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看共青團:加入能幫助就業 更關乎紅色江山|京港青年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香港01》「京港青年有話說」系列,以在北京求學的香港與內地青年視角,向讀者分享他們在內地生活的見聞和感受,以及他們的觀察和思考。本文作者是在北京某大學就讀的香港學生。

在內地上大學的話,你經常會聽到一個叫「團委」的組織,這表面上是跟香港學生毫無關係的組織,即便是讀了好幾年你基本上也不會參與他們的活動,但是在大一那年,筆者卻因為不知道團委的全稱因此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港生操辦活動寫錯團委全稱 全校至「出事」才發現

懵懂無知的我當時在協助學校搞一個校內的大型運動賽事,而參賽的院系都需要按要求繳報名費。在我的學校,一般是由院系通過「內部支付」將這筆報名費提交給團委而不是學生會(也就是不會經過我手),這是因為原則上學生會還有各類運動社團不應該擁有自己的「小金庫」,團委跟學生會的關係類似於黨(決策)和政府(執行)的關係。等收完報名費後,就由團委陸陸續續發給學生會或對應的運動社團,由他們來支付場地與裁判等費用。

共青團旗。(視覺中國)

儘管筆者戰戰兢兢地在協調各方面的聯絡工作,但還是在聯繫各院系讓他們提交內部支付單的環節上栽了跟頭,因為筆者只知道是交給團委,支票抬頭就讓負責人門填寫「XX大學共青團委員會」,後來收到各院系「支付失敗」的反饋,一時間,院系怨聲載道。筆者才發現自己作為一個初來乍到的香港人對黨、團制度實在是一無所知,以至於在關鍵時刻「卡BUG」,所以後來找老師和同學給自己惡補了一些基礎知識。

所謂團委,其實就是共青團委員會的縮寫。假設你在XX大學學習,那大學裡面就必然有一個共青團XX大學委員會。而共青團的全寫,其實就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因此校內的全稱理應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XX大學委員會。但話說回來各個院系老師們一般都是老黨員了當初也沒質疑過我,到底是太過相信我呢?還是看到什麼就寫什麼呢?實在是耐人尋味,不過他們也沒想過大型活動的負責人會是一名香港學生吧?

團員身份關乎「紅色江山」 更能助就業抗「內捲」?

假若你入讀的是一間優秀的內地大學,你身邊同學裏的黨員佔比一般不高,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團員。你如果親自去問他們為什麼入團的話,他們會表示中學的時候品學兼優的話基本上都會被推薦成為團員。「一般是從班幹部開始推薦,之後就是推薦成績好的,被推薦也沒什麼理由拒絕,反正不轉正(轉成黨員)的話,老了也就是到了28歲就不是團員了。」而按照規定入團的程序,「具備了入團條件的青年首先應當向團組織陳述入團要求和願望,向團支部提出申請,認真地、實事求是地填寫入團志願書,由兩名團員作入團介紹人,認真聽取介紹人說明團章,經支部委員會審查,提交支部大會討論通過,經上級批准後,申請入團的青年正式成為共青團員。」

有學生直言,在「內捲」化的時代,「團跟黨的身份確實能為我們增加競爭力」。(美聯社/資料圖片)

一般是中學時期入團,需要把申請書提交給班主任,由兩名推薦你的團員一般是你的同學或者學長姐,經過審批就可以成為團員了。內地青年選擇入團普遍有兩種心態,一是認為自己得到了一種承認、榮耀,二是真的希望通過這種去建設祖國,三是默認這是入黨的必由之路。

有內地同學告訴筆者:「身邊這些優秀的同學都是團員的情況下,團員身份就是一種認可。而且現在『內卷』(內部競爭)激烈,團跟黨的身份確實能為我們增加競爭力。」引用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的原文來說就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是先鋒隊,共青團是突擊隊,少先隊是預備隊。入隊、入團、入黨,是青年追求政治進步的『人生三部曲』…各級黨組織要高度重視培養和發展青年黨員,特別是要注重從優秀共青團員中培養和發展黨員,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所以從某個方面能看作是一種Student of the Year等香港本地中學的獎勵,不過它能為你的就業發展提供比較明顯的作用就是了,這對國家來說也是吸納青年人才的不二法門。

