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台積電赴美千億投資 也擋不住特朗普對台灣開刀?
台積電1000億美元的巨額投資,顯然沒有換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台灣的特別禮遇。美東時間4月2日下午,特朗普在白宮宣佈向交易夥伴徵收10%至49%的對等關稅。其中,台灣被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為32%。
特朗普在記者會上指出,台灣製造奪走了美國所有的電腦晶片及半導體,並說:「我們曾經是王者(King),對吧?我們擁有一切,我們擁有所有這些,現在我們幾乎沒有了,除了最大的公司正在進來。」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一家令人驚歎的公司,「魏先生,(帶領)世界上最棒的公司之一,他們從台灣來,他們將建造全球規模最大的工廠之一」,但因為台灣對美國徵收68%關稅,因此美國對台灣徵收32%關稅。
特朗普從頭到尾都沒有點名這家公司,但提到晶片和半導體,提到魏姓先生,又提到建造工廠,讓人馬上聯想到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
總部設在台灣的全球晶片代工龍頭台積電,3月3日宣佈在美國追加投資1000億美元,在未來幾年增建五座晶片工廠。
這項消息是台積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魏哲家造訪白宮時,與特朗普共同宣布的。根據台積電新聞稿,這將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
特朗普稱,此舉意味著「世界上最強大的AI晶片將在美國製造」。他此前多次指責台灣「竊取」美國半導體產業,並威脅對台灣在海外製造的晶片徵收關稅。
不過,特朗普說,台積電只要在美國製造晶片,就沒有關稅。殊不知,特朗普徵稅的對象還是瞄準了台灣。
從今年2月初以來,特朗普和美國政府官員就已經不斷預告和暗示,將對多國徵收對等關稅。最終,特朗普在2月中旬公佈消息,並說計畫最快在4月2日實行。
後來,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3月18日在福克斯商業頻道節目中說,美國的交易夥伴將在當天知曉它們面對的關稅率。他以「骯髒15」來描述重點要打擊的15%交易夥伴,但沒指明是哪些國家。
他還說:「一些最糟糕的交易夥伴已經來找特朗普總統,提出要大幅降低非常不公平的關稅。」
這說的是誰呢?不清楚,但對等關稅的大刀如今揮下來後,全球多地已湧現罵聲並提出抗議,當中包括這幾年來與美國越走越近的台灣。
據《自由時報》報道,台灣行政院4月3日指出,上述稅率強烈不合理,並未實際反映台美經貿實際狀況,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已經指示與美國嚴正交涉。
怎麼交涉?和誰交涉?截至發稿,台灣官方都沒有公佈。但從行政院發言的內容來判斷,台灣政府對美國這種背刺行為應該頗為不滿。
此前一天,卓榮泰曾在臉書發文大派定心丸,強調要讓產業放心、人民安心。他寫道:「午夜之後美國政府將宣佈對等關稅的各項新關稅政策……好好準備把這幾個月所研判、分析、討論、對應的各個面向和策略,明天告訴國人,‘#政府有準備、#風險可控管、#產業有支援’。」
台灣行政院院長卓榮泰星期三(4月2日)深夜在臉書發文,稱面對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政府已經有準備:
台灣總統賴清德也在同一天表示,行政團隊已全面整備因應方案,政府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更有具體、全面且涵蓋各產業的政策及工作方向,「只要大家攜手同心,必能站穩腳步」。
然而,不少台灣人對此並不買單。據ETtoday新聞雲、TVBS新聞網等報導,美國對台徵稅的消息一出後,賴清德和卓榮泰的臉書被許多線民湧入留言,有人調侃:「台積電都送出去了,關稅也沒優惠,政府要檢討。」也有線民批評台灣政府對美關係策略:「對等關稅才比中國大陸少2個百分點%,這樣的外交政策真的有效嗎?」「32%?不是很親美嗎?」
在野國民黨也發新聞稿稱,民進黨所奉行的「依美抗中」策略,既無助于兩岸和平,也無法保障台灣經貿利益,終將導致「引戰毀台」。
另一在野黨民眾黨則說,即便台積電已宣佈赴美高額投資,台灣仍遭受美國高關稅的特別對待。
台積電赴美投資爭議
確實,台積電上個月高調宣佈赴美投資1000億美元後,就在台灣輿論圈掀起技術外流與地緣政政治風險的激辯。
