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十年驗收全球接連迎「中國時刻」 港大劉寧榮:打90分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全球地緣經濟風雲再起,美國又再次揮起關稅大棒,中國「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計劃——「中國製造2025」迎來了交卷時刻。這項涵蓋十大高端製造領域的戰略工程,自2015年提出以來,一度被美方視為「顛覆全球貿易秩序」的信號彈,是2018年美國啟動301調查與對華技術封鎖的重要背景。十年過去,該如何評價這場歷時十年的產業升級實驗?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港大中國商業學院創院院長劉寧榮教授近日接受《香港01》專訪時直言,若以整體進展來評分,「中國製造2025可以打90分」。他認為,中國在過去十年內完成了「從大到強」的第一步,但要成為真正的製造強國,關鍵在於「不能永遠在解決卡脖子的問題」,而是要主動突破科技瓶頸,打造一條由中國主導的創新賽道。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港大中國商業學院創院院長劉寧榮教授。(港大中國商業學院)

回顧2015年,中國國務院首次提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提出十大重點領域、五大工程與九項任務,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大陸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更加鞏固製造業國家地位,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從量變走向質變 已完成第一步

「如果從目標完成度去看,我會給它打90分。」劉寧榮指出,十年前中國製造仍以低端為主,但今日不僅在總量上穩居全球第一,在多個領域亦已實現領跑。「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目標已基本完成。「從量上來說,我們遙遙領先。中國製造佔全球比率的總量已超過美、德、日、印四國的總和,這是無可爭議的。」據官方統計數據,2020~2024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約佔全球30%,連續十五年保持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今年春晚機器人的應用就很熱鬧」,劉寧榮說,這正是中國機器人發展的一個縮影。「以AI為例,曾經大家擔心我們會落後美國,但Deepseek的出現證明中國的AI能力並不弱,甚至讓全球為之一震。高鐵更不用說,在技術環節例如剎車技術,中國也已經相當領先。」

此外,新能源車、光伏、鋰電池等重點領域,中國都已展現出明顯優勢。「尤其是清潔能源,中國已遙遙領先世界水平,這是產業政策聚焦的成果。」這些都展現出中國製造的實力已不再只是「數量型」擴張,而開始在技術層面實現對標甚至領先。

這張路透社2025年1月27日拍攝的插圖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工智能(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標誌。(Reuters)

但劉寧榮同時指出,中國在部分關鍵技術領域仍有顯著短板,晶片製造及高端設備依賴進口;大飛機的長距離跨洲飛行能力也還在追趕,以及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亦需反思。「我們的經濟全要素生產率未有大幅提高,反映出投資過大但產出效益未如理想,這是我給90分而非更高分的原因。」

真正的挑戰是「科技冷戰」 中國要有自己的技術賽道

2025年,中美貿易戰進入第七個年頭。從2018年特朗普發起301調查,到2025年再次對中國關鍵產品加徵高關稅,中國出口與科技實力正遭遇多重封鎖。然而,劉寧榮指出,「中國製造2025」是否能夠抗住關稅戰並非問題核心,核心在於長期以來的科技圍堵:「科技冷戰對中國的影響其實比關稅戰更嚴重,且美國採取長臂管轄的封鎖政策」。

他指出,美國不僅限制本土企業出口晶片給中國,還要求任何使用美國技術的第三國的企業亦不得出口,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即使是歐洲企業也要謹慎應對,考慮美國制裁的風險」。他形容,這是一場「全域的科技遏制戰」。

2023年,深圳市機械人產業鏈總產值為1797億元人民幣。(深圳發布)

要在這個科技遏止戰中有所突破,除了「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戰略外,還需要在科技創新上有長期發展戰略。劉寧榮強調,「我們的基礎研究、創新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一項技術會在未來的賽道上跑出來。AI也是經過了幾十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所以一定要有人先開始,不計短期效益地做一些20年後才開花結果的事。」

因此在評估中國製造的十年路程時,劉寧榮特別指出了一個觀念上的盲點:「我們常說要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但如果你永遠在追趕別人,你就永遠可能被卡脖子。」他說,「比如光刻機,就算我們把晶片做好了,但製造設備不突破,就只能依賴荷蘭。這不是簡單的供應鏈問題,而是科技主導權的問題。」

