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數控製造普及率翻倍 高端數控機床發展仍須追趕
大家是否有試想過,標準起飛重量超過75噸的國產大飛機C919,是如何從地面升起,飛入雲霄?又是如何安全降落,避免飛行途中突然解體釀成大禍?這當然離不開穩固堅實的機身與強勁的飛機引擎,更離不開製造出這些零件的數字控制機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 Tools,簡稱數控機床)。
其中,高端數控機床在飛機生產製作工藝當中扮演重要角色,要知道現代飛機製造可不是傳統工藝,絕不能依靠「大國工匠」手持鎚仔與雕刻刀「手搓」零件,而是需要由高端精密機器代勞。近年,內地製造業產業結構優化,高端製造業快速發展,智慧製造升級需求日益增長,引發了高端數控機床的龐大需求。那麼,中國目前在這方面的發展是什麼水平?
所謂「數控機床」,它們首先通過銑削在一整塊原材料上雕刻出所需零件外型,再經過鑽孔與鉸孔加工出供組裝的定位孔等等,這些加工須在保證零件具有超高精細度的情況下,高效生產,還必須確保飛機組裝後具有一定強度確保安全。 數控機床不同於普通機床,需要與專門訂製的電腦程序配合運作,令數控機床沿預設程式自主運作完成製造任務,是數控機床的「大腦」,所以被冠以「數控」的頭銜。
簡單來說,一般以數控機床所控制的「軸」的數量來區分低、中、高端機床。軸指的就是受機床控制的銑刀最多可以在多少個方向上運動,三軸及三軸以下的數控機床被認為中低端數控機床,四軸與五軸數控機床則代表高端數控機床,而高端數控機床具有多軸連動、高效率、高精密度等特點。
編按:三軸數控機床即為銑刀能夠在空間中左右運動(即沿X軸運動)、前後運動(即沿Y軸運動)與上下(Z軸)來回移動。而四軸與五軸數控機床,除了銑刀能在XYZ軸移動外,承載金屬原料的置物平台,還能分別沿著X軸與Y軸進行360度旋轉。總而言之,三軸數控機床通常用來加工單一平面的零件,而四軸、五軸數控機床除了能勝任三軸數控機床的任務外,還能夠根據需求加工出零件的柱面與曲面,軸愈多,機床能夠勝任的任務就愈複雜,機床就愈先進,開發難度與運行的成本就愈高。
目前,數控機床上游主要涉及鑄件、鈑金件、精密件、功能件、數控系統等零件產業,下游廣泛涉及機械工業、模具工業、汽車工業、電力設備、鐵路機車和電子資訊科技業等。雖然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數控機床,但我們卻很難在台前尋覓到這位「隱形冠軍」的蹤迹,但若少了它的參與,這些東西都難以在台前展現身姿,可想而知其重要性。
一切從上世紀50年代談起
早在1952年,美國就成功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台數控機床,中國的數控機床發展也不算晚,瀋陽第一機床廠成功在1958年做出第一台二軸數控機床,與現今在高端數控機床行業形成壟斷的德國、日本處於同一發展時期。而中國第一台五軸數控機床則於1999年由江蘇多棱數控機床公司搬上當年舉辦的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hina International Machine Tool Show,CIMT),標誌着中國正式入局高端數控機床產業。
自此,高端數控機床歷經26年發展,並在全國「遍地開花」。中商情報網2025年中國數控機床產業報告指出,中國數控機床市場規模達592億美元(約4,605億港元)。報告還列出數個集生產、銷售、研發數控機床為一體的多個「佼佼者」,例如有位於武漢的華中數控、浙江寧波的海天精工、廣東的創世紀等。
而全球對數控機床的需求亦隨着產業「升級」而大大增加,印度《財富商業洞察》(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報道指出,2024年全球數控機床市場規模為952.9億美元(約7,412億港元),亞太地區佔據市場的主導地位,佔比達55.32%。
儘管中國數控機床開發歷史不短,市場規模龐大,但目前距離世界頂尖還有一段路。雖然,在內地政府產業政策以創新發展為導向的帶動下,相關產業技術和市場規模大幅提升,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控機床生產國和銷售國。隨着國家以汽車、航空航太、船舶、電力設備、3C產業等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對數控工具機性能、精度要求的提高,對數控機床尤其是高端數控機床的市場需求也日益旺盛。
不過,當今全球排名前十的數控機床企業,有4間來自日本、3間來自德國、一間是德日合資,且前三位均由兩國包辦,中國、美國和墨西哥分別只有1間。日本和德國的優勢,在於前者注重數控系統的開發,其相關企業注重上游材料、零件的佈局和核心產品的整合開發;而後者則重視數控機床及配件的高品質、精密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公司專注於各類功能部件的研發和生產,產品品質和性能位居世界前列。
德國與日本擁有多間聞名世界的數控機床企業,例如德西門子(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SIEMENS)與發那科(Fuji Automatic NUmerical Control,FANUC,又譯富士自動化數控),這二間企業與中國瀋陽機床的發家過程都較爲相似,均是在上世紀50年代入局數控機床產業,並迅速推出首架產品,隨後依靠國際訂單積累行業經驗,並引入外國技術研發新機。
西門子與發那科經多年發展,至今形成雙寡頭的壟斷局面,而瀋陽機床則在2019年因財困重組,其發展前景在業內難與「德日兩巨頭」相提並論。
仍未擺脫依賴外國的困境…...
