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就「取消」她!楊丞琳會是下一個J.K.羅琳?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灣藝人楊丞琳參加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3》節目的片段近日在台灣被挖出,她自稱「在台北長大的廣東人」,又說由於早年家中經濟條件不好,所以在台灣沒吃過什麼海鮮,「在那吃海鮮是奢侈的」云云,頓時引爆台灣輿論場,被貼上「辱台」的標籤。有其他台灣藝人批評楊丞琳「想賺錢何必消費台灣」,也有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參選人趙怡翔勸她「儘快放棄台灣籍」。

上內地節目等於替中共宣傳?

一段藝人在節目上的輕鬆對白,何以一夕在台灣演變為民族主義情緒大戰,網友紛紛出征撻伐,連台灣「內政部」都加入戰局,Facebook小編制圖諷刺「笑死,有人說台灣吃海鮮很奢侈」,令楊丞琳緊急關閉Facebook與Instagram留言,還被網友拍到她「雙眼無神」現身北京機場。

回顧來龍去脈,有台灣網友翻出7月3日播出的《還有詩和遠方3》節目,並將楊丞琳與來賓的對話,包括「我在台北長大,但我是廣東人」、「其實我在中國台灣沒吃過海鮮,早年家裏的經濟壓力也挺大的,其實吃海鮮是奢侈的在那」等畫面截圖流傳。

但關鍵是對話截圖刻意省略了「早年家裏的經濟壓力也挺大的」,也未說明楊丞琳其實說的是「台灣」,只是經節目後製字幕改為「中國台灣」,從而點燃了台灣網路輿論場的敏感神經,認為楊丞琳為了賺人民幣而不惜「改換身份」和「醜化、矮化、出賣台灣」。還有一些惡意扣帽子,刻意將《還有詩和遠方3》放大為「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文化傳播節目」,以此證明楊丞琳是在「替中共宣傳」。

J.K.羅琳被「取消」引發的反思

楊丞琳在台灣的遭遇,不禁令人聯想起近年來在西方世界此起彼落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所謂的「取消文化」,係指一些名人或企業團體,因為發言或行為觸及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政治正確」的價值觀紅線,在「犯眾怒」的情況下遭到群眾抵制,為此付出取消追蹤、作品除名、喪失代言等被「取消」的代價。

「取消文化」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例如2020年美國影音平台「HBO Max」宣佈,暫時下架1939年上映的經典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原因是該片美化與浪漫化蓄奴制,涉嫌「刻畫種族與族群偏見」。又如同年全球掀起的推倒銅像運動,連哥倫布也難逃倖免,銅像被以不當對待美國原住民為由而推倒焚燬,還被丟進了湖中。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取消文化」更是盛極一時,不只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音樂會曲目被叫停,「國際愛貓聯盟」還表明禁止俄羅斯參加貓咪大賽。

美國《紐約時報》2022年2月7日在YouTube推出一系列呼籲訂閲制的廣告影片,在這四則強調種族、性別多元的廣告裏,其中一則提到「想像《哈利波特》沒有作者」,疑似要「取消」爭議作者J.K.羅琳,在網路上引起熱議。(Getty Images)

廣為受到議論的,當屬《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作者J.K.羅琳(J. K. Rowling)。2020年她在個人Twitter分享了一篇討論生理期與衛生條件的文章,不滿該文標題刻意不用「女性」來稱呼「有月經的人」,在LGBTQ社群引發強烈反彈,跨性別者認為羅琳將其排除於「女性」的身分認同之外,甚至將她指控為「恐跨症」。

J.K.羅琳不僅遭受網友洗版砲轟,改編自其原創作品的幾部電影,「原作J.K.羅琳」等字樣也「被消失」。此外,2022年2月美國《紐約時報》在YouTube推出一系列呼籲訂閲制的廣告影片,儘管訴求是強調種族與性別多元,但其中一則影片的主角卻言及「想像沒有作者的《哈利波特》」。在此之前,《紐約時報》也曾刊出題為《哈利波特迷重新想像沒有作者的世界》(Harry Potter Fans Reimagine Their World Without Its Creator)的報道,無不給人一種媒體力量在推動「取消」J.K.羅琳的感受,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取消文化」在「政治正確」的大旗下,宣稱是要打破社會原有固化的成見與歧視,卻形成了另外一股走向教條、不能接受批評的話語權力結構。西方世界不是沒有反思的,比如超過150位學者、作家和藝術家連署發表公開信《致正義與公開辯論》(A Letter on Justice and Open Debate),其中就直指審查的風氣正在蔓延,人們不能容忍相左的意見,用公開羞辱或排斥的方式削弱了公共辯論。

台灣鍵盤出征取消了民主精神

台灣哲學學者卡維波曾在接受《香港01》記者採訪時,敏鋭地提醒了當前流行的「政治正確」的侷限與偏見,幾乎都源自西方現代個人自由主義的主流價值,建立在西方中心的世界歷史書寫以及社會建構上。如果將之用以觀察台灣社會的「政治正確」,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觀察到,由於台灣民選政治的脆弱性,以及兩岸問題的複雜性,令台灣的「取消文化」在網路時代還伴隨着「出征文化」一同出現,在議題上往往又沿着政黨與國族認同的界線展開。

台灣「內政部」Facebook宣傳反詐騙,其中造句「笑死,竟然有人說在台灣吃海鮮很奢侈」,以此調侃楊丞琳在內地節目的說法。台灣政府機關開啟新戰場,網友批評公部門帶頭霸凌人民。(Facebook/台灣「內政部」)

楊丞琳的「海鮮辱台」風波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近年來類似的事件可說是層出不窮。比如演藝重心放在中國大陸市場、政治態度偏向北京的台灣藝人,往往會被痛斥為「舔共」,甚至還會要求他們放棄台籍、不要使用台灣的健保等等。又如台灣公視曾放映一部關於「新疆再教育營」的紀錄片,節目邀請學者根據其研究分享不同的觀點,也被網友出征灌爆Facebook留言區,迫使公視道歉下架,「調整」後再重新上架。

除此之外,與執政黨意見相左的藝人,同樣也會面臨「取消文化」的巨大壓力。此前台灣藝人徐小可只因不認同台灣政府的防疫政策,就被網路出征到在夫婿阿Ben的陪同下直播落淚道歉。更別說疫情期間民粹被鼓動之下,連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等國際人士,都難逃台灣鍵盤戰士的「取消文化」進擊。

回過頭來看楊丞琳的「海鮮辱台」風波,背後恐怕還夾雜了選舉動員的風向操作。就在民進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身陷「免治馬桶廁所偷窺」,以及競選辦公室幹部充斥着執政黨法政高官子女等風暴之際,網路上突然拋出楊丞琳在兩個月以前的節目片段,而且還存在着透過斷章取義的方式引發怒火之嫌,將焦點全部轉移到楊丞琳身上。再加上台灣政府部門「內政部」、「農委會」以及綠營政治人物們也從各自的位置上使出「組合拳」,不免令人產生政治操作與帶風向的疑竇。

2016年以降,兩岸官方冰封、民間怒目相視,台灣社會對於大陸網路「小粉紅」舉報「台獨藝人」的作風不以為然且義憤填膺。可是於今在政治力量斧鑿斑斑的引領下,台灣網路民粹一點就燃、一觸即發,不只轉移了各種內部問題,還屢屢站在「愛台灣」的道德制高點上,以糾察隊或先鋒隊之姿,對不同想法或「政治不正確」的個人和群體發動網路霸凌,毫不避諱進行思想言行的審查和檢肅。問題是,台灣民主一向自詡包