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北上.二|大灣區人才「雁過無痕」 港校助解留不住人困境?

撰文:吳子秦
出版:更新:

《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近日發布,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到2025年,將建設3至5間粵港澳合作辦學機構,香港5間名校榜上有名。特首林鄭月娥亦對上述規劃表達支持,稱要繼續積極推進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的交流合作。
《香港01》就此專訪本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他分析,大灣區的主要城市目前仍未完成從「富裕」到「富足」的躍升,當中主要原因在人才吸引力和醫療水平仍未達理想,而港校北上剛好可「對症下藥」。

港校北上去哪兒?要看哪裏缺人才

根據《規劃》,廣東點名支持本港的科大、城大、都大、理大、港大到粵辦學,分別坐落廣州、東莞、肇慶、佛山、深圳。加上此前浸大、中大分別已在珠海和深圳辦校,香港合計有7間大專院校將在內地辦學。

本港的浸大和中大先後於2005年及2014年,於珠海和深圳辦學。(合成圖/校方網站)

而有關政策一早都是在國務院2019年2月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及,現在只是逐步推行。梁海明指出,從政策規劃方面來看,國家推動港校在大灣區建校有諸多方面的考量,例如,相對內地從零開始發展新校,與港校合辦院校如同「站在巨人肩膀」,可以更快更好地建設出一流院校,提升廣東高等教育競爭力。

但他提出更重要的一點,便是大灣區渴望擺脫現時的「人才困境」。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在中國的科技文化等方面發展上應承擔關鍵角色,近年來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勢頭猛進,惟高教水平卻落於人後,令人擔憂。要繼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就必然要有人才湧入,惟現時大灣區未能有效吸引及留住人才,而高等教育院校是人才的關鍵來源。

大灣區人才來得快走得也快,淨流入其實並不亮眼。(視覺中國)

「要吸引人才的不僅大灣區,其他地方例如海南自貿港、長三角一帶,杭州和蘇州、上海,京津冀一帶,北京、天津也在大量地吸引人才,大家都在吸引人才的情況下,就要看哪裏給出更好的條件」,梁海明指出,就算有些人才來到大灣區工作,學到一定技能知識,但幾年後又可能跑去二三線、四五線城市發展。

梁海明提供一份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模型分析的結果,指出大灣區未來需要的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佔需求總數的81%,具體如下圖所示。

大灣區未來3年至5年緊缺人才需求情況(2021年數據)。(01製圖)

他認為,港校在大灣區合辦分校,有助於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即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並在工作實踐中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的人員)和專業技術人才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這些港校北上緣何聚集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梁海明經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模型分析發現,這也正正與「哪裏更需要人才」有密切關係。

大灣區九城人才流動情況(2020年)。(01製圖)

過去2年,外部流入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數約為500萬人。由上圖所見,深圳和廣州作為兩大核心城市,擔當着人才流動中心的角色,從外部流入大灣區的人才有40.39%都流向深圳,31.42%流向廣州,兩者占到7成以上。從深圳和廣州流出的人才分別占大灣區總流出人才的48.35%和29.37%。因此深圳、廣州兩地的人才淨流入率相對其它廣東珠三角城市要低,分別只有0.78%和1.36%。例外的是,珠海的人才淨流入率相對較高,為6.07%,不過流入珠海的人才人數僅佔6.64%,仍與其經濟特區地位不符。

梁海明表示,這些城市在產業發展加快、對人才需求隨之增大,人才淨流入率卻較低(如東莞、肇慶也由於人才淨流入率低的原因,大力吸引香港的大學前往辦學)的情況下,對吸引香港的大學前來辦學的積極性更高,也願意投放更多資源。

港大深圳醫院為深圳當地市民提供醫療服務。(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

能完善醫療體系 有助留住人才

梁海明表示,港校在大灣區開設分校,在醫療專業方面傾注巨大,如中文大學、港大在廣東開辦醫學院便是例證,能夠有效提升大灣區整體的醫療水平,令民眾受益,也能夠間接吸引人才留在當地。

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富裕(Rich)的區域,但並非富足(Affluent)的區域,這從醫學院的數量可以看出。其與團隊比較了粵港澳大灣區和西方富足國家的差距,例如在英國,1個醫學院服務194萬人口,德國是1個醫學院服務220萬人口。而在粵港澳大灣區,則是1個醫學院要服務640萬人口。換言之,英、德等國家單位人口擁有醫學院的數量是粵港澳大灣區的3至5倍(具體如下圖),大灣區的醫學院數量遠達不到國際富足的標準。

表列為粵港澳大灣區與多個富足(Affluent)國家的醫學院數量/密度(依人口計)比較。(01製表)

大學醫學院的功能不只是字面上那麼簡單,英國醫學委員會(BMC)曾指出,醫學院的使命具有三個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提高知識和服務社會。對於大灣區開始走向富裕或者已經富裕的民眾而言,僅是經濟發展與富裕的生活已不能滿足他們,他們更多需求的是「富足」的生活——更好的生活質素、身體的健康的提升,醫療的支持和保障,成為他們非常關注的事項。

梁海明指出,亦因此,對於大灣區內地城市而言,除了要推動經濟發展之外,還應以人為本,發展更多醫學院,更大力度推動醫學發展,建設更多的各類型醫院,並逐步建立大灣區全民醫療保健服務體系,以滿足大灣區民眾對醫療健康愈來愈高的需求,讓民眾可以更加健康地生活和安居樂業,以及通過完善的醫療體系,吸引更多人才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工作。

系列報道:港校北上.一|大片藍海?中大廣州生:廣東人有錢但好學校爭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