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港大學者劉寧榮倡「三策」:不能因美國發瘋我們也失去理智
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級,美國於4月初再度大幅加徵對華關稅,部分商品關稅稅率升至145%,中國隨即反制,將對美貨物的徵稅比例推高至最高125%。在此背景下,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於4月13日舉行「2025未來趨勢論壇」,港大協理副校長兼港大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劉寧榮教授在主題演講中指出,中美角力早已超越經貿層面,變成一場對全球經濟秩序的重塑戰。
劉寧榮建議中國應在此時推動三組關鍵戰略:「兩個零、兩個一、兩個中國」,即零補貼與零關稅、建立大一統市場與統一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同步發展本土中國與海外中國。他強調:「這不僅是對中國本身經濟結構的再思考,更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是否有能力建立新秩序的試煉。」
劉寧榮指出,美國挑起貿易戰,實際上是其面對內部結構性困局的反射動作。他說:「美國今天的製造業空心化到了極限,貿易赤字與國債也到了極限,這三個極限的最大對手,就是中國。」
他批評美國將關稅加至145%,不僅堵中國「前門」,還同步對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周邊生產地加徵高額關稅,試圖封鎖中國轉口出口的「後門」。「這次跟2018年不同,是全面封鎖的打法,從手機、造船業、到巴拿馬運輸線、美洲地區的影響力,美國下了全盤棋。」劉寧榮說。
然而,他指出,美國的戰略目標雖然明確,手段卻是「下錯藥」:「美國製造業流失,金融壟斷,藍領階層受壓,真正要解決的是國內經濟結構問題,而不是靠關稅來圍堵中國。」
零關稅、零補貼:以開放換取信任 中國要做貿易秩序的承擔者
面對美國「另起爐灶」式的貿易孤立主義,劉寧榮認為,中國不能亦步亦趨反制,反而應從更宏觀視角切入,提出更具系統性的全球經濟願景。
他建議,中國應逐步實現「兩個零」政策:對內取消不公平的產業補貼,對外擴大零關稅市場。「過去我們大量補貼外資企業、國企,其實對民企不公平,現在應該打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讓國企、民企、外資都能同台競技。」
對外,中國則應進一步落實自由貿易承諾「零關稅」。「我們已經對40多個發展中國家實施零關稅,未來應該在五到十年內擴展更多市場。」他指出,中國若能在全球建立零關稅、零補貼的原則體系,將有助於其從「自由貿易的跟隨者」,走向「自由貿易的維護者與創造者」。
「兩個一」:建立統一內循環體系 補上消費信心缺口
在對外主張開放的同時,劉寧榮亦指出,中國國內市場結構仍有不少待補之處,其中最關鍵的是「兩個一」:即統一市場與統一社會保障制度。
「中國不是一個真正的大一統市場,省與省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仍有貿易壁壘,競爭甚至比國與國之間還激烈。」他直言,中國在市場制度統一上,甚至落後於擁有27個成員國的歐盟。
在社會保障層面,他特別強調養老體系的不足壓制了內需潛力:「中國人老是存錢不敢花,怕退休後看病沒錢、養老無著。尤其農民的養老金,一個月可能只有四百塊人民幣,怎麼會敢消費?」他認為,若能真正實現統一養老保障與公平分配,讓中國民眾感到「安全」,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撬動內循環。「當中國人敢花錢,經濟才能真正良性運轉起來。」
「兩個中國」:仿效日本 構建「本土+海外」雙核心戰略
除了內外並進,劉寧榮還強調中國應打造「兩個中國」的全球化布局:「一個是本土中國,一個是海外中國。」他指出,中國本土經濟發展已進入內卷與紅海市場階段,應仿效日本於九十年代後的戰略,大舉進行海外投資,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製造、電池、半導體等領域。
「你看現在匈牙利已經有寧德時代、比亞迪的廠,這就是未來的方向。當本土空間不夠,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海外的『第二中國』來承接產能與資本。」他形容,這不僅是產業分散,更是「讓世界看見中國不只是出口國,更是投資國、夥伴國」。他同時提到,文化與軟實力產業亦應跟進海外市場擴展,「哪吒、黑悟空等作品已讓我們看到服務型產業的潛力,只要願意努力,中國的文化出口也能是另一個支點。」
中國應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旗手 不因美國躁動自亂陣腳
對於外界關注中國是否會對美方行動強硬反制,劉寧榮認為,「不能因為美國發瘋,我們也跟著失去理智。」他強調,中國應維持一貫的開放姿態,透過制度性改革爭取國際認同。「中國要把大門開得越大越好,讓世界知道我們是願意承擔責任、願意參與規則制定的國家。」他續指:「這場戰爭不只是經濟之戰,而是秩序之戰、信任之戰。」
他呼籲中國積極深化與歐盟、東盟、印度等多方合作網絡,對沖美國的單邊主義,「如果中國能在多極世界中成為穩定的節點,就能贏得未來。」而對於中美貿易戰「誰能笑到最後」,劉寧榮表示,「不是看一時輸贏,而是看誰能有更寬廣的心、穩定的節奏、持續的改革力。」這場中美關稅戰,短期內對中國或許有損失,但若能藉此轉化內部結構、推動制度進步,最終反而可能促使中國成為更具戰略定力與制度韌性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