不少人認為,台積電不應該巨額投資美國,一來這會讓台積電充當台灣「矽盾」的角色被削弱,長期而言恐怕會變「美積電」,其次是擔憂台積電的技術會外流,便宜那些美國的競爭對手。不過,也有人說,如果台積電不這麼做,台灣怎麼換取美國的安全保障呢?「在兩岸愈發對立的環境下,這是權衡之術。」
對此,賴清德在台積電宣佈上述投資案不久,便馬上與魏哲家召開記者會,安撫民心。
賴清德強調,政府在台積電赴美投資過程中,沒有來自美國的壓力。魏哲家則拍胸保證,台積電最先進制程技術的開發仍根留台灣,並說台積電只要求公平,不怕競爭。
沒想到的是,話音剛落,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卻發出了不同調的聲音。他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稱,台積電最先進的晶片會先在台灣製造,一旦技術成熟,就有可能在美國製造。
這麼說,是否意味著台積電最先進的技術,流入美國人手裡是遲早的事?
關稅鐵拳把台灣打到渾身是傷?
對許多台灣人而言,眼下最擔憂的,還是該如何平穩度過來勢洶洶的關稅風暴。
有觀點認為,美國此次大動作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暫時沒有把半導體專案納入,對高度依賴半導體產業的台灣經濟而言,是不幸中的萬幸。
不過,台灣財經專家阮慕驊在臉書發文分析,「但預估晶片稅,可能只是延後再行發佈」。他說,2024年台灣積體電路(大陸稱積體電路)直接出口美國74億美元,占台灣積體電路出口比重僅4.5%,這代表美國使用半導體製造的終端消費品極少,大多數終端消費品是進口。
他強調,台灣半導體出口至全球組裝之後出口到美國,「最終是被成品徵稅。躲不掉的!」
阮慕驊還形容美國對等關稅的措施夠狠。他解釋,此舉意味著所有資訊產品的組裝廠,不論在哪裡生產,不管是筆電還是其他的消費電子產品,出口到美國都要被課重稅。言下之意是,「你們最好移來美國生產,因為晶片進美國不課稅……厲害!台廠頭大了」。
《聯合報》也引述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雖然半導體尚未被直接課稅,但很多國家出口到美國的終端產品如手機、筆電等產品都被課高稅率。他指出,這類產品出口到美國比重也很高,台灣是零元件供應商,等於被間接影響;台灣出口到美國最多的是伺服器,此次也沒豁免。
至於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吳大任分析,台灣出口占GDP的65%至70%,且出口到美國占比特別高,去年已達23.5%,今年可能達到25%。因此,他估計對美依存度達GDP的15%至20%,一旦商品被課高稅率後,出口一定下降。
他預測,尤其美國對各國或地區之間都採不平等關稅,未來台灣出口競爭力會受比較大影響。
吳大任認為,美國祭出高關稅的衝擊,今年就會實現。他說,台灣前三個月的出口表現很不錯,主要是各國為了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拼命提前拉貨,「4月就會豬羊變色」。
《工商時報》的報導則點名台積電,並稱美國的對等關稅恐將影響產業鏈佈局。
報導說,儘管台灣眾多業者已經分散生產基地,且多個基地在勞動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但當中不少都是此次受美國關稅影響的重災區。因此,即便台積電晶片在美國生產,但運至上述地區組裝後再進口回美國,還是得面臨高額關稅。
看來,台灣應該免不了受美國關稅嚴重衝擊。但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在乎的,是美國能否再次偉大、經濟能否變好。台灣若想把雙方之間的利益天秤擺正,肯定得給出相應籌碼。
關鍵是,台灣還能拿出什麼籌碼來避免或減輕這波關稅影響呢?台積電已經赴美投資1000億美元了,看來這顯然還不夠。把國防支出拉升到占GDP的10%,且都是買美國武器?……無論是哪一個選項,台灣看起來都像是落入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窘境。
特朗普星期三在白宮宣佈對多個交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圖為他向在場媒體展示關稅列表,台灣排在列表的第四位。(路透社)
他進一步說,這是一家令人驚歎的公司,「魏先生,(帶領)世界上最棒的公司之一,他們從台灣來,他們將建造全球規模最大的工廠之一」,但因為台灣對美國徵收68%關稅,因此美國對台灣徵收32%關稅。
