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武漢・六|法學家秦前紅:中國缺乏温和理性的公共輿論空間

撰文:鄧峰 吳婷
出版:更新:

談起武漢封城日記,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想必會是作家方方的日記。但其實在武漢封城期間,常年生活在武漢的知名法學家秦前紅教授同樣也有寫下封城日記,並一度在知識界競相傳閲,只不過後來因為有領導善意勸奉,才未有繼續更新發布。
12月9日,我們在武漢大學法學院專訪了秦前紅。從和他的交流中可看出,這位身兼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的教授,認為應在中國現實和既有政治秩序上,循序漸進改革。他對於中國疫情防控有着法律層面的思考。

本篇採訪是《香港01》【重返武漢】系列的一部分。全系列共15篇,此為第六篇。

武漢,一位複診的市民。(資料圖片)

01:病毒來源或猶未可下定論,但疫情起初爆發於中國,各方因此也對中國有很多批評。但當疫情進入下半場,也就是在世界範圍內開始蔓延爆發的時候,批評聲音很快被吞沒,反思的聲音也淡去了。

秦前紅:從我個人來講,疫情當然是一個值得去討論,甚至要去高度重視和認真反思的話題。但現在社會有一種氛圍,哪怕是善意的批評,都不太被允許,以至於疫情反思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延展性的、開放性的可以深度討論的話題。

為了一個方方,同學撕裂、戀人撕裂、家庭撕裂,到處都是互懟。當然,其它的國家也有很極化很撕裂的現象,但從理想狀態來看,對於一個重大公共話題,若能有一種温和理性的討論,既是一個達成共識的過程,又是一個啟蒙的過程,是可以幫助我們社會進步,完善我們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國社會缺乏這樣的公共討論。

還有一個國際環境要注意,現在許多中國人覺得一把「劍」懸在頭上,國外不斷地要索賠和追責,擔心我們內部的不同意見會授人以柄。暫且不論追責之說根本難以成立,知識分子哪有那麼大力量?方方日記怎麼可能成為法庭證據?估計要等到社會氛圍相對寬鬆,才能有比較全面、客觀和有深度的反思,現在是做不到這點。

入境者在進行檢測。(資料圖片)

01:之前方方接受我們採訪的時候也認為,現在做的一些反思只能留給後人看了,於當下沒有多少意義。

秦前紅:她話講得有道理,所有的反思都是面對未來,人類就是這樣,你不能老是在一個地方重複跌倒,你要吃一塹長一智,我們的反思,方方的反思也好,都是希望我們未來會表現得更好。

01:既然談到方方,你怎麼看方方日記?

秦前紅:個別表達確有需要商榷之處,但她的整個日記沒有太大問題,她展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思考和個性化的表達,在疫情肆虐最嚴重的時候,我們大多比較焦慮,而大多主流媒體報道的信息都和我們的經驗性判斷不相符合,我們處於一種封閉而又焦慮的狀態下,方方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們的情緒得到舒緩。

方方日記從輿論生態上講,是有一個演化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幾乎在我的圈子裏面都是一片稱讚,大家每天都在等着看方方日記更新。到了後面,由於中國很多人受到某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要說政府的壞話,不要拆政府的台,再加上當時西方追責聲音興起,導致社會充滿戾氣,沒辦法建立一種理性和寬容的精神,故對方方日記的評價開始撕裂。可能若干年後,天地滄桑,情況會變得不一樣。

武漢疫情一周年,01記者赴武漢採訪中國知名法學家秦前紅教授。

01:我們有注意到,疫情有衝擊到中國自由派的認知。我們有和一位青年自由派學者交流,他說前期中國疫情爆發時,大家群情激憤,他也在頻繁發聲批評當局,但等到西方疫情大爆發,各種糟糕應對暴露無遺,他基本上不怎麼說話了。
不僅如此,他這種變化同樣表現在2019年香港反修例社運上。他說修例風波前期,他是特別支持那些示威者的,覺得他們是在爭取自由、民主。後來演變成暴力攻擊,讓他慢慢沉默下去。
這兩個事情都衝擊着中國自由派人士。對此你怎麼看?

秦前紅:放在近代以來的大背景下看,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命運一直都比較多舛。自由主義太過理想化,自由派可能是書獃子,不接地氣,他們用一套過於理想的範式解釋和丈量社會現實,遭遇痛苦甚至有一種幻滅,其實是可以想象的。

但一個社會是需要有自由主義,自由派的貢獻在於至少為我們揭示了一種關於自由的理想。

01:最近我們看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的一個講話,他引用習近平話說中國陸續解決了「捱打」和「捱餓」的問題,但一直沒解決「捱罵」的問題。比如防疫,以成果論來說,中國疫情防控其實做得很不錯,現在我們都能來到武漢和你這樣面對面的交流,可國際社會一直有各種罵聲。
對此,你怎麼看?中國故事為什麼一直講不好?

秦前紅:後發的國家捱罵幾乎是必然的,你看美國的崛起過程中也曾經是捱罵的,區別只是罵的程度、罵的內容方式可能有區別。

今天中國被罵,一個原因是因為後發國家,你和人家有許多不一樣,以完全不同的一種文明形態在不斷強勢崛起,難免會引發人家的誤解和抵觸。

另一個原因是我們自己的宣傳做得不好,你看我們外宣花了那麼多錢、那麼多人力,包括在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播放宣傳片,但不是一種西方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西方人覺得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輸出,效果適得其反。

我們應該去思考,怎麼用西方人相對容易接受的方式,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地宣傳中國,講好中國故事。要做到這一點,外宣體系需進行一些反思和檢討。

《香港01》【重返武漢】系列共由15篇組成,本文為第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