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一︱美國高密度關注 有認可有差距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十年前,中國推出「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綱領——《中國製造2025》,為2015-2025年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謀劃五大工程、九項戰略與十大領域,旨在提升中國工業的製造能力,擺脱「世界工廠」的角色,從勞動密集型的「車間」發展成為技術密集型、附加值更高的製造業強國。十年後,該戰略綱領到了「驗收」成果的時間節點,各方也想知道,《中國製造2025》在走完了「三步走」的第一步後,接下來要怎麼走。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推出首份智庫報告——《十年躍遷:美國各界評估「中國製造2025」的文獻總結及「製造強國」的未來展望》,該報告採用美國視角,從美國政府、智庫、媒體及行業等各界對近十年「中國製造」的多份重要文件及評論文章來評估和梳理美方觀點,並圍繞戰略目標、進展與差距、大國競爭等層面對中國製造強國戰略的進程展開討論。經人大重陽授權,《香港01》分三部分對該份報告進行刊發,此為第一部分,梳理「中國製造2025」的美國文獻以及從戰略、進展、差距和博弈四個視角展開美國社會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評估。

在戰略層面,美國能夠認識到「中國製造2025」對於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並對中國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認可,認為「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已基本達成;在進展與差距層面,美國認為「中國製造2025」在航空航天、生物技術、新材料、機器人和機牀以及半導體五個領域進展顯著,尤其在無人機、合成生物學以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正大步追趕美國;但在少數領域,如農業機械領域,距發展目標仍有差距;在博弈層面,美國不僅僅將「中國製造2025」視為中國國內產業升級的重要規劃,還將其視為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與美國進行科技競爭和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製造2025」重大戰略規劃,這是中國第一個全面推進製造強國建設的戰略文件,為2015-2025年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謀劃五大工程、九項戰略與十大領域。經過十年發展,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製造強國戰略目標「三步走」的第一個十年規劃於2025年完成。

隨之而來的是,全球範圍內對「中國製造2025」進展的關注度日益升温,尤其是美國政府、學術界與媒體界對「中國製造2025」表示了極大的關切,通過發布多份研究報告、深度文章等形式全方位跟蹤「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動態。尤其以2024年9月美國時任參議員馬爾科·魯比奧(Marco Rubio)發布《中國製造的世界:「中國製造2025」九年後》約兩萬字的深度長文報告為典型。該報告在充分認可「中國製造2025」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暗含着美國將在製造業領域開展全面對華競爭,遏制中國發展的強烈意圖。由此看,進一步梳理來自美國各界的相關文獻,可以通過另一個視角評估「中國製造2025」的十年進展和透視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重要關注點。

2025年是中國邁向「製造強國」戰略目標的關鍵一年,將為實施「製造強國」第二步戰略奠定堅實基礎。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還有長路要走,中國「製造強國」建設必然面臨着來自內外部的諸多挑戰。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打壓「中國製造2025」,反而是倒逼中國製造越戰越勇,在新的階段,中國製造的發展將涉及到與美國這一最大的競爭對手之間的互動、合作與較量。美國各界對中國製造業的評估分析既是美國對華戰略的具體領域體現,也為中國製造業發展提供有益的外部借鑑。為此,中國需要提高對美國相關文獻的重視程度,以全球視野重新審視中國製造的進展情況,在輿論領域、科技領域以及產業鏈等領域以全新的姿態推進中國製造強國進程,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實體基礎。

「中國製造2025」戰略成為華府眼中釘。(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梳理評估「中國製造2025」的美國文獻

歷經數年的砥礪奮進,「中國製造2025」已步入收官之年,美國社會各界對此展開了廣泛評估。

具體而言,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的評估主體多樣,涵蓋政府機構、政治人物、智庫和學術研究機構等。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作為官方評估的重要力量,對「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方式進行了探討,並從美國自身利益角度出發,提及中國製造業發展對美國技術領先地位和供應鏈可能帶來的影響。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美國國防部也分別強調「中國製造2025」為全球市場和美國國家安全帶來的「隱患」。 此外,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馬爾科·魯比奧深入分析該戰略的十大重點產業進展,並基於美國立場提出政策建議,涉及工業政策支持、監管放鬆以及對華貿易壁壘設置等方面。