特朗普從頭到尾都沒有點名這家公司,但提到晶片和半導體,提到魏姓先生,又提到建造工廠,讓人馬上聯想到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
總部設在台灣的全球晶片代工龍頭台積電,3月3日宣佈在美國追加投資1000億美元(1335億新元),在未來幾年增建五座晶片工廠。
這項消息是台積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魏哲家造訪白宮時,與特朗普共同宣佈的。根據台積電新聞稿,這將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
特朗普稱,此舉意味著「世界上最強大的AI晶片將在美國製造」。他此前多次指責台灣「竊取」美國半導體產業,並威脅對台灣在海外製造的晶片徵收關稅。
3月3日,特朗普(左)在白宮聆聽台積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魏哲家宣佈台積電投資美國的消息。(路透社)
不過,特朗普說,台積電只要在美國製造晶片,就沒有關稅。殊不知,特朗普徵稅的對象還是瞄準了台灣。
從今年2月初以來,特朗普和美國政府官員就已經不斷預告和暗示,將對多國徵收對等關稅。最終,特朗普在2月中旬公佈消息,並說計畫最快在4月2日實行。
後來,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3月18日在福克斯商業頻道節目中說,美國的交易夥伴將在當天知曉它們面對的關稅率。他以「骯髒15」來描述重點要打擊的15%交易夥伴,但沒指明是哪些國家。
他還說:「一些最糟糕的交易夥伴已經來找特朗普總統,提出要大幅降低非常不公平的關稅。」
這說的是誰呢?不清楚,但對等關稅的大刀如今揮下來後,全球多地已湧現罵聲並提出抗議,當中包括這幾年來與美國越走越近的台灣。
台灣提出抗議
據《自由時報》報導,台灣行政院4月3日指出,上述稅率強烈不合理,並未實際反映台美經貿實際狀況,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已經指示與美國嚴正交涉。
怎麼交涉?和誰交涉?截至發稿,台灣官方都沒有公佈。但從行政院發言的內容來判斷,台灣政府對美國這種背刺行為應該頗為不滿。
此前一天,卓榮泰曾在臉書發文大派定心丸,強調要讓產業放心、人民安心。他寫道:「午夜之後美國政府將宣佈對等關稅的各項新關稅政策……好好準備把這幾個月所研判、分析、討論、對應的各個面向和策略,明天告訴國人,‘#政府有準備、#風險可控管、#產業有支援’。」
台灣行政院院長卓榮泰星期三(4月2日)深夜在臉書發文,稱面對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政府已經有準備。(卓榮泰臉書截圖)
台灣總統賴清德也在同一天表示,行政團隊已全面整備因應方案,政府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更有具體、全面且涵蓋各產業的政策及工作方向,「只要大家攜手同心,必能站穩腳步」。
然而,不少台灣人對此並不買單。據ETtoday新聞雲、TVBS新聞網等報導,美國對台徵稅的消息一出後,賴清德和卓榮泰的臉書被許多線民湧入留言,有人調侃:「台積電都送出去了,關稅也沒優惠,政府要檢討。」也有線民批評台灣政府對美關係策略:「對等關稅才比中國大陸少2個百分點%,這樣的外交政策真的有效嗎?」「32%?不是很親美嗎?」
在野國民黨也發新聞稿稱,民進黨所奉行的「依美抗中」策略,既無助于兩岸和平,也無法保障台灣經貿利益,終將導致「引戰毀台」。
另一在野黨民眾黨則說,即便台積電已宣佈赴美高額投資,台灣仍遭受美國高關稅的特別對待。
台積電赴美投資爭議
確實,台積電上個月高調宣佈赴美投資1000億美元後,就在台灣輿論圈掀起技術外流與地緣政政治風險的激辯。
不少人認為,台積電不應該巨額投資美國,一來這會讓台積電充當台灣「矽盾」的角色被削弱,長期而言恐怕會變「美積電」,其次是擔憂台積電的技術會外流,便宜那些美國的競爭對手。不過,也有人說,如果台積電不這麼做,台灣怎麼換取美國的安全保障呢?「在兩岸愈發對立的環境下,這是權衡之術。」
對此,賴清德在台積電宣佈上述投資案不久,便馬上與魏哲家召開記者會,安撫民心。
賴清德強調,政府在台積電赴美投資過程中,沒有來自美國的壓力。魏哲家則拍胸保證,台積電最先進制程技術的開發仍根留台灣,並說台積電只要求公平,不怕競爭。
沒想到的是,話音剛落,台灣駐美代表俞大㵢卻發出了不同調的聲音。他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稱,台積電最先進的晶片會先在台灣製造,一旦技術成熟,就有可能在美國製造。
這麼說,是否意味著台積電最先進的技術,流入美國人手裡是遲早的事?
