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十|「新時代」下中國模式的若干特徵(一)

撰文:兔主席
出版:更新:

以下文章獲微信公眾號「tuzhuxi」授權轉載:

一、前言

這是本系列的第十篇,前面的文章覆蓋了:

——「第一個三十年」(1949-1978),即建國後的「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第二個三十年」(1978~2012),即「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期;

——「第三個三十年」/「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political economy)範式/模型的「准備期」——(十八屆黨代會,2012~2017)。

本文打算寫一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其實是正在當下發生的、我們正集體見證的歷史。對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方面有大量的官方表述,另一方面每個人也都會對政治政策有自己的理解、詮釋、體會、感受。。

筆者經常和國內國外的朋友(包括企業家、投資人和學者等)討論這些問題。我的經驗是,和體制外人士介紹中國的政治經濟模式,需要「跳出」官方話語體系,用一些不同的概念去解釋,雖然做不到完全准確/精確,但是一定有利於受眾的理解的。譬如,與企業家朋友溝通,我會經常舉企業治理的例子;與外國人(或海外/國際背景人士)溝通,我會引用國際實踐——尤其是西方及其他亞洲發達經濟體的政治概念。這樣的類比很有助於外界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正說明,講中國模式、中國故事,必須要有多元化的敘事體系,對不同受眾的溝通方法,一定要結合其認知背景進行,因為受眾一定需要對他們聽到的東西做「翻譯」,換成他們認知範疇內能夠理解的概念,這樣才能最終理解和消化。中國政府當然要積極維護正統官方話語體系,但可以容許、鼓勵民間、外界提出各種有所差異化的詮釋,成為官方體系的補充。

本文即做這樣一種嘗試:一是「跳脫」或不嚴格遵循官方的話語體系(從理論到措辭表述),提供一些個人的、第三方的、國際的視角。這種視角可能是外界理解中國的最終模式;二是也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與系統,不苛求「面面俱到」,主要提一些個人認為大家最容易關注的、「重要」的內容。何為「重要」的東西,當然也基於作者的主觀判斷,受限於作者的知識體系、經歷、經驗。

好了,下面言歸正傳。

二、理解的滯後與偏差

很多在體制外從事經濟工作的人(包括企業家、投資人、打工人),其實晚至今年(即2021年),才開始系統性關注新時代的政治經濟(political economy)的,甚至可能是建黨百周年,教培行業被全面整頓之後,才開始真正全面關注。

更為敏感的人,可能從去年(2020年)中央加強對互聯網平台及大企業的管控後就開始注意到這一點。

房地產行業一直處在重度宏觀調控。過去這麼多年,政府與市場一直在「博弈」,所以,房地產行業從業者對政治政策是比較敏感的,但即便這個行業,大部分人在2016年中央提出「房住不炒」還沒有感覺,甚至到2019年二季度土地市場過熱導致中央收緊融資政策也還沒有感覺,直到去年疫情期間,「三道紅線」正式出台,人們才開始意識到,現在整個政策邏輯真的和原來不同了。

其實,不僅僅體制外如此,體制內也是一樣的:在經濟領域從事領導及監管工作的體制內人士,也是逐漸認識到現在大的邏輯與原來不同了。

三、人們的共同認識

人們現在認識到了幾點:

1、一切都是宏觀而非微觀:「變化」的不是微觀層面的政策,比如一兩個文件,一兩個舉措,也不是人事因素——譬如不同官員的想法不同,或如海外媒體慣常套用的分析:一切都是「權力鬥爭」。人們看到,不是這樣的,現在發生的,就是頂層思路、底層邏輯的調整,是範式層面的變化(paradigm shift);

2、根本邏輯有別於上一個發展階段:這個範式,和「第二個三十年」的範式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之前的許多理解與假設,放到今天是不成立的。許多企業家、投資人、職業經理人、專業人士還在努力嘗試穿透「厚重」的官方話語體系,理解新的範式;

