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3大洲、6個國家合辦 百周年世界盃緣何「反應兩極」?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國際足協(FIFA)本周三(4日)宣布,2030世界盃將首度橫跨3大洲、6個國家一同舉行,分別是歐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北非的摩洛哥,以及南美的烏拉圭、阿根廷及巴拉圭。

消息一傳出,在世界各地便惹來兩極化的評價,有人認為這有助發展中國家日後爭取主辦資格,在賽事100周年的重要日子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亦有人認為該決定荒謬,忽略了足球傳統、球員舟車勞頓、南北半球天氣差異、「體育洗白」(Sportswashing)以至碳排放等問題…

繼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一同成功爭取2026世界盃的主辦權之後,2030世界盃再次由3個國家合辦。但與東道主同為北美洲國家不同,主辦國將會是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非洲的摩洛哥。這是FIFA史上第3次由不同國家聯合主辦世界盃賽事,除上述兩屆外,還有2002年的日韓世界盃;而2030年賽事更是首度由跨洲國家聯合主辦的世界盃。

2030年的一屆,適逢世界盃100周年,故FIFA打算隆重其事作特別安排,將在烏拉圭、阿根廷及巴拉圭舉行當屆賽事首3場比賽作揭幕戰,餘下的賽事則移師歐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北非國家摩洛哥進行。其中,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舉行的其中一場揭幕戰場地Estádio Centenário球場,更是一個世紀前舉辦過首屆世界盃決賽的地方。南美足協主席杜明古斯(Alejandro Dominguez)說:「百年世界盃不能遠離南美,這裏是一切開始的地方。」

除了主辦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外,南美的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也將舉行3場比賽。(Reuters)

FIFA會長恩芬天奴(Gianni Infantino)表示:「在一個分裂的世界,FIFA和足球把大家聯繫一起。我們將擁有獨特的全球足跡,在3大洲、6個國家團結世界,共同享受這項美麗的運動、百年慶典和世界盃賽事。」FIFA理事會一致同意,為慶祝世界盃100周年,2030一屆會以最合適的方式舉行。不過,有關的決定仍有待組織明年舉行的全球大會上通過。

從1930至2030:百年盛事「理想的新一頁」?

誠然,100周年絕對是個值得紀念的大日子,何況回望一個世紀之前,世界盃的成功舉行確實來之不易。上世紀20年代末,當時的現代足球雖然經已存在了將近60年,惟其影響力仍十分有限,洲際間的對決在奧運會以外更是罕見。

1929年,FIFA開會決定首屆世界盃由烏拉圭舉辦,最主要的原因是該國剛於奧運會上連奪兩屆足球金牌,而1930年也是烏拉圭獨立的一百週年,且烏拉圭承諾會負擔所有參賽國家的全部食宿費用。然而,由於當年遠洋出行相當不便,故只有13個國家參加,主要是烏拉圭、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墨西哥、美國等美洲國家,歐洲則只有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4國出席。結果東道主烏拉圭如願以償,在決賽擊敗了阿根廷奪得第一屆世界盃冠軍。

烏拉圭是首屆世界盃主辦國,亦是當屆的冠軍。(FIFA)

在1938年的第三屆後,世界盃因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一度停辦,直至1950年;之後這個國際賽事便四年一度舉行且再未暫停過。後來,FIFA為了賽事的公平性,儘量讓不同的國家主辦世界盃,除了傳統足球強國所在地的歐洲和南美洲外,北美洲、亞洲及非洲都先後主辦過世界盃。目前唯一尚未主辦過世界盃的只餘下大洋洲。

如今,世界盃經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最受關注的體育賽事之一。FIFA預計,在來屆世界盃的4年週期內,這些賽事將創造至少110億美元(約861億港元)的破紀錄收入,幾乎是上屆世界盃收入的兩倍。從2026年世界盃開始,這項賽事的參賽隊伍也將擴大到48支,意味全球將有近四分之一的國家可以爭奪榮譽。

從上述種種多少可以看出FIFA的用意,烏拉圭、阿根廷及巴拉圭同為參與過首屆世界盃的國家,在百周年世界盃的期間作揭幕比賽場地或許帶有「承先啟後」的不凡意義。至於主辦國以歐非兩大洲合辦,恩芬天奴指出:「非洲和歐洲兩大洲聯合起來,不僅是為了慶祝足球,也是為了提供獨特的社會和文化凝聚力。這是和平、寬容和包容的偉大寓意。」

當前世界盃的規模,很少有國家能獨力申辦,圖為2022卡塔爾世界盃決賽日。(Getty)

另一方面,隨着世界盃的規模、FIFA對申辦國家和體育場館的嚴格要求,意味着很少國家有能力單獨舉辦這項賽事。得益於國際足協的新安排,2030世界盃將首次由摩洛哥主辦,摩洛哥也將成為第一個主辦正式比賽的北非國家;另一個國家葡萄牙也是首次主辦的國家。這或許解釋了世界各地不少人皆樂見世界盃的此一格新安排,認為將可引領這項體育盛事走向更加理想的「新一頁」,不再令足球僅以歐洲、美洲專美。

球迷:「這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認為FIFA的決定可行。有意見批評多國合辦破壞了氣氛、影響主辦國基礎設施的經濟和文化動力、忽略球迷觀賽的困難、FIFA只想要攫取金錢和權力等。

撇除外界觀感,橫跨歐非的主辦國、加上由南美洲3國國家各自承辦頭3場賽事的獨特形式,意味着2030世界盃的舉行範圍涵蓋了3大洲、6個國家、也跨越了南北半球。對比賽的運動員來說,長時間的交通無疑是對作息和體能恢復的一大考驗。例如,阿根廷和西班牙之間的平均飛行時間約為13小時,兩地5小時的時差也需時調整。

球員在2030年世界盃將需要更多飛行多國,涉及更多的體力、金錢以至碳足跡。(Getty)

再者,南北半球的變化也代表着部份球員將在幾天之內經歷冬季和夏季的極端變化。舉例6月,烏拉圭冬季的平均氣溫介乎在攝氏8至15度之間,而摩洛哥的氣溫往往達到攝氏35度。此外,大量的球隊需要跨洲、跨國比賽涉及不少交通及住宿開支,難免進一步推高舉辦世界盃的成本。

另一方面,如此龐大的比賽規模也代表2030世界盃造成的碳足跡將十分巨大。FIFA曾經承諾2022卡塔爾世界盃將是第一屆「完全碳中和的世界盃」,只有360萬噸碳足跡,後來卻被瑞士監管機構裁定此番宣言是誤導球迷,實際的碳排量超過1,000萬噸,是FIFA聲稱的至少3倍。

全球經濟政策研究學者Freddie Daley批評:「如此規模的世界盃將涉及大量的飛航旅行、眾多球迷和球員往來各大洲,我非常懷疑FIFA能否以環境永續和氣候友好的方式來實現賽事。」

FIFA被批評作體育洗白,為沙特阿拉伯主辦2034世界盃開出「方便之門」。(Getty)

此外,6國合辦2030世界盃,意味2034一屆將在亞洲或大洋洲地區舉辦,一早表示出申辦興趣的沙特阿拉伯旋即成為大熱主辦國。外界質疑這次決定是體育洗白,讓人權紀錄劣跡斑斑的沙國一嚐主辦這項大型體壇盛事的機會,躋身全球矚目的重要舞台,「FIFA繼續破壞地球上最偉大的賽事,這對球迷來說太可怕了,它無視環境,還要在2034年為人權紀錄嚇死人的東道主鋪上紅地毯。」

事實上,以上種種兩極意見可能只是FIFA面臨舉辦2030世界盃的「前奏」,真正考驗這個國際組織的「好戲還在後頭」,畢竟日後具體安排如此規模、跨洲跨國舉行的賽事複雜性,包括經濟成本、體育政治等都不容易應對,其中,南美洲3國國家經已表明不滿足於單單舉行一場揭幕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