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名校齊聚 珠三角憑落戶政策吸人才?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日前表決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內容提到要發展壯大19個城市群,當中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列為第一檔,並對這些城市群提出「優化提升」的主要任務。
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大城市群,覆蓋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也是中國最早形成的一批城市群,長期以來被視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巨擎。這三大城市群分別擁有怎樣的優勢,各自又有哪些進步空間?
《香港01》推出「內地城市群」系列,分別介紹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成渝、长江中游等新興城市群,以及西部地區等正培育發展的城市群。

所謂「城市群」,是在特定區域範圍內雲集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為中心,依託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城市之間的內在聯繫不斷加強,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城市群能夠產生巨大的集聚經濟效益,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標誌之一。

▼ 三大頂尖城市群的發展各有特色 ▼

+4

長三角城市群規模最大 經濟總量居首

號稱「亞洲最大城市群」的長三角(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地理面積和人口數量上,皆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的範圍除了上海外,還包括江蘇、浙江和安徽三大省份的全部城市,其總面積達到3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1.5億。

覆蓋面積排名第二的京津冀城市群,則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的16個城市,總面積21.7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億。

至於面積位列第三的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範圍囊括「廣佛肇」(廣州、佛山、肇慶)、「深莞惠」(深圳、東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三個新型都市區,以及後來加入的韶關、清遠、雲浮、河源、汕尾5個城市,但總面積只有5萬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僅6千多萬人,是長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的不到一半。

▼ 推薦閱讀:被搬運的中國|交通變革下的「同城化」 穗港20分鐘通行不是夢?

+1

與面積和人口相匹配的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經濟體量難以同長三角地區抗衡。2020年,長三角城市群以24.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GDP總量,幾乎貢獻了全國GDP總量的1/4。珠三角城市群的GDP總量則有8.94萬億元,與長三角相差近兩倍,但還是略高於京津冀地區的8.6萬億元。

長三角的經濟體量,也為其基礎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區內各大城市交通連接密切,已形成全國最為密集完善的高鐵網。長三角也是獲准修建城市軌道交通最多的城市群,上海、南京、無錫、杭州、蘇州、寧波、合肥等都已開通地鐵。此外,得益於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和數字手段的支援,長三角地鐵「通票」已實現上海、杭州、寧波、溫州、合肥、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常州10個城市全覆蓋。

珠三角發展迅猛 人才政策較寬鬆

雖然珠三角總體GDP遜於長三角,但也有許多獨特優勢——它獨攬廣州和深圳兩座一線城市,並以逾85%的城鎮化率,居於全國城市群之首。相較之下,長三角、京津冀的城鎮化率則不足70%。

恆大研究院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十分亮眼。(《中國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2019》報告)

珠三角的人均GDP也十分亮眼。根據各地方統計局和恆大研究院的數據,2018年珠三角的人均GDP接近12.9萬元,高於長三角的11.6萬元,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7.4萬元。2019年,珠三角地區的人均GDP增至13.6萬元。根據常住人口估算,2020年,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均GDP分別為15.9萬元、14.8萬元。

此外,珠三角的也擁有較高的經濟增速。從時間線上看,2000年,長三角16個城市的GDP總量為17000億元,為珠三角的3.08倍;2018年,長三角的GDP為149092億元,僅為珠三角的1.84倍。顯然,珠三角城市群經濟增速總體上更快於長三角,在十數年間已大幅縮小差距。

珠三角發展勢頭猛進,但論區域內各城市發展的均衡程度,長三角就更勝一籌。在長三角地區,除了上海GDP較為突出外,其他多數城市的GDP總量都比較接近;而珠三角城市之間的GDP總量差距相對較大,中心城市和重點城市發展速度快於其他城市。

大學畢業生在京落戶,至今仍需符合嚴苛條件。(資料圖片)

人口增量方面,珠三角也大幅領先其他城市群,近三年來年均增長142.2萬人,遠超長三角(100.9萬人)、京津冀(42.7萬人)。有分析指,這與區域中心城市在人才引進方面的開放程度不無關係,例如廣州取消了對本科以上非應屆大學生的落戶限制,深圳也為前往落戶和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提供大力度的住房補貼,而北京和上海對畢業生的落戶要求較為嚴格,對待本地和非本地高校畢業生的落戶政策也一直存在差異。

京津冀教育資源領先 人工智能領跑全國

縱使珠三角的人才政策較另兩大城市群寬鬆,但其教育資源和自主創新能力卻有著明顯的弱勢。在京津冀地區,有多達40間高等院校被官方評為「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長三角地區也有35間,然而珠三角地區卻只有5間。發明專利授權量方面,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廣州、深圳、上海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22萬件、2.6萬件和2.27萬件,皆不到北京5.31萬件的一半。

▼ 京津冀「雙一流」大學多達40間 珠三角僅5間 ▼

+3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19)》,從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指數綜合排名看,北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在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上排在第一梯隊,分值分別為90.1、42.8、28.5、25.9和18.1。京津冀城市群以總評分97.7分,位列各大城市群之首。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工智能發展水平之所以遙遙領先,其原因在於產業布局較早。北京作為中國最早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城市,其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和專利數量連年居全國第一,京津冀整體的產業集群已較成熟。

截至2019年2月,中國共有745間人工智能企業,其中京津冀地區人工智能企業佔總數的44.8%,長三角地區企業約佔28.7%,珠三角地區則佔比16.9%。

此外,在公共服務覆蓋方面,長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實力也較為雄厚。以醫院數量為例,京津冀的三級甲等醫院(依照中國現行《醫院分級管理辦法》中的「三級六等」規定而劃分的醫院等級)有174間;長三角的三級甲等醫院則有201間;珠三角城市群的三級甲等醫院,則只有100間左右。

發展京津冀重在「京津雄」?

京津冀的教育資源雖然豐富,卻過分倚重首都北京的積澱——在河北省境內,竟連一座「雙一流」大學都沒有(河北工業大學坐落在天津);再加上偏低的城鎮化率,以及遠低於另兩個城市群的人均GDP,令輿論出現河北「拖累」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聲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早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訪問時就指出,河北雖然充當京津腹地,但自身卻沒有一個5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他認為,提升河北的城市化水平,是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一個重大任務。

▼ 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雄安新區被寄予厚望 ▼

+10

事實上,近年來,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陸續將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向河北延伸。2017年起成立的雄安新區,更被寄予「撬動」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厚望。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便指出,雄安新區的設立,對於帶動河北等地區發展,從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璐亦表示,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應該將「京津雄」作為核心板塊,「雄安將會成為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一個重要支點和引擎」。

大灣區建設彌補珠三角短板

總體上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各有千秋。值得一提是,相較於京津冀、長三角分別以北京、上海為中心城市,珠三角城市群則具有「多中心」的特性,廣州、深圳、珠海三地,共同在文化、公共服務、對外貿易、交通等方面扮演著中心城市的角色,東莞、惠州、中山等城市則擔當著珠三角的製造業重鎮。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四大中心城市」,涵蓋教育、醫療、就業等多個範疇,不僅有助於擴充珠三角地區的體量,彌補其在教育資源等方面的短板,也勢必令珠三角、港澳及周邊地帶在進出口、科技、金融和商貿物流等領域優勢互補,激發更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