美國智庫組織同樣對「中國製造2025」及其影響給予了高度關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認為,中國的政策目標不僅在於技術追趕,還通過供應鏈主導權來增強全球話語權,「扭曲」了全球市場競爭並加劇了地緣政治摩擦。卡託研究所則提出,中國新工業政策對相關戰略成果固然舉足輕重,但市場化改革與龐大內需同樣不可忽視,故美國模仿中國模式需保持警惕。

與此同時,媒體平台和行業協會在傳播和評價「中國製造2025」方面也發揮了作用。彭博社的一些報道重點關注中國在電動車、太陽能、半導體等戰略領域的顯著進展。美國科研新聞平台《自然指數》報道了「中國製造2025」在推動中國城市的科學發展方面的成果,稱該政策促進了地區技術轉移和經濟增長,但關鍵技術的創新仍面臨挑戰。

另外,美國的政策倡導型行業協會,如訊息技術產業理事會分析了該戰略的進展,指出中國在國際上面臨相關貿易手段的爭議。

通過對美國各界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評估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全球製造業領域的競爭與合作態勢正發生深刻變革。這些評估反映出「中國製造2025」在實施過程中的政策優勢,如在推動部分產業快速發展、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揭示了面臨的挑戰,包括關鍵技術突破的困境以及國際輿論方面的爭議等;同時還展現了其廣泛的國際影響,引發了美國在產業政策及貿易策略等方面的回應。這對於中國進一步推動製造業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同時也提醒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需要不斷優化配套政策,積極應對國際競爭,以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製造2025」美國評估引用文獻彙總。(人大重陽)

美國社會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評估

總體而言,在戰略層面,美國對於中國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認可,認為「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已基本達成;在進展與差距層面,美國認為中國製造在大多數領域進展顯著,但是在少數領域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博弈層面,美國將「中國製造2025」視為中國進行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規劃與行動計劃。

(一)戰略視角

認可「中國製造2025」對於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中國製造2025」被西方世界視為中國推動自主創新和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認為,該戰略的核心目標是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並推動高科技產業的自力更生。《自然指數》稱,中國希望通過這一戰略擺脱「世界工廠」的傳統形象,轉變為製造高科技產品的全球強國。這一政策着重強調自主創新和提升全球技術市場中的競爭力,是對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主動回應。

此外,美國相關評論認為,「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經濟從資源依賴型向高附加值型轉型的關鍵舉措。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分析指出,該戰略旨在幫助中國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從低附加值製造業轉向高科技、高生產率經濟模式的蜕變。這一政策被視作中國應對經濟結構性放緩所採取的必要手段,其最終目的在於塑造國家經濟的長期韌性和提升全球技術競爭力。

「中國製造2025」的整體完成度受到美國廣泛認同。美國社會普遍對「中國製造2025」的推進成效予以肯定。魯比奧在《中國製造的世界:「中國製造2025」九年後》的報告中提到,「中國已達成其產業戰略中為自身設定的目標」,且在造船業、高速鐵路、電動汽車、能源和發電四個領域的發展成果已經領先世界。同年十月,彭博新聞社也發布相關分析,認為實施近十年的「中國製造2025」已然成功,並稱中國在電動車和太陽能領域已經成為全球領導者。

