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海軍】台灣海巡艦加裝雄風導彈 就以為打得過解放軍?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所謂「第二海軍」,意思是指在正規海軍兵力之外,各國的海上武力。此專題所指的,即是各國的「Coast Guard」,根據各國用法不同,有海警、海岸防衛隊、海上保安廳、海洋警察、海巡署等多種用法。本次軍事專題,將以點兵方式,從軍事、政治角度,來剖析中國大陸、美、日、韓、台等地的海警實力,以「第二海軍」的角度,來分析各國擁有龐大海警力量,以及各外圍爭議海域島礁的對峙狀況。

【第二海軍】不容忽視的日韓海警實力

近來台灣不斷宣傳「國艦國造」的進度,先是2020年6月2日4千噸級海巡艦「嘉義艦」舉行下水典禮,蔡英文親蒞主持。台媒還喜孜孜地頌揚該艦是台海巡署的最大艦艇,並配備火箭彈與預留導彈發射架空間,以便「平戰轉換」。接着6月9日負責承造台灣海軍造艦計劃的台船公司,又發佈新聞稿聲明已替「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安放龍骨,以及正在進行台海巡署要求的4千噸級巡防艦4艘、1千噸級巡防艦6艘等造艦任務。

台灣海巡署新造「嘉義艦」下水,艦上預留掛載導彈的改裝空間以便轉換成戰艦。(林仕祥/多維新聞)

這些消息,再加上台灣行政院自2017年底核定總金額高達426.5億元新台幣以上的「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劃」後,計劃於2027年前建造141艘艦艇,並採用台海軍的沱江艦構型,打造可安裝雄風二型、雄風三型反艦導彈的6百噸級新巡防艦。而台海洋委員會又於4月擬議讓台海巡署建立航空機隊支持台海軍,因此台灣始終有將台海巡署改造為「第二海軍」的呼聲。

當前台海巡署千噸級以上的巡防艦只有10艘,餘下一百多艘艦艇多半是數百噸或數十噸的小型艦艇。不過縱使台灣當真完成前述的造艦計劃,這擴充的陣容依舊無法抗衡在武器與數量均佔壓倒性優勢的解放軍。更何況海巡船隻的任務指針與軍艦不同,故性能沒法完全滿足作戰需要。因此台灣若指望台海巡署可充當面臨裝備落後、艦艇老化之苦的台海軍的新戰力,恐怕是緣木求魚,反倒只凸顯了台海巡署成立前身的反共初心。

台灣早年鑑於朝鮮特工曾循漢江偷襲漢城的事例,憂懼中共也會派遣快艇潛入淡水河,遂於1969年於台灣省警務處下成立淡水水上警察巡邏隊。但彼時台灣的海防仍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與台灣區軍管司令部承擔,預算也都集中於渠等身上,因此淡水水警隊在位階與資源上都不受重視,而且直到1985年淡水水警隊陸續自建3艘35噸級的快艇以前,水警隊竟只有台國防部情報局撥交的兩艘M5小艇可操縱。

而當台灣於1987年解嚴後,走私、偷渡、毒品與槍械氾濫等問題日漸嚴重,不堪重任的淡水水警隊遂於1990年改制成保安總隊第七總隊,轄區從原先的淡水河倏然擴大至台灣周邊12海浬。不過缺船的問題依舊沒根除,保七總隊只能雙管齊下,既仰賴台海軍斷斷續續地撥交,也試圖自造50噸級的小艇。然而尷尬的是,保七總隊還被賦予在遠洋近海執行漁業巡護任務,但苦無大型船艦可用,最後竟是台農委會於1993年一口氣移交8百噸級的巡護一號、4百噸級的巡護二號、三號、1百噸級的巡護五號、2百噸級的巡護六號等五艦,台海巡署才首度擁有百噸級以上的艦隻可調遣。在此之前,台海軍給予的多是35噸級至55噸級的小艇,行動範圍極其有限。

巡護一號曾是台灣保七總隊最大型的護漁船隻,迄今仍在服役。(台灣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網)

1998年,台灣制定《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與《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後,保七總隊又隨之改制為台內政部警政署水上警察局。接着為統一海域巡防的事權,台灣於2000年制定《海岸巡防法》,整合台國防部海岸巡防司令部與水警局等機構,合組成台行政院所屬的海岸巡防署,層級驟然提升,同時台關税總局又移交12艘緝私艦,最大艦隻為1800餘噸的和星艦與偉星艦。此時,台海巡署才總算獲得千噸以上的船艦。

