方有意為局勢降温,避免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對沖。雖然中印幾十年來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穩定的機制來處理衝突事件,但是當前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中印都有改變現狀的想法也展現出了這樣的舉動。那麼,如果要避免採取下策,兩國只能發揮更大的智慧求得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