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遺孀捐250億美元遺產 與冷漠天才一見鍾情 低調相戀一生

撰文:陳思霖
出版:更新:

「每一個成功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已故「蘋果之父」喬布斯(Steve Jobs)大家都一定很熟悉,但是這位成功人士背後的女人Laurene Powell Jobs可能大家就比較陌生,但她卻是喬布斯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讓喬布斯從一個冷漠的天才變成了顧家暖男,到底Laurene Powell Jobs是用什麼來融化喬布斯的心呢?

喬布斯(Steve Jobs)遺孀Laurene Powell Jobs是一個典型的女強人,有智慧學識卻很謙遜,現年56歲。(Getty)

喬布斯在2011年逝世至今已經有9年時間,他的遺孀Laurene Powell Jobs繼承了約250億美元的財產,根據《The New York Times》報導指出,Laurene打算把在將來的日子盡她所能地把這份財產有效分配出去,致力振興社會,她在訪問時強調:「一個人累積相當於百萬人的財產是不公平的,我繼承了丈夫的財產,但是我沒有興趣累積這筆財富,Steve也是,我這樣做是為了紀念他的工作,我已經活得很好了,所以這筆財產將會在我這裡結束。」

喬布斯(Steve Jobs)遺孀Laurene Powell Jobs更曾經被奧巴馬指派為白宮顧問。(Getty)

今年56歲的Laurene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女強人,她在美國出生,靠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名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並獲得了經濟學士雙學位,畢業後就擔任了跨國金融企業的交易策略師,工作3年後的Laurene決定辭職散心,在意大利休息了8個月後,回到紐約並考入了史丹福大學讀MBA,而她和喬布斯的愛情也是從這裡開始。

喬布斯和Laurene Powell Jobs的愛情故事

25歲的Laurene是在大學演講中認識喬布斯,當時喬布斯是演講者,來到的時候已經滿座,因此被安排到第一行的位置。喬布斯見到她便主動打開話題,兩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當天演講後二人一起晚餐,兩人的愛情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

喬布斯的自傳中曾經說過,他在初認識Laurene的時候感覺「幸福到飛到了天上去」。喬布斯自小就缺乏父母的愛,因此性格比較冷漠而且極端又暴躁,曾經連自己的高中女友為他生下的親生女兒都不願承認,認識了Laurene以後卻喚醒了他的心,慢慢推倒了他築起的心牆,幫助他修復和女兒的關係。兩人於1991年結婚,婚後Laurene還為喬布斯生下兩女一子。身為蘋果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喬布斯自然是忙到焦頭爛額,但是Laurene還是有方法讓丈夫每晚都留在家中享受天倫之樂。

Laurene Powell Jobs在25歲的時候在一場演講上認識喬布斯,並和他一見鍾情,是影響喬布斯一生的女人。(Laurene Powell.Jobs@FB)
遇見了你,幸福到飛到了天上去
喬布斯
Laurene是在25歲的時候在演講上認識喬布斯(Steve Jobs),並和他一見鍾情。(gettyimages)

Laurene的個性沉穩,她知道喬布斯向來作風低調,不愛張揚,拍拖到結婚時她都十分低調,即使丈夫是著名的天才大人物,但她從來就不接受媒體採訪,很著重個人私穩。喬布斯在2004年確診胰腺癌,Laurene就陪伴在丈夫的身邊不離不棄,鼓勵他積極對抗病魔,即使喬布斯最後還是不幸離世,但Laurene都一直陪他走完最後的日子,而且從來沒有公開過他生病時的情況,從沒接受任何媒體訪問。在Steve Jobs離世後,Laurene也不對外分享任何有關丈夫的事,非常著重喬布斯的私隱,一直默默尊重和守護丈夫。

雖然兩人很少公開放閃,但是在喬布斯的自傳中就曾經寫過一封浪漫又感人的情書給Laurene:

20年前,我們相遇,彼此陌生,但我們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婚禮上的漫天雪花見證了我們的山盟海誓。歲月如梭,兒女長大,有過甜蜜,有過艱辛,但從無苦澀。我們的愛意歷久彌新,攜手與你相伴走過漫漫人生。 20年後,你我雖已蒼老但更加睿智。任皺紋爬上面容,任滄桑佈滿心間,但我們的生活充滿快樂歡欣與奇妙。我們結伴前行,你讓我飛翔在愛的天空裡,不願落下。
喬布斯曾經說過他在初認識Laurene的時候自己感覺「幸福到飛到了天上去」。(gettyimages)

喬布斯妻子Laurene與女兒家庭生活照:(按圖看更多)

在喬布斯逝世後,Laurene決定走出來並用自己的財富和影響力為孩子豎立榜樣,她十分關注教育、女性權益和文化發展,更創辦了College Track和Emerson Collective,幫助了很多貧困青年入學,她更是《福布斯》女性權力排行榜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延續了喬布斯的精神,用生命影響生命,為世界作出貢獻。

喬布斯(Steve Jobs)遺孀Laurene Powell Jobs十分關注教育、女性權益和文化發展,並決定用自己的影響力豎立榜樣。(Getty)

資料來源:ny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