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耗資9萬億 印度能成下一個「世界工廠」?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印度計劃耗資1.2萬億美元(約9.42萬億港元)投資及改革政府機制,冀改善基建效率以圖挑戰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這個人口據聯合國預測快將於明年超越中國的南亞大國,是否也能藉當局此一針對性的投資計劃於製造業「再下一城」,吸引包括蘋果、微軟、三星與亞馬遜在內的外資進駐,備受各界關注。

據《彭博社》(Bloomberg)3日報道,印度設立名為「大基建」(PM Gati Shakti,暫譯)的計劃,希望透過科技來改善基建項目,讓全球企業選擇印度作為國際製造業中心的目標,長遠希望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根據相關計劃,印度政府會設立一個有聯合16個部門參與的電子平台,為投資者或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法,來改善設計、審批、成本估算效率等各方面。

印度商業和工業部官員Amrit Lal Meena表示,政府的任務是在不超出時間及成本的情況下實施這項計畫。有分析認為,這項計劃若能成事,將為該國帶來優勢,尤其是中國仍然堅持其清零政策,使得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開始採取「中國+1」政策,尋找其他國家進行擴張或採購,以實現業務和供應鏈多元化。

印度設立名為「大基建計劃」,希望透過科技來改善基建項目。(pib.gov.in)

作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印度不單擁有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也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同時還有大量的英語人才,只不過長期以來落後的基礎設施讓許多外國的投資者卻步。印度企業管理顧問Anshuman Sinha表示,若要與中國競爭的唯一方法,除了國家採取行動,還有就是在成本上更具有競爭力,而這項最新的基建計畫旨在讓商品和印度製的零件在各地的流通變得更加容易。

過去,印度在基建效率上明顯地較落後。據印度當局估算,今天約有一半基建項目延期,並有四分一超出預算。目前,大基建計劃正初步監督1,300項目,當中近40%項目由於與土地徵用、森林和環境等問題而被推遲,導致成本超支;而計劃至今已解決422個有問題項目中的約200個。

莫迪於去年初步啟動這項計畫時表示,印度致力於吸引更多的投資,以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並正採取一切措施確保計畫不會遇到障礙和延誤。他還提到,優良的基礎設施是啟動多項經濟活動,以及創造大規模就業的關鍵,缺少這些現代基礎設施,國家將不可能實現全面發展。

印度落後的基建設施,成為其成為「世界工廠」的絆腳石。(Getty)

還野心染指半導體?

事實上,自2014年上台以來,莫迪開始推動「印度製造」計劃,鼓勵企業在當地生產,希望將製造業生產比例提升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動員至少25個部門全力投入。根據當局的計劃,包括電子、汽車、醫藥、醫療器材、重機械、電能、太陽能、食品加工、化學與紡織業等行業,均是他們目標推動的主要產業。

現時,印度也開始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舉例,蘋果公司近期計畫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4,而三星則更早於2018年在印度設立全球最大的手機工廠。有科技分析師預測,蘋果這家美國巨頭未來的製造業務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25年印度將躍升為全球iPhone製造中心。原本,蘋果過去10多年來一直在中國生產多數iPhone,但摩根大通上月的報告預測,到 2022年底,該公司將把全球5%的iPhone 14產量轉移到印度,而後擴大當地的產能,至2025年將生產25%的iPhone。

今年4月以來,隨着國際地緣政治變化、疫情封城、美國加息等因素,不少國際企業著眼在世界各地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以分散風險,其中印度和越南更成為首選。針對這些變化,新德里政府近年提供豐厚的補貼,吸引蘋果的代工廠商富士康和緯創資通大舉投資。

蘋果公司的製造業務未來或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Getty)

不僅如此,鑑於全球晶片荒持續,印度也推出了100億美元(約785億港元)的「半導體印度計畫」,劃定了總面積達46萬公頃的土地,以鼓勵企業從中國遷廠到印度,吸引半導體廠商前往印度設廠;這還未計算包含基礎建設完備的經濟特區土地。印度還主動與駐印度各國使館聯繫,尋求可能從中國轉向、投資印度的公司。可見印度希望在製造業價值鏈上更上一層樓,盡早坐上世界工廠的寶座。

截至今年第三季,MSCI印度指數上升10%,相對MSCI中國指數跌23%,印股跑贏接近33個百分點,創下自2000年3月以來最大的領先幅度;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攀升至第二名,僅次於中國。據彭博整合經濟學家預計,截至明年3月的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將增長約7%,為中國今年增速的逾兩倍。

面對國際企業想要轉移中國的產業鏈,有專家認為印度應該要「打鐵趁熱」,開展廣泛的結構性改革,利用這次席捲全球的地緣政治風向的改變,來重塑印度與世界的貿易關係。

印度目標包括發展半導體產業。(Getty)

「遷移一成產能需時八年」

然而,彭博補充指,想分散中國供應鏈需要極長時間,例如是蘋果要將中國10%產能轉移就需要8年時間,而目前有多達98%的iPhone在中國生產。另據全球產業總工會IndustriAll收集的數據顯示,印度的製造、化工和建築等行業的工傷死亡率最高,單單在去年當中,該國製造業每個月平均出現7宗事故,超過162人死於工傷事故。

這多少反映出,印度政府想要打造出世界工廠超越中國,除了政府計劃出專門的優惠和改革方案、鼓勵投資和創新外,更應重視和改革當地工廠的頻繁發生的悲劇事故,免卻處於絶望和弱勢境地的工人不得不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印度能否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Getty)

印度經濟諮詢公司Indonomics Consulting首席經濟學家Ritesh Kumar Singh表示,印度利用人口優勢「已經夠久了」,印度雖然勞力充足且薪資低廉,但因為相對中國仍不成熟,印度市場還沒有足以撐大規模製造業的經濟能力。他又補充,雖然印度近年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組織的投資環境排名榜成功上升不少,但政府在合約期限上經常模糊其詞,地方政府也經常忽略自身的契約責任,非常不利企業運作。

的確,轉移製造業產能並無法一朝一夕達成。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美國公司在中國直接投資額高達900億美元,即使考慮當前的政治環境等因素,相關的投資去年仍增加25億美元,數字並未計及香港或其他透過避稅天堂進行的投資。這或許反映了印度想要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目前仍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