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台灣需要「破局者」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會晤,然而這場原本應該為烏克蘭帶來安全承諾的會談,卻在鏡頭面前變成了一場公開的唇槍舌戰,最終以美烏關係的意外崩盤收場。對於烏克蘭而言,這場外交災難不僅讓澤連斯基的國際形象受損,更讓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軍援計劃面臨中斷的風險。
美烏會談的破裂無疑對台灣是一記當頭棒喝。長期以來,台灣政界習慣以「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作為對內對外宣傳的口號,如今,烏克蘭的外交挫敗,讓這句口號不再只是聳動的政治標語,而是一面殘酷的現實鏡子。過去,台灣喊這句話,是為了提醒國際社會注意台灣的處境,如今,則像是對自己哀悼般的哭喪。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台灣與烏克蘭同樣處於世界強權競爭的交界地帶,前者在中美競爭的夾縫中掙扎,後者則在美俄的對抗間被擠壓。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曾分析,國際政治歷史顯示,凡是處於海權與陸權交接地帶的國家地區,往往命運多舛,因為兩大勢力都不願放棄這些戰略要地,而這些國家內部也通常存在認同分裂的現象,烏克蘭與台灣便是其中的顯例。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不僅要應對北京日益強硬的政策,還必須思考如何在美國的戰略計算中確保自身利益,而非成為被擺布的棋子。
然而,台灣的現況恰恰反映出一種被動和依賴的心態。吳玉山指出,馬英九時代的「避險策略」(Hedging)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道路:在維持美台關係的同時,也與對岸保持一定程度的互動,讓美國不敢對台灣予取予求,也讓北京不至於對台灣全面施壓。但近年來,這種戰略彈性逐漸喪失,台灣愈來愈依賴美國,甚至到了某些政治人物一味相信「只要緊抱美國大腿,就能確保安全」的程度。
烏克蘭的經歷恰好證明了這種依賴的危險性。回顧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時,烏克蘭若能及時與俄羅斯談判,未必會落入今日戰火連天的局面。但當時的烏克蘭政府陷入意識形態膠著,以致缺乏自信主張烏克蘭有能力參與同歐洲、同俄羅斯的建設,毅然決然倒向西方,結果不僅未能換來北約的直接軍事介入,反而讓俄羅斯有了進一步擴張的藉口。結果是,烏克蘭自2014年迄今折騰了數年,最後等到美國政府由特朗普這樣一個對烏克蘭利益來說最糟糕的政治人物上台,終於成為慘遭背叛的一方。
回顧這段歷史與今日台灣的處境何其相似?若台灣仍不改變思維,將所有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一旦美國因內部政治變動而改變策略,台灣可能會像烏克蘭一樣,無力招架突如其來的現實。
這裡就牽涉到一個關鍵問題:台灣是否有能力自主決定自己的未來?還是只能被動接受強權的擺佈?美烏關係一夕生變的經驗,明示台灣若想確保自身安全,必須具備獨立的戰略思維,而非一味仰賴美國的庇護。歷史上,中國曾在1970年代因應國際情勢變化,選擇與美國建立關係,從而在美蘇對抗中獲取戰略優勢。反觀今日台灣,若完全倒向美國,卻沒有任何與北京互動的空間,美國反而會認為台灣別無選擇,而更加予取予求。這樣的結果,無異於讓自己淪為美國的政治工具。
如今,特朗普的回歸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特朗普政府向來講究利益交換,無視道義與價值觀,台灣若還寄希望於以「民主價值」來打動華府,無疑是自欺欺人。對台灣而言,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中美之間維持戰略彈性,而非僅僅扮演美國的附庸。美烏關係的劇變,應該讓台灣更加深刻地反思,是否有足夠的戰略空間來應對未來可能的變局。
最終,台灣需要的不只是「焦慮」,而是具備「破局者」的思維。不能只是坐等美國的決定,而是要主動塑造自身的戰略環境,尋找最有利於自己的出路。目前的台灣還有時間,但缺乏的是一個「破局者」,「當局者迷」是台灣看俄烏戰爭熱鬧時的問題所在:如果台灣無法在中美對抗中找到平衡,只能將命運交給美國,那麼「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恐怕就不只是口號,而會成為難以逆轉的悲劇。
現在,台灣仍有時間做出選擇,台灣的未來應該要由台灣主體自己來帶,而非妄自菲薄,認為夾處在中美兩大強權間,遂將自己的命運前途拱手交給太平洋兩岸的中美決定,自己隨波逐流,「躺平」度日。一旦如此,那台灣註定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因為自己都放棄了自己的主體性,就不要怪強權下政治現實多麼殘忍殘酷,而時間也不會一直等著台灣,錯過這個機會,恐怕將來只能對著烏克蘭的現況嘆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