從中國製造2025計劃來看,北京在高端數控機床方面希望能趕上世界前列。具體而言,就是在數控機床的核心零件上實現國產化。中國為此耗資不菲,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引述中國歐盟商會2016年報告指,北京通過投資、提供低息貸款、稅收減免和其他補貼等扶持中國製造2025計劃,預料其金額達到數千億美元。
可是時至今日,成效如何?截至2024年6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即使用數控機床進行生產的普及率),由2015年的33%來到2025年的69.4%,增長幅度高達96.97%。
另據專注於中國市場的諮詢公司Daxue Consulting報道指出,中國數控機床的水平定位精度能達到在1000毫米行程內,最大偏差度0.025毫米,重複定位精度達到在1000毫米行程內,最大偏差度為0.01毫米至0.015毫米。
編按:在數控機床運行過程中,水平定位精度指的是數控機床或運動系統在水平方向(X軸或Y軸)上,實際運動位置與指令目標位置之間的偏差,而重複定位精度是指運動系統在多次重複到達同一目標位置時,每一次實際位置之間的最大偏差。
而在機床研發方面,中國的華中數控就開發出各種類型的五軸機床,幫助汽車企業生產零件,還整合AI技術研發出配套的電腦程式——「華中9型新一代人工智能數控系統」,集成AI晶片與算法。不過在取得驕人成績下,中國目前尚未能完全擺脫依賴外國產品的處境。中商情報網報道指出,中國數控機床在中低端機型完成國產化,如三軸數控機床,儘管中國也有推出如四軸、五軸的高端數控機床,但國內高端數控機床市場仍由執掌市佔率超80%的德日企業主導。
深耕多年仍未獲市場青睞?
中國高端數控機床不受青睞也體現在市場表現上,中國歐盟商會指出,在中國2022年高端數控機床市場中,中國數控機床佔比略高於30%,未觸及達到當年佔比70%的目標。
《中國簡報》(China Briefing)報道指出,中國在2021年平均出口每台數控機床的價格為每台300美元,而平均進口每台數控機床高達7.67萬美元。
那麼,為何在中國數控機床產業發展緊隨「世界潮流」,並卓有成效的情況下,其產品並未獲得市場青睞?
有分析點出中國目前主要面臨四個困境,技術封鎖、缺乏發展環境、行業人才不足、欠缺技術沈澱與儲備。這讓中國製造的數控機床「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而缺乏發展環境與欠缺技術沈澱與儲備,正是高端數控機床陷入「難產」的關鍵。
數控機床行業由數個關鍵產業支撐,它們好似「木桶理論」中由木板組成的桶一般,缺少或存在任意一個短板,都有可能拖慢發展腳步。除了需要電腦程式組成數控機床的「大腦」外,還需要由堅實耐用的材料製成銑刀組成「手」,而機床的更新迭代需要經驗積累,這涉及到企業的技術儲備。
分析認為,中國數控機床製造商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下,恰逢行業龍頭所屬國家的技術制裁,而在龐大市場需求下,業界不得不選擇通過技術引進與收購其他公司以迅速彌補技術差距。
這種環境固然讓中國在中低端市場並獲得可觀利益,但於此同時卻面臨缺乏自主提升研發技術、培養專業人才動力的處境,加之缺乏技術沈澱,則更易陷入「引進技術就能提升生產工藝」的陷阱,最終行成「路徑依賴」。
總而言之,中國在數控機床產業中,於中低端機床基本上形成「自給自足」,但在高端數控機床方面,距離國際前列還有較長距離,仍須奮起直追。官方近年對數控機床態度也轉變,去年4月將目標修改為實現在「關鍵工序」上達到75%以上的國產化,並將時間延長至20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