如果你永遠都有卡脖子,技術難關是什麼?就是你永遠被人控制在手裡。
——港大協理副校長、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劉寧榮

這段話不只是教育學者的觀察,更是對中國創新體系的提醒:不破除短期導向的思維,不培育前沿技術的原始積累,就永遠只能在「被卡」與「趕超」的循環中打轉,難以成為真正的科技強國。

「本土中國」與「海外中國」:中國製造正在延伸版圖

如果「中國製造」過去十年的重點是「站起來」,那麼未來十年則是「走出去」。對於「中國製造」邁向「製造強國」的未來之路,劉寧榮再次提到他曾在公開演講中提出的「『兩個中國』全球化佈局」,即「本土中國」與「海外中國」雙核心發展路徑。

2024年7月4日,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Omoda和Jaecoo新車上市活動中,中國奇瑞(Chery )製造的Omoda 5在展場亮相。(Reuters)

「今天中國的製造已經開始外溢,不僅是產品出口,連產業鏈也在外延。」劉寧榮以自己近日前往非洲的觀察舉例說,從海信在南非開普敦的工廠,到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在匈牙利的佈局,甚至阿聯酋的光伏項目與東非多條由中國建設的高鐵,這些都標誌着中國製造開始在全球形成新的節點與影響力。

這種全球化的視野,是中國邁向2035與2050的製造強國目標時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柱。

中國的製造已經開始外溢,不僅是產品出口,連產業鏈也在外延。不管是在埃塞俄比亞還是在格魯吉亞,你都可以看到公路、港口,最難建的高速公路都是中國人在建造。
——港大協理副校長、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劉寧榮

打破秩序走向高端戰局? 是時候講好中國故事了

當中國從「世界工廠」挺進「技術前沿」,任何現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都難以保持從容。《紐約時報》曾於2017年評論稱,「中國的科技雄心,將打破全球貿易秩序」。對此,劉寧榮直指,這完全是美國的「偏見」,「美國曾靠兩個紅利去主導全球化,一是金融霸權、一是科技實力。他們當然永遠希望中國買波音,不要造大飛機,這樣他們就能一直在上游收割。」

你不能讓中國永遠停留在低端製造,為你製造運動鞋,製造襯衫,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港大協理副校長、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劉寧榮

與其在國際輿論場陷入爭論不休的泥潭,劉寧榮更主張,中國更應該主動講清楚自己的戰略初衷與全球責任。他舉例稱,「我們在新能源領域的努力,是響應全球氣候行動的號召,是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不是為了自己一國的利益。」

此外,在電動車、智能手機、5G等方面,中國亦應積極與歐洲討論合理的售價標準、避免傾銷印象,不但有助於降低誤解,也能讓中國工人階級真正受惠,「讓工人工資高一點、產品品質更好一點,我們賣得貴一點也沒關係。這才是我們應該講的故事。」

回望這十年,「中國製造2025」從戰略提出到落地推進,經歷了外部封鎖、內部低調,也迎來了一場又一場技術封鎖與國家敘事的雙重考驗。劉寧榮教授所說的「要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不僅是一種主動溝通,更是一種實力自證。從AI技術到清潔能源,從非洲工廠到匈牙利電池產線,從春晚機械人到Deepseek帶來的「Deepseek Moment」,2025年的中國,不再只是被轉述描繪的對象,而是被世界觀看的中心。

中歐班列:2024年5月6日,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一列裝載機械設備、汽車和筆記本電腦的中歐班列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等待中發(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從今年1月至今,那些讓中國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China Moment」,大多亦非刻意設計,而是在全球矛盾與變局中難掩光芒的「被看見」:TikTok被封,小紅書走紅打破「互聯網柏林牆」;IShowSpeed來華直播讓無數海外觀眾第一次無濾鏡看見中國日常;美國重啟關稅戰,中國以「不跪」穩住節奏,贏得尊重;印巴衝突升溫,中國殲-10C一戰封神,重塑全球軍事格局。這些片段組成的,正是嶄新的中國敘事,不張揚卻已然有力。

下個十年,中國能否在更多高端領域不再「被卡脖子」、能否讓創新真正從基礎研究扎根而出,將成為「製造強國」進階之路的核心。而這場路徑的選擇,不只關乎國家競爭力,更將決定中國是否能真正「從被觀看,走向被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