3、現在的範式是持久性的:這個新的範式可能會長久存在,成為未來幾十年指導經濟發展,指導企業家創業、指導投資人們投資、指導打工人擇業、指導政府機構做好公共服務、履行監管及公共職能的根本範式。

4、現在推行政策是有巨大的落地執行能力的:中國有句話,叫「政令不出中南海」:描述中央與部委及地方的博弈。所以人們普遍懷疑政策出台是否能夠真正落地推行。如果疊加「換個領導換個思路」(即缺乏持久性),那很多政策即便出台,推行效果也有限。今天,我估計人們普遍相信政令是可以落地執行的,人們看到了當下中央政府的強大政治主導力及執行力,擔心更多的是「層層加碼」和「官僚主義」的問題。

四、理解的偏差

但也還有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核心是:

1、不理解與「第二個三十年」(即1978~2012)政治政策之間的關係。譬如認為是不是之前改革開放、市場主導的政策就不延續了;

2、不理解與「第一個三十年」(即1949~1978)政治政策之間的關係,譬如認為是不是要搞「均富主義」、「劫富濟貧」。

這些誤讀使得中央領導需要不斷出來講話、解釋,讓企業家放心。

但這同時也說明,很長時間以來的政策宣講沒有取得效果:體制外的廣大社會對於中央的政治政策其實是不了解的。甚至體制內也如此。

這方面筆者在本系列前面九篇文章已經回答了,就不贅述了。

本質上:

1、回歸:當下(「新時代」)政策是對黨的核心價值體系、初心與使命、根本政治邏輯的「回歸」

2、再出發:在回歸核心基本價值後,總結過去幾十年發展裏遇到的問題,進行必要的「再平衡」(re-balance)、「再調整」(re-orient),然後「再出發」(re-embark)

3、結合「正反兩方面經驗」下的延續:這裏,完全就不存在「否定」過去的問題,而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經驗,過去做得不對的就改正,做得不足的地方就加強/改善,做得好的地方就延續

4、線性歷史思維:認為我們處在不同歷史階段/時代,內部外部國內國外主觀客觀情況都是不同的,必須根據新的階段進行調整

5、長期主義:一切戰略都是「百年大計」,不僅為了這一代人,還為了下一代人,更為了下一代人。本質上,是為了民族(民族偉大復興)。

背後的一切驅動因素是甚麼呢?黨的初心、政治家的抱負、舉國民眾的配合,為甚麼?為了方便國際人士理解,筆者套用一個美國政客的表述——即「愛國者責任」(patriot responsibility)——也是Biden呼籲美國民眾配合打疫苗的最新表述。

五、新的政治經濟模式(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model)及政策關注點

這裏,作者會用非官方的話語與敘事描述筆者所理解的中國目前的政治經濟考量與政策。

1.基本原則方面的特徵

1)長期主義

新時代的政策考量都是長期主義導向的

a)從時間維度看,一是以史為鑑,向前考慮,不僅考慮現當代史,還向前追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都作為指引和力量;向後,則考慮數十年乃至上百年,從非常長期的角度出發制定國家戰略。現在看來,這種長期主義在西方選舉政治裏是不可能實現的,選舉政治一定會導向短期主義。

b)從人與空間的維度看,不僅考慮中華民族的福祉,同時還考慮到全人類社會及自然生態。

——全人類社會是初代領導人一直有的情懷,但因為國力的限制,尚不能企及。特別發展到「第二個三十年」,中國專注「辦好自己的事」。現在伴隨國力發展,重新提出來了:我們認為我們對人類文明有貢獻,提出了一套不同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文明,可以解決發展問題。

——自然生態,既是科學的,進步的,同時也是「復古」的:一個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和諧共處的古典東方文明。

新時代的這種長期主義,統領全局,從長考量計議,並落實到政策,在「第二個三十年」還做不到,畢竟當時中國還比較落後,屬於摸着石頭過河、低頭趕路的狀態,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蛋糕做大,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當時的重心是積極學習各種國外先進經驗,但對於未來中國應當建立一種甚麼樣的制度,走甚麼樣的一條道路,還是摸索狀態。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來了,基本站穩腳跟了,放眼全世界一看,能夠創造經濟奇跡的國家很少,能夠持續的國家更少,中國做到了歷史上鮮有人能做到的事情。因此也更加從容和自信了,開始能夠從更加長遠的角度規劃大業。