(二)進展視角

在多數重點領域快速追趕美國。從「中國製造2025」錨定的十大重點產業發展方向進展來看,美國新聞界多次提及中國在半導體和無人機等領域的快速追趕,且認為這一成就「在美國對其多年的科技限制下尤為顯著。」而在美國國會中國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召開的「中國製造2025」主題聽證會上,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德魯·恩迪(Drew Endy)討論了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日益崛起,認為中國已經在合成生物學方面表現出顯著的競爭力,並在合成生物學研究產出和生物製造能力方面拔得頭籌。詹姆斯敦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莉莎·託賓(Liza Tobin)則強調,中國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面板、半導體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實現突破,尤其工業機器人產能遠超預期,進口依賴度大幅降低。

2024北京車展上,參觀者觀看展出的小米SU7新能源汽車。(新華社)

此外,魯比奧的報告表明,中國已經在航空航天、生物技術、新材料、機器人和機牀以及半導體五個領域部分實現了2015年所定下的目標,然而尚未達到領軍行業的地位,且仍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挑戰。例如,該報告提到,在新一代訊息技術領域,中國微晶片企業在傳統晶片生產領域逼近全球主導,20-45納米制程代工產能佔比27%且有望提升,但在關鍵技術上面臨美國製裁風險。類似地,航空航天及國防管理諮詢公司AeroDynamic Advisory董事總經理理查德·阿布拉菲亞(Richard Aboulafia)稱,中國在"中國製造2025"政策下的航空產業發展,尤其是大飛機制造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在完全實現航空領域自給自足和高端技術創新方面仍面臨巨大挑戰。

(三)差距視角

中國製造在大多數領域進展明顯,但是在少數領域距目標仍有些許差距。魯比奧的報告認為,中國在農業機械領域的目標尚未實現,表現出多方面的不足。中國未能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機械製造商,機械化水平甚至出現倒退;農機行業還暴露出補貼欺詐和資金浪費問題,阻礙了政策成效的發揮。這與中國在其他製造業領域的卓越表現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出農業機械行業的特殊困境。

另外,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和布魯金斯學會的聯合報告提到,中國當前糧食安全面臨重大挑戰。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短缺對糧食生產能力構成長期制約,國內農業生產效率難以完全滿足城市化進程的增長需求。儘管中國政府通過加強糧食儲備、優化生產結構等方式應對這些問題,但從現有成效看,糧食安全形勢仍面臨較大的壓力。

(四)博弈視角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開展大國博弈的工具。美國方面常從地緣政治競爭角度解讀「中國製造2025」,認為其不僅僅是經濟政策,而是中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領域擴大全球影響力的工具。這種解讀主要集中在人民幣國際化、科技競爭和地緣政治競爭方面:

一是人民幣國際化因素。「中國製造2025」被認為是中國更廣泛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幣國際化密切相關。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報告指出,通過提升高端製造業競爭力,中國意圖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從而實現「先貿易、再投資、最終成為儲備貨幣」的戰略目標。

二是科技競爭因素。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指出,美國擔心這一政策可能削弱其在科技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甚至導致先進技術、生產力以及科研重心轉向中國。同時,他們還認為「中國製造2025」不僅服務於經濟競爭,還可能通過技術進步支持中國國防能力的升級,擴大其在軍事和安全領域的影響力。

中國製造2025是中美矛盾中的一大關鍵議題。(視覺中國)

三是地緣政治因素。美國普遍認為「中國製造2025」可能改變全球技術競爭格局,從而削弱西方經濟與政治霸權。舉例而言,美國的商會組織認為該戰略「利用國家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改變和創造這些行業的比較優勢。」 此外,「中國製造2025」與一帶一路、數字人民幣推廣及國家安全導向的經濟政策相結合,被解讀為中國爭取全球經濟主導地位的整體努力。這種觀點強調,中國可能通過製造業技術優勢逐步取代美國在全球政治和經濟中的「霸權地位」,從而引發其他國家對國際秩序變革的擔憂。

總之,西方認可「中國製造2025」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但質疑其戰略深層意圖,聲稱該政策不僅僅是國內產業升級的工具,更可能是中國擴大國際影響力、「挑戰西方經濟霸權」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