不過擴編的台海巡署,任務號稱是「維護台灣地區海域及海岸秩序」,實則多針對大陸漁船下重手,屢屢以「越界」為由沒收大陸漁船的漁具、漁獲與開徵高額罰金,這罰金甚至成為台海巡署每年的重要歲入。2016年9月後台海巡署還特意重點調派船艇與特勤人員前往金門,打擊大陸漁船,更使罰金節節高升。反倒是日本、菲律賓、越南船艦侵犯領海或欺凌台灣漁民的行徑,台海巡署幾乎不敢強力回擊,故多次招來台灣漁民「護漁不力」的罵聲。

即便在2018年台海巡署改劃歸台海洋委員會管轄後,這種情況依舊沒多大改變。根據統計,自2013至2018年間,台海巡署威嚇的對象幾乎都是大陸漁船,但受懲處的外國船隻僅有2016年的一艘,同年度卻有94艘大陸漁船受罰、1,282艘大陸漁船遭驅逐!其餘年度則沒有任何外國船隻受罰。這種不合理的比例,凸顯了台灣防範大陸的居心,令認為兩岸都是中國領海領土、何來「越界」之說的大陸漁民苦不堪言,也讓台灣漁民心寒地見識到台灣政府只敢劍指同胞、不敢力抗日菲的軟弱。

台灣海巡署船艦發射水炮驅趕大陸漁船。(台灣中央社)

但在傾獨的台灣政府來看,主張統一的大陸本就是不共戴天之敵,海巡署的前身也是為了反制中共侵入,故查緝大陸漁民也算是是貫徹「初心」。何況台《國防法》第四條規定「作戰時期國防部得因軍事需要,陳請行政院許可,將其他依法成立之武裝團隊,納入作戰序列運用之」,擁有不少艦艇的台海巡署,自然被視為可挹注軍方的備用力量。

所以早在2005年「漢光21號演習」裏,台海巡署的偉星艦在台國防部的要求下於艦艉加裝導彈發射箱,試射雄風二型導彈;接着自2014年起台海巡署正式被納入「漢光演習」、「同心演習」等戰備演訓,以熟稔如何聯合作戰。而蔡英文政府提出的「國艦國造」與「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劃」,亦是在對抗解放軍的前提下制定。此外,建造海巡船艦的技術門檻與敏感性較軍艦低,這對自造軍艦進度落後的台灣來說,不失為一條快速成軍的終南捷徑。因此就實質意義來揣度,台灣確實存有將海巡署擴增成「第二海軍」的念頭。

只是就如前段所言,海巡船艦與軍艦畢竟不同,裝設了導彈或重武器後未必就能與解放軍一決雌雄。再說台海巡署長年以來面臨員額不足、油料與維修經費短缺的窘境,這些短板無不是制約戰力的關鍵。就以人員編制來說,台海巡署起碼有文職、警職、軍職三種來源,根據2020年4月的統計,前兩者佔比約28.5%,軍職人員總共8,369人,佔比71.5%,全屬志願役。且為了提升戰力與推廣募兵制,台灣不斷提高志願役軍人在海巡署裏軍職人員的比率,降低義務役的人數,自2012年起由佔比軍職38.1%,一路提高到今日的100%。乍看之下,戰力似乎頗值一試。

台海巡署所轄偉星艦於2005年漢光演習中,發射雄風二型反艦導彈。(台軍聞社)

然而實情是台灣募兵制的成效不佳,連帶影響台海巡署無法招到滿額兵員,且自2015年起,每年未到除役年限便因考績太低或不肯留營的志願役人數都超過百名,2016年更高達266人,佔比現役人員約9.08%,嚴重影響人力分配、勤務調度與訓練。台海巡署亦於2020年度預算書裏坦承,在2015年至2018年8月間「志願士兵報到人數由1,247人持續下滑至698人,減幅達44.03%,顯示近年募兵成效恐未如預期」。台海巡署還稱2018年需要的志願亦人力起碼要9,011人,結果僅有7,825人,缺額14.2%。如再加上居高不下的不適服比率,台海巡署的人力資源實際上更為吃緊。