2)意識形態、理論及價值觀:依然具備廣度,但強調中國價值

a)強調中國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前面幾個時期——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是有比較大的不同的,就是在意識形態、精神、制度層面,「中國」、「中華」被推到很高的地位——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模式。

這還不僅僅落在政治制度或經濟發展模式等技術方面,還是文化價值和社會層面的:現在非常注重對中華傳統文明的繼承與弘揚。作者經常提醒人們關注這一事實:大家可以看看領導人的各種講話——包括對內講話,還有在國際上的講話,都會引用各種傳統名言與典故;去翻看小學生學習的教材,傳統文化的色彩很重;看看政府在大街小巷貼的各種宣傳傳統價值的海報,都是在弘揚傳統文化。政府主導之外,更有全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中國元素興起的熱潮(「國潮」)。我們正在經歷一個中國文化的大的復興(「revival」)。

這就是這幾年發展出來的新氣象。對於在「第一個三十年」及「第二個三十年代」長大的中老年來說(70後及以前的人們),可能是一個新現象。

說得直白一點,中老年人經歷的中國,還比較落後,處於追趕狀態,是沒有文化自信的。人們覺得國外的都是好的,西方的月亮是更圓的。這個「西方」,先是蘇聯,然後再到美國。而00後的年輕人看到的是一個已經比較發達的中國,就沒有以前那種自卑和自我否定了,對於中國自己的東西既感興趣、又驕傲。

上幾代人不同,是因為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列強欺負了一個多世紀,精神意志上垮了。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有理想的革命者總在西方近現代思潮裏尋找救國理論與模式,對傳統文化卻是批判的(反舊學、反封建),認為是中國落後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馬克思主義就這樣被引進來,成為革命時期和建國後建設時期的核心意識形態與範式。到「第二個三十年」,發現中國居然更加落後了,又開始更廣泛的向外國學習(歐洲、日本、美國),引入國際最佳實踐。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這前後經歷了一百年,到最近幾年,才建立了自信。一方面是中國強起來了,在全球有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是發達國家(歐洲、日本、美國)遇到的各種難以解決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處在內爆的狀態。在建黨百年之際,中國終於可以比較從容、自信、客觀、全面的看待西方,看待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擺正自己在世界文明之林裏的位置了。

其結果,就是更加積極、正面地把中華傳統文明及價值納入到我們的體系裏。

但是很多人還習慣於「第二個三十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即對中國是批判的,認為西方仍然代表最佳實踐,仍然是優越的,中國終歸是落後的。如果出現一個天平,在天平的兩端,他們總是會偏向於外國的(美國、歐洲、日本),對中國是缺乏自信的,懷疑的、否定的。他們認為只有追尋西方的道路(選舉政治加市場經濟),中國才能成功。

這就是這些人的「三觀」。這樣的人其實很多,特別是在受教育階層(「知識分子」)裏具有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在涉關祖國統一之類的大政治問題上(例如香港、台灣問題),他們和國家主流是一致的,但在政治經濟模式上就不一定了。當新時代的中國提出了一個與西方主導模式相左的、強調中國特色的新範式,他們是有認知障礙和心理障礙的,不太能夠理解、認同和接受這個現實。而伴隨「中國道路」、「中國概念」越來越「真實」,他們也越來越焦慮和困惑。

中國的集體意識正在發生轉變:在過去一兩百年,都是恥辱的、受創傷的(traumatized)、自卑的;現在和未來的人,則更加自信、前瞻(forward-looking)、凱旋的(triumphant)。建黨一百周年就恰恰處在這個轉折點上。

