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四】「海歸」懷抱中國夢 出國不再為移民

撰文:鄭逸雯
出版:更新:

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留學回國人士總數為51.9萬,比一年前增長8%。自1978年起,內地留學生累計超過585萬,約432萬人已完成學業,當中84.5%(即365萬人)畢業後回國。數以百萬計的「海歸」群體,究竟為何選擇回流?那些曾踏足「自由之地」,最後卻回到故土的年輕人,又經過怎樣的徘徊與思量?(此為【中國留學生】系列專題之四)

回憶起兩年的留美生活,現居上海的Iris稱,最困擾自己的是種族問題。「身為少數族裔,我非常沒安全感。只有白人的聚會,我一般不會去。」

這份擔憂並非沒有根據。她居住的賓夕法尼亞州,逾八成是白人,亞洲面孔僅佔3.7%,較全美比例低2.2個百分點。當時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Iris,曾因在超市排錯隊而被收銀員喝斥「F*** You Chinese」,這是她人生裏第一次經歷種族歧視。

「我全身都麻了,腦袋一片空白,整個人僵在那裏,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非常shock。走出超市後,我打電話給男友才開始哭。」她憶述。2018年底碩士畢業後,Iris感到「特別想回國」,正因切身體會到種族問題,影響到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留學生:自1978年開始,合計365萬中國內地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VCG)

東亞學生不愛班上發言 感難有自信

Iris認為,接受東亞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學生較難適應美國大學的課堂和學術氛圍,「很難有自信的心態。」她舉例,東亞學生都不愛在課堂上發言,下課也不太習慣學術圈的社交活動,再加上欠缺工作經驗,在待人處世方面難免顯露青澀。

她說,讀書期間為打破這些偏見,個性內向的她感到很大壓力,「不是在做真實的自己。」她解釋,「在中國,至少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周圍也都是和自己一樣的面孔,內心會比較安定。」

曾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Baltimore)生活一年的Angela,當初同樣憂慮種族歧視問題,並提及槍械管制等其他安全隱患。「那時候即使喝酒都只會在家裏喝,晚上不會到酒吧,也沒太多機會與外國友人一起玩。」她解釋,由於巴爾的摩罪案率比較高,擔心安危,平時也不敢在治安較差的區域遊走。

中國留學生:「海歸」Angela於2018年回國,現今在中國成都工作。(受訪者提供)

2017年,Angela前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攻讀市場學碩士,還未畢業便已決定好回國發展。她表示,除卻社會治安問題,當時也考慮到在巴爾的摩求職有相當難度,若搬去紐約等大城市,又擔憂生活成本過高。

回國就業機遇佳 孕育「中國夢」

總部位於北京的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去年發布一項聚焦「90後海歸」的調查,44%受訪者認為留學安全問題「較為常見,要提高防範意識」。研究人員分析,這是由於近年來內地留學生遭遇不法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引起社會關注。

「海歸」回流的原因方面,「國外的經濟、政治或社會環境不利於留學生發展,如工作和移民政策」這一項有27%受訪者選擇,在所有影響因素當中排第三。報告指出,這結果正正體現中美貿易戰、特朗普上台後美國移民政策縮緊的影響。其他主要原因包括「方便與家人朋友團聚」(67%)、「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好」(40%)。國內人才政策、創新創業環境、專業發展前景,也成為一眾年輕人選擇回國工作的考慮因素。

中國留學生: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2017年6月遭到殺害,事件在中國內地引發廣泛關注。圖為2019年6月,章瑩穎父母在皮奧裏亞(Peoria)聯邦法庭外會見傳媒。(VCG)

國內IT、金融業起飛 獲海歸青睞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年來成為初創企業的搖籃。根據內地市場調查機構胡潤研究院的數據,單計2018年,中國便誕生97間獨角獸企業(即有外部融資、估值逾10億美元的企業),同年合計186間此類公司,當中近半來自互聯網服務、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產業。

科技和金融創業潮流下,大批「海歸」爭相順流而上。教育部撰寫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6》指出,回國發展的內地學生當中,理學、管理學、經濟學、工學專業比例較高。就業意向方面,金融業最受「海歸」青睞,逾四成期望投身此行業,信息和軟件服務業則佔大約6%。除此之外,教育和文化業合計超過兩成。

中國留學生:圖為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Getty Images)

回到內地 回到了現實

留美時攻讀比較文學的Iris,如今在上海一家出版社擔任英文與日文編輯。她認為比較文學的目標,正是「讓邊緣的種族、民族、文化、地區通過文學讓更多人聽見,令世界更加平等」。因留學經驗,她會特別關注來自南美、非洲等地的資訊,令工作充滿使命感。

作出回國的決定,對Iris來說不無掙扎,但美國社會種種令人不滿的現實及考慮到家庭問題,令Iris最終決定回歸故土。這位25歲的福建人笑稱:「我爸媽是比較傳統的中國家長,我還是希望靠他們近一點。」

不過,她承認從美國校園回到內地職場,好似一下子「回到了現實」。「回國之後,我會覺得有各種瑣事把身體佔據。內地的環境確實不鼓勵你去思考自由、民主這些議題。」

中國留學生:圖為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北京的中國學生觀看電視辯論。(AP)

出國為體驗文化 告別「美國夢」

中國近代史上經歷數次移民潮,海外華僑華人遍布全球各地,去太平洋另一端尋找「美國夢」的中國人不計其數。據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數據,早在2014年,全球海外華僑華人總數已超過6,000萬。或許在不少老一輩人眼中,出國留學相當於移民的第一步。

不過,對於千禧一代內地留學生來說,遠赴海外就學的意義遠不止於移民、為履歷「鍍金」等現實考慮。全球化智庫的調查顯示,76%「海歸」受訪者表示,當初出國留學是為了「體驗他國文化、生活,豐富個人閱歷」,其次是「磨練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國外教育水平較高」,另外有逾三成受訪者認為「海歸回國發展更有競爭力」。與此對應,聲稱「計劃未來在國外發展」的人不足一成。

這些數據描繪一幅嶄新的內地留學生景象,他們渴望通過國外教育與文化來充實自身。大部份內地學生踏上美利堅土地的初衷,也許只是「看看不一樣的世界」,少了一份「仰視」美國社會或是「逃離」故土的成份。這些心態或與國力增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成功有關。至於一眾內地學生赴美後,體會到幾分「他國文化」,得着了什麼,那是後話了。

上文節錄自第17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9日)《海歸懷抱中國夢 出國不是為移民》。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