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偉誠提前7月大選望從歐國盃獲益? 學者:這或許是一記烏龍球

撰文:The Conversation
出版:更新:

在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出人意料地宣布提前選舉的震驚中,人們並沒有忽視7月4日的日期,恰逢今年夏天在德國舉行的歐洲國家盃。英格蘭和蘇格蘭正在參加賽事——儘管英國球迷知道選舉不會對他們的觀看計劃造成太大干擾,他們將會感到欣慰。 而7月4日為比賽休息日,當天沒有比賽。

作者:英國阿斯頓大學政治學講師Daniel Fitzpatrick

這個時機純粹是巧合,還是首相辛偉誠希望由足球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歡呼氣氛的普遍氛圍將有助於他獲得機會?如果是後者,他可能會非常失望。

人們認為,國際體育運動——尤其是國家隊被認為成功的體育運動——對人們的影響超出了比賽本身。這通常被稱為運動的「利好因素」(feelgood factor)。

足球比賽進行時,全國情緒可能會高漲,這種感覺顯然對辛偉誠這樣的人很有吸引力。他必須在某個時候舉行選舉,民調顯示公眾強烈反對他。他需要他能得到的一切幫助。由於賽事與競選活動同時進行了近三週,辛偉誠可能還希望歐國盃的「小恩小惠」(bread and circuses)能夠提供一個積極的媒體背景。

辛偉誠或希望足球賽事的利好氛圍有助保守黨選舉選情?(Getty)

然而,運動帶來良好感覺的觀點實際上並經不起太多考驗。如果辛偉誠希望從足球中獲益,那麼這個決定更多的是基於直覺,而不是證據。

毫無疑問,各國政府永遠不想放棄將自己包裹在國旗下、沐浴在體育勝利餘輝中的機會。但是,雖然反思性的榮耀可能為各國政府提供一些短期的象徵價值和威望,但這往往被誇大和神話化。威爾遜(Harold Wilson)於1966年大選的勝利總是與英格蘭同年世界杯的勝利相提並論——儘管選舉比溫布萊決賽早了三個多月。據報道,波比·摩亞(Bobby Moore)舉起雷米金盃(Jules Rimet trophy)後,威爾遜打趣道:「英格蘭只有在工黨執政時才能贏得世界杯。」

威爾遜於1966年大選的勝利總是與英格蘭同年世界杯的勝利相提並論,圖為當年波比·摩亞(Bobby Moore)舉起雷米金盃(Jules Rimet trophy)。(Getty)

從理論上講,體育賽事可以帶來一些政治利益。作為(相對)民族團結的時刻,它們可以提供和平時期難以比擬的團結旗幟效應。然而,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體育賽事對政府的受歡迎程度產生積極影響,更不用說提供直接的選舉回報了。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這些研究都集中在舉辦體育賽事的政治影響。如果在這些情況下找不到效果,那麼當一支球隊僅僅參加錦標賽時,這種效果就不太可能存在。

當威爾遜競選連任並在1970 年落敗時,他當然擔心相反的情況。儘管他在公開場合採取了與 1966 年截然不同的語氣,譴責有人暗示他的失敗與選舉前四天英格蘭輸給西德有關,但他在競選期間擔心,「如果英格蘭足球運動員在投票日前夕被擊敗」。在英國選民悲觀沮喪的背景下,幾週前在民調中領先的威爾遜領導的工黨失去了 60 個席位,讓希斯(Edward Heath)領導的保守黨意外獲勝。

時任地方政府部長、後來的外交大臣克羅斯蘭(Anthony Crosland)在他出版的日記中走得更遠,將這次失敗歸咎於「政黨的自滿情緒和數百萬人的不滿」。

Daniel Fitzpatrick認為,辛偉誠利用足球賽事的如意算盤或許只是一記「烏龍球」。(Getty)

這一傳奇事件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大型體育賽事影響政治的觀點一直存在,以及為什麼辛偉誠希望在英格蘭隊的勝利後民意調查有所提升。他甚至可能暗自希望,如果蘇格蘭表現出色,將會增加對陷入困境的蘇格蘭民族黨的支持,而這將以工黨的利益為代價。

然而,辛偉誠在競選的第一天就在這方面犯了錯誤。問一群威爾斯選民(他們的國家隊沒有獲得今年夏天的錦標賽資格):「那麼你期待所有的足球比賽嗎?」。這也許告訴了我們所有我們需要知道的關於首相試圖將他的馬車搭上國家體育變幻莫測的車的嘗試。

本文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香港01獲授權編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