而美國剛好調過來。中老年一代無比制度自信,年輕一代則更加謙虛。

所有人都是時代的產物。

b)但依然具備胸懷天下的廣度和包容性

很多人對「民族主義」特別敏感,特別「警惕」,但凡有任何這樣的信號,就高呼民粹的危險。對於許多在「第二個三十年」建立三觀的人來說,甚至說中國好,突出中國,也會屬於民粹民族主義。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中國跟隨西方,為美國叫好,他們又是可以接受的。

有句話說,「有的人就是跪太久了,早已習慣於下跪了。看別人站起來,還覺得不爽」。其實就是這個意思。他們沒有從創傷和自卑中走出來,活在上代的陰影裏。

其實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例如馬克思主義的問題。現在很多人似乎已經忘掉馬克思主義其實來自西方,其實是西方政治文明的組成部分,只不過這個主義已經脫離了主流政治。但它作為社科方法論,仍然有廣泛影響,可稱之為「顯學」。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把馬克思主義奉為科學真理,放在國家意識形態裏的最高位置,並堅決捍衛。但在具體的革命和建設工作中,它又需要結合中國國情、文化、歷史,找到一系列適合中國實踐的解決方案。最後,發展呈現出來的,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質就是摸索了一條能夠融合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方法論和道路,它有很濃厚的國際化特徵。

一個民粹民族主義者是不會提這樣東西的。換位設想一下,放在今天,有沒有哪個美國/歐洲的主流政黨/政客能站出來說,要與東方文明(或其他的文明)融合,甚至把東方文明置於最上,建立一套新的政治制度與模式?顯而易見,這是完完全全不可能的。

因此,中國制度從根兒上看已經內嵌了胸懷天下的基因。一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能把馬克思主義堅持提到這樣高的地位,也是自信的、博大的。

3)「人民導向」

「最廣大人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基本盤。

以人民為根本導向,其實一直都是黨的政治價值觀的內核,也是黨執政的根本合法性來源。在意識形態層面,這些其實並沒有發生變化。

那麼現在到底與「第二個三十年」有甚麼不同呢?筆者以為,是在從上到下的各種國家戰略與政策方面,對最廣大人民的普遍利益及直接利益予以更大的權重考量。

套用西方政治的表述,就是重新「回歸」一個政黨的政治基本盤,更多的為「基本盤」做事情,並且不能是間接做事情,而是要讓他們直接受益,解決真正的痛點。

這不是說在之前沒有考慮「基本盤」:而是方法和角度不同,「第二個三十年」裏,為了發展經濟,先努力把蛋糕做大。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可以帶動全社會的發展,「基本盤」也可以通過「涓滴效應」獲得絕對意義上的改善,雖然他們在蛋糕裏分到的比例並不大。(有一個常用的表述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優先考慮效率,甚至可以容忍為了效率而暫時犧牲公平)。

現在,國家既然已經富起來了,而且一部分人非常的富,社會貧富差距/兩級分化成為問題,那就必須考慮回歸一切的本源,直接而非間接地幫助「基本盤」,讓他們不僅僅有絕對改善,還要在蛋糕裏分得更多。(換句話表述:在公平和效率之間,要開始更多的考慮公平了,不能因為效率而犧牲公平)。

這就是「以人民為導向」。現在所有政策,都需要結合這個維度去考慮。從這個角度出發去考慮,也可以瞬間理解許多政策,從「共同富裕」,到「房產稅」,到對一些行業的管控。

(未完待續)

作者:兔主席(微信公眾號:tuzhuxi)原文連結

系列文章:

漫談.一|共同富裕與黨的初心

漫談.二|建國之後前三十年的艱難摸索時期

漫談.三|前三十年之精神特徵;成功的路徑依賴;非政治的詮釋

漫談.四|「第二個三十年」:改革初創年代

漫談.五|「第二個30年」:十大共識與十大特徵

漫談.六|「第二個30年」:「共同富裕」概念溯源

漫談.七|共同富裕是發展的目標及一切合法性的基礎

漫談.八|「新時代」之前最後的理論與思想準備

漫談.九|被「忽略」的「新時代」範式的理論鋪墊與準備

漫談.十|「新時代」下中國模式的若干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