關稅鐵拳把台灣打到渾身是傷?
對許多台灣人而言,眼下最擔憂的,還是該如何平穩度過來勢洶洶的關稅風暴。
有觀點認為,美國此次大動作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暫時沒有把半導體專案納入,對高度依賴半導體產業的台灣經濟而言,是不幸中的萬幸。
不過,台灣財經專家阮慕驊在臉書發文分析,「但預估晶片稅,可能只是延後再行發佈」。他說,2024年台灣積體電路(大陸稱積體電路)直接出口美國74億美元,占台灣積體電路出口比重僅4.5%,這代表美國使用半導體製造的終端消費品極少,大多數終端消費品是進口。
他強調,台灣半導體出口至全球組裝之後出口到美國,「最終是被成品徵稅。躲不掉的!」
阮慕驊還形容美國對等關稅的措施夠狠。他解釋,此舉意味著所有資訊產品的組裝廠,不論在哪裡生產,不管是筆電還是其他的消費電子產品,出口到美國都要被課重稅。言下之意是,「你們最好移來美國生產,因為晶片進美國不課稅……厲害!台廠頭大了」。
《聯合報》也引述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雖然半導體尚未被直接課稅,但很多國家出口到美國的終端產品如手機、筆電等產品都被課高稅率。他指出,這類產品出口到美國比重也很高,台灣是零元件供應商,等於被間接影響;台灣出口到美國最多的是伺服器,此次也沒豁免。
至於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吳大任分析,台灣出口占GDP的65%至70%,且出口到美國占比特別高,去年已達23.5%,今年可能達到25%。因此,他估計對美依存度達GDP的15%至20%,一旦商品被課高稅率後,出口一定下降。
他預測,尤其美國對各國或地區之間都采不平等關稅,未來台灣出口競爭力會受比較大影響。
吳大任認為,美國祭出高關稅的衝擊,今年就會實現。他說,台灣前三個月的出口表現很不錯,主要是各國為了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拼命提前拉貨,「4月就會豬羊變色」。
臺北一家賣電子產品的商店。(路透社)
《工商時報》的報導則點名台積電,並稱美國的對等關稅恐將影響產業鏈佈局。
報導說,儘管台灣眾多業者已經分散生產基地,且多個基地在勞動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但當中不少都是此次受美國關稅影響的重災區。因此,即便台積電晶片在美國生產,但運至上述地區組裝後再進口回美國,還是得面臨高額關稅。
看來,台灣應該免不了受美國關稅嚴重衝擊。但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在乎的,是美國能否再次偉大、經濟能否變好。台灣若想把雙方之間的利益天秤擺正,肯定得給出相應籌碼。
關鍵是,台灣還能拿出什麼籌碼來避免或減輕這波關稅影響呢?台積電已經赴美投資1000億美元了,看來這顯然還不夠。把國防支出拉升到占GDP的10%,且都是買美國武器?……無論是哪一個選項,台灣看起來都像是落入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