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三】新媒體扎根留學圈 吹響愛國主義號角

撰文:鄭逸雯
出版:更新:

在美國讀書的內地學生,或多或少也聽過「北美留學生日報」、「美國留學那點事」、「紐約君」等國內資訊平台。它們由中國留學生或「海歸」創辦、營運,活躍於微信和微博,不少坐擁數以萬計粉絲。這些平台聲名鵲起的背後,是近年日漸龐大的留學生群體。在資訊自由的美國,他們如何在主流西方媒體與國內渠道之間,吸收資訊及建立自身的價值觀?(此為【中國留學生】系列專題之三)

8月20日,一則題為《〈紐約客〉起底北美留學生日報如何收取『智商稅』:全靠編故事》的貼文在內地社交網絡瘋傳。文章編譯自《紐約客》(The New Yorker)前一天刊登的報道《The ''Post-Truth'' Publication Where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Get Their News》。該文內容大致指「北美留學生日報」通過捏造故事、刊登帶有愛國主義色彩的新聞吸引更多粉絲。

兩天後,該平台在微信發布反駁文章,痛斥《紐約客》歪曲報道,而且是別有用心的採訪,文章贏得不少網民叫好。一篇外媒報道,為何在內地社交平台激起千層浪?全因「北美留學生日報」在留學圈中是不折不扣的KOL。它由美國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畢業生、「海歸」林國宇在北京創辦,在紐約也有分部,在中美都有撰稿的編輯。自2014年成立以來,平台的內容由留學資訊、校園八卦,拓展至時政新聞,如今在微信擁有約160萬粉絲,包括從未留學海外的內地網民。

中國留學生:對中國內地網民來說,微信、微博等社交傳媒是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VCG)

以其為首,過去數年間湧現一批「新媒體」,面向的正是年輕一代的留美內地學生。儘管營運的編輯身處美國或中國內地不同地區,這些平台近一兩年來呈現一個共同趨勢,就是關注與留學生相關的美國社會不良現象、校園內的「辱華」事件,或是針對留學生的閱讀喜好,通過報道西方一些較負面的新聞,對比中國的社會安定與經濟成就,當中附加的愛國情緒亦愈發鮮明。

以「北美留學生日報」為例,翻查其8月的微信文章,內容聚焦於美國槍擊案、美國高校賄賂行為、中國留學生被遣返、陷入「辱華」爭議的Marvel電影《上氣》(Shang-Chi)等。當月刊載逾20篇涉香港反修例風波的貼文,主要討論中國留學生反應與西方傳媒的報道。

正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博士、居美已有七年的內地學生Robert(化名)憶述,很久之前便知道「北美留學生日報」,不過在去年已沒有訂閱,因內容令他很不耐煩。「有朋友曾在那裏工作,做久了也覺得不好,言論太過了。」 Robert稱,有些中國留學生,尤其在美國生活好一陣子,大多已經不再看這個微信公眾號,他自己現時也主要通過Facebook和Google News看新聞。「國外媒體的報道,對我來說的確有影響。」

中國留學生:2017-18學年,有超過36萬名中國學生留學美國大學。(VCG)

西方輿論主導 構成文化衝擊

內地學生赴美升學,首先要接受的事實是,西方傳媒在全球輿論場中佔主導地位。留學生群體在西方主流話語中難以找到自己的聲音,而外界眼中的中國形象與自己的認知也大相徑庭,或成為文化衝擊的一環。

加上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在美中國留學生正承受來自美國當局的懷疑與敵意。特朗普政府曾指控中國學生企圖進行間諜活動,藉此多番收緊簽證政策。據報聯邦調查局(FBI)更促使美國大學監視其他國籍,尤其是華裔的學生和學者。人人自危、焦慮蔓延的氛圍下,原本就已經隨着中國國力日強而迅速茁壯的愛國主義,更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得到了一股新的助力。

儘管身處資訊自由的美國,但不少留美學生仍然不接受以「外人」的視角看中國、看世界。中國留學圈「新媒體」平台的成功,正是得益於迎合這群潛在受眾。一方面,中國年輕人不乏「政治冷感」者,對傳統新聞報道有疏離感,但微博、微信是社交及網絡文化的一部份,接觸門檻低;另一方面,這些資訊平台大多由親身經歷過異國生活的人營運,自然贏得不少留美學生的共鳴,無論是其原創內容,又或是當中夾雜的愛國主義和「國人自信」情結。

可是想深一層,留美內地學生對西方傳媒的抗拒,也體現於他們與美國主流社會漸行漸遠。美國國際教育協會2018年數據顯示,在加州就讀的內地留學生超過6.6萬,佔該州國際學生人數的41%。紐約州、麻省、賓夕法尼亞州等同樣得到內地學生的青睞,儼然形成一個又一個「小中國」圈子。

活在「小中國」 毋須融入當地

「小中國」不僅存在於校園,由於當地有龐大的華人及中國移民社區,因此,留學生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有自身文化包圍。不少內地學生根本毋須說英語或與當地人交往,亦毋須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除了平時可見的各大美國傳媒以外,他們對於蘊含了美國主流文化更真實一面的清談節目、熱播劇目、美國次文化(sub-culture)往往涉獵有限,陷入「出國卻似沒有出國」的真實現況。

就讀於德克薩斯州一間公立大學的博士生阿Hong,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在2018年赴美留學前,他曾經是一位「港漂」,在香港生活八年,從事工程相關的工作。阿Hong認為,與香港高校的內地學生相比,留美中國內地學生明顯表現出更強烈的愛國情緒。

「因為在香港校園,內地人是『少數民族』,會被香港學生壓着。但是在美國華人留學生圈子裏,反而香港生是少數。」他解釋,正是由於內地學生這一群體龐大,他們在美國校園中更有話語權。他稱,有時候與身邊的內地留學生朋友討論國內的民主、言論自由等問題,多數是不愉快收場。「他們會覺得一定不能說中國不好,對涉及愛國的事情特別敏感。」

中國留學生:圖為8月17日英國倫敦,當地港人組織聲援香港的反修例行動,有內地留學生到場與其對峙。(VCG)

客觀地說,大量內地留學生僅生活在居美中國人「小圈子」,一方面突顯了中美文化隔閡,以及這一代內地留學生的消極態度,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國力日趨強盛,華人面孔在異國他鄉也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影響力。一如大量在港美國人僅生活在自己講英文的「小圈子」,不識廣東話,亦不識中文,這種能夠在他國形成完整次級社會(sub-society)的能力,原本就是大國的「特權」或「通病」。

即便如此,廣大內地留學生及其家庭或許應審思,過於消極地「順應」這種情況,是否違背了「開拓眼界、增長見識」的赴美初衷?

上文節錄自第17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9日)《新媒體扎根留學圈 吹響愛國主義號角》。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