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相隔三年再爆伊波拉疫情:你需要知道的四件事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烏干達於9月20日宣布爆發伊波拉疫情,截至10月2日,當局已確認43宗伊波拉個案,並有29人死亡(9宗證實染疫身亡,20宗則為疑似個案)。而無國界醫生應當地衞生部門要求提供支援,目前已開展初步的緊急應對,協助遏止病毒進一步傳播。
圖、文:無國界醫生

過去10年,無國界醫生多次應對伊波拉疫情,包括2014至2016年的西非(幾內亞、利比利亞、塞拉利昂),以及 2018 至 2020 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疫情。上述伊波拉疫情都是由薩伊(Zaire)病毒株引起,而針對此病毒株的應對工作持續進展,其中已有兩款疫苗和一種抗體療法獲批准使用。

不過,現時烏干達的疫情由相對罕見的病毒變種蘇丹(Sudan)病毒株引起,這為當地團隊在醫療和行動上帶來許多挑戰。

無國界醫生在穆本德(Mubende)醫院的伊波拉治療中心。(無國界醫生)

有關烏干達的伊波拉疫情,以下是你所需要知道的四件事:

1. 有任何疫苗可以用於應對今次疫情嗎?

目前尚未有針對蘇丹病毒株的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在審定哪款候選疫苗可以用於新的臨床試驗中,以期最終批准使用。在未有疫苗獲證實有效的情況下,許多現有的標準應對措施都需要重新檢視。

由默克公司(Merck)生產的rVSV疫苗已獲批用於薩伊病毒株。該疫苗在薩伊病毒株引發的疫情中,可用作「帶狀」疫苗接種策略的一部分,即是為與病人接觸過的人士及他們的接觸者,以及病人的護理人員接種疫苗,從而限制病毒傳播。強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生產的第二款疫苗,則可在疫情期間使用,以保護面臨接觸病毒風險的人,同時在宣布疫情爆發前,為處於應對前線的人員或生活在未受疫情影響地區的人提供防護。

在烏干達現時爆發的伊波拉疫情中,參與應對工作的衞生組織都無法使用上述措施,直到試驗完成並找到有效疫苗。無國界醫生已準備好協助這項研究,而組織在2019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疫情期間,亦有協助對薩伊病毒株進行的強生疫苗臨床試驗。

無國界醫生曾多次應對伊波拉疫情,包括圖中在2018至2020年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疫情。(無國界醫生)

2. 伊波拉蘇丹病毒株是否有可用的醫學治療方法?

2018至2019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進行的臨床試驗,已經確認使用針對Mab114和 regn-eb3病毒株的單株抗體治療方法,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機會。

然而,這些抗體對蘇丹病毒株無效。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管理病徵和提供深切治療(包括補充液體流失、提供氧氣、監測血液和心臟讀數等),以提高病人的生存機會。

另外,與所有伊波拉疫情一樣,醫療中心的防護措施和感染防控至關重要。無國界醫生緊急項目副總管馬納加瑪(Guyguy Manangama)醫生表示:「保護前線醫護人員是無國界醫生其中一個關切重點。我們為他們提供感染預防和控制標準方面的培訓,以及提供防護裝備,以確保維持醫療系統的運作。」而疫情爆發至今,烏干達當局已確認兩名醫護人員(一名醫生和一名助產士)死亡。

3. 烏干達有哪些伊波拉治療設施?

伊波拉疫情期間,在受影響社區附近展開醫療應對尤其重要。馬納加瑪醫生說:「病人越早接受醫療護理,生存機會越高。然而伊波拉初期症狀並不獨特,與瘧疾或傷寒等其他發熱性病毒的症狀相似,因此問題癥結在於盡快獲得有關資訊、診斷和護理。伊波拉疫情下,仍有很多人抵達衞生中心時已是末期,有些甚至死在家中,並在過程中傳染其他人,這些都是必需避免的。」

無國界醫生建議開設小型治療中心或隔離中心,讓病人盡可能在居住地附近接受急救,而較大型的轉介中心則為非初期病人提供更全面的護理。在過去的疫情中,病人經常被直接帶到自己社區以外的大型治療中心;很多時候,這會導致謠言散播、敵視醫護人員,甚至抗拒應對措施。

無國界醫生計劃支援烏干達的應對工作中,包括在瑪杜杜(Madudu,疫情中心點)等受影響區域開設小型治療中心,並在離瑪杜杜20公里的地區首府穆本德(Mubende),為疑似和確診患者建立一個設有 36 張病床及深切治療護理的大型隔離中心。無國界醫生團隊亦計劃與醫院合作,讓其成為感染伊波拉的醫護人員的轉介中心。

伊波拉治療中心用作收治和隔離疑似和確診患者,所有入內的人員都必須穿上防護套裝。(無國界醫生)

4. 疫情傳播知多少?

為控制伊波拉疫情,必須迅速發現感染者並找出其接觸者,而這些接觸者可能已遠離疫情中心。現時烏干達有五個地區出現確診個案,因此需要在相對大範圍的地區確認並跟進患者和接觸者。

雖然當局於9月20日正式宣布疫情,但早在8月,受影響地區就記錄到可能與伊波拉相關的疑似死亡個案。與過往伊波拉疫情初期一樣,發現個案和追蹤接觸者遠遠跟不上疫情擴散的速度。而盡可能準確地追溯疫情初期的面貌至關重要,以便對人們進行疾病篩查,並在合適地點提供醫療護理。

為有效應對疫情,受影響地區的人亦必須理解和擁有關於疾病的知識,並願意合作和參與應對工作。以社區為基礎的監測行動和接觸者追蹤必須展開,以迅速識別潛在感染者。一旦確定相關人士,他們和家人都需要適當的醫療護理或隔離安排。為推動這一點,必須消除社會和經濟障礙(例如前往醫療中心的交通費,或因無法外出工作產生的成本),而這可透過協助代支交通費、向在家自我隔離的人派發食物或物資等,以及為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心理支援來實踐。

資訊科技工具也有助促進疫情的實時監測。2018至202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伊波拉疫情期間,無國界醫生的流行病學部門「傳染病研究中心」(Epicentre)研發了新工具,有助協調流行病學行動,包括有系統監測和收集病人數據的工具、自動回報,以及一個將個案管理和疫情演變數據視覺化的網站平台。這是此規模的疫情中,首次在全部病人的所在地使用相同的監測工具,從而有效建立相關的綜合數據。無國界醫生現已準備向烏干達衞生當局提供這些工具。

因應烏干達當前的疫情,無國界醫生在穆本德(Mubende)的醫院設置一所伊波拉治療中心,提供36張病床及深切治療護理。(無國界醫生)

有關伊波拉(Ebola)

伊波拉是一種嚴重且會致命的疾病,死亡率高達90%。初期病徵與許多其他疾病相似,包括突然發燒、疲勞、肌肉酸痛,頭痛和喉嚨痛,其後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衰竭和肝衰竭症狀,亦可能出現內出血和外出血的情況。

伊波拉最早於1976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被發現。此病毒有幾種變體,其中薩伊(Zaire)病毒株是過去10 年中最為常見,烏干達現時疫情則涉及蘇丹(Sudan)病毒株。自發現該病毒以來,蘇丹病毒株已七度引發疫情,其中4次在烏干達、3次在蘇丹。至於烏干達對上一次伊波拉疫情發生於2019年,上一次由蘇丹病毒株引起的疫情則發生於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