求職要看黨員證 功利入黨成風 入團是「預備班」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功利入黨」這個話題了,中共及內地青年其實也經常討論它,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上也會經常提及它。剛才提到了一般是要在入團之後才入黨,此外,其實在內地擔任很多職位確實需要黨員的身份,因此每逢求職季都會看到「最近好煩!都快畢業了發現全要求黨員!我哪還來得及入黨」等類似的怨言。而當黨員成為了一種「硬通貨」的時候,其實也確實很難證明自己不是「功利入黨」,因此在我這個外人看來確實是信任方面的悖論。

共青團委舉辦不少義工活動。(視覺中國)

香港人不懂的「團委」 有政治、教育 也有生活

在具體定義方面,團委乃「內地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學校党的助手和後備軍」。在共青團成立100周年談話期間,習主席還明確提及他希望共青團能夠完成「堅持為黨育人,始終成為引領中國青年思想進步的政治學校」、「自覺擔當盡責,始終成為組織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先鋒力量」、「心繫廣大青年,始終成為黨聯繫青年最為牢固的橋樑紐帶」、「勇於自我革命,始終成為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組織。」這四大目標。在香港的讀者可能不太習慣這種內地的語言,簡而言之就是要負責教育青年政治思想、要通過傾聽等方式關懷青年並且為他們解決問題、要不斷改進並且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等。

團委的活動包括但不限於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在脫貧攻堅戰場摸爬滾打,在科技攻關崗位奮力攀登,在搶險救災前線衝鋒陷陣,在疫情防控一線披甲出征,在奧運競技賽場奮勇爭先,在保衛祖國哨位威武守護」還有關愛後輩、社區服務等實踐機遇。

同學裏的團員就曾表示:「我曾參加過籌辦兒童服務站,幫助解決社區雙職工家庭的子女放學後無人看管的問題,畢竟小朋友4點下學,但家長6點才下班。我也幫忙打造過青年活動中心,主要是希望為當地高新區的青年提供一個聚集場所,可以在這裏讀書、娛樂、交友。

前不久還組織了一次「返家鄉」活動,召集籍貫為當地的大學生,包括那些在外省讀書的學生,帶領他們參觀自己家鄉的各種城市規劃館(筆者註:內地負責宣傳和教育的重要陣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城市建設的滄桑钜變以及城市發展成果與總體趨向),為他們講解當地城市的未來規劃,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去吸引當地青年在畢業後可以返鄉工作。另一名留學生則告訴筆者自己參加了團委組織的「冬奧志願者集結活動」,筆者愣了一下,他接著說「不是團員也可以參加啊!」團委的同學也告訴筆者:「你不是也參加過教小朋友英文的活動嗎!它們都和團委息息相關,由有團委的審核、撥款。」只是筆者等「團外勢力」不會很清楚決策的具體過程而已。

內地學生從基礎教育開始就會接觸「政治課」。(網上圖片)

長期受西方思想熏陶 不習慣「政治課堂」

團委還為內地青年提供許多「政治課堂」,這自然是香港人會覺得突兀的一個點。例如於2018年3月初開始在各個團支部內全面實施的「青年大學習」行動,可以視作一個網上學習App,構建了「導學、講學、研學、比學、踐學和督學六位一體的學習體系」;還有於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線中央宣傳部的「學習強國」網上學習平台,該平台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學習、建設學習大國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全黨大學習的「有力抓手」。

有學生曾評價過:「(這些網上政治學習平台)使思政課更具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不失為結合互聯網資訊平台特別是移動平台打造資訊化多管道教學的一大嘗試。」自然,團委也會舉辦定期的實體講座、研討會等,長期受到西方思想薰陶的我們會相對不習慣這種方式。

當然,鑑於筆者不是團員,所以只能盡力描述一個港生眼中的團委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希望大家能通過這篇文章對團委有一個非常基礎的印象。

編按:本文標題及副標題為編輯所加,原題為《談談港人不熟悉的「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