至於志願役軍人不適服的理由,「生涯規劃」與「工作時間缺乏彈性、不自由」這兩者便合佔一半,其餘則是「勤務繁重」、「調職頻繁或離家太遠」、「工作無法學以致用」之類,顯見台海巡署的工作環境留不住士兵。且諷刺的是,志願役不適服後繳納給政府的賠償金,竟還成為台海巡署的一筆歲收,且逐年遞增,如2017年約801萬元新台幣,到了2018年則猛漲至873.3萬元新台幣,增幅達到9.03%。但台海巡署沒甚對策,只能提出「強化招募措施」與「擴大招考海巡特考名額」的辦法彌補缺額。結果弔詭的是,志願役士兵年年未招滿,台海巡署反而為了達標年年提升招募與人事項目的經費,形成資源浪費。

此外,不穩定的兵源與預算花不到刀口上,也造成台海巡署人員的戰力不紮實。比如台海巡署曾報吿批評本署雷達操作人員的技術不足,稱2017年2月台海巡署雷達曾監控往基隆港駛來的日本鹿兒島大學見習船「湘南丸」,但雷達操作員竟在已通過「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得知水上移動業務標識符(Marine Mobile Service Identidy, MMSI)的情形下,仍以「大型不明國籍漁船」之稱回報,待「湘南丸」入港後台灣才得知其身分,顯見雷達操作員的判讀能力有待加強。

台灣實施募兵制成效不佳,每年均招收不到足夠兵員。(廖士鋒/多維新聞)

更有一回,2017年5月台海巡署大潭雷達站於凌晨發現一目標,竟與貨輪在僅約540公尺的危險距離交會,但礙於天候不佳,雷達操作員難以鎖定目標位置示警。無法掌握詳情的雷達站乾脆徑向台海巡署通報發生海難,請求派船搜救,結果一無所獲。最後竟是在港務單位的通報下,台海巡署才赫然發現「遇難」的目標早已於當日傍晚安然駛抵高雄。

這些離譜的情況凸顯台海巡署雷達技術的粗糙,也折射台海巡署雷達裝備的落後。因為台海巡署最主要的監測設備仍是近程岸際雷達,也無法像軍用雷達般偵知船艦大小,且各雷達站的操作教學教材不一,更無標準化的驗收程序。根據台海巡署內部人員的調查,更愕然發覺竟有雷達操作員不懂何謂「多普勒效應」(Doppler Shift)。何況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軍艦用相控陣雷達的「震海計劃」,遲遲不能突破瓶頸,新造的台海巡艦自然更沒機會裝上比軍方更優越的雷達。

因此這樣的訓練素質、這樣的劣等裝備,縱使台海巡署擁有多艘安裝導彈的艨艟巨艦,是要如何精準判讀敵方位置並予以打擊?是要如何抗衡解放軍先進的電子干擾技術?加上海巡艦隻缺乏完整的防空與反潛功能,故只怕尚未索敵成功,便先已被解放軍一舉擊沉。

台灣總統蔡英文6月2日前往高雄,主持台灣首艘海巡4,000噸級巡防艦下水儀式,將該艦命名為「嘉義艦」。「嘉義艦」 配備鎮海火箭彈系統一門、20機砲遙控槍塔2門、水砲、水砲外,另保留包括飛彈發射架在內的許多作戰設施,必要時可以進行平戰轉換。(中央社)

何況民進黨政府大舉撥款造艦,卻未注意到台海巡署更缺乏專門的海事服務艦。譬如2003年台海巡署便委託過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現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擬定船艦需求,期望在15年內獲得5艘3500噸級巡護船、1艘3千噸級救難兼消防艦、以及14艘除污船與海測船。結果迄今為止,台海巡署擁有的最大巡護船隻僅有排水量1800多噸的巡護七號、八號、九號,除污船更只有區區四艘,根本不敷使用,這實在不能不說是民進黨政府盲目敵視大陸、只求擴軍卻排擠更緊迫預算所導致。

平心而論,假如台海巡署新造大型船艦的目的在於嚇阻外國侵擾、巡守海疆、捍衛自家漁民權益,那倒無可厚非。但若槍口對準的是僅一水之隔的同胞,對張牙舞爪的日本、菲律賓、越南船艦輕輕放過,必是親者痛、仇者快的民族悲劇。加上兩岸若爆發衝突,台灣勢必佔不了任何便宜,添造幾艘船艦難道就能扭轉局勢?因此為了兩岸人民的未來着想,台灣委實該放棄以武謀獨的立場,且不管是新下水的嘉義艦也好、向美國採購的F-16戰機也好,都應該用來守護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萬里江山,而不是瞄準最不該瞄準的對象,徒然讓挑弄兩岸關係的美國與軍火商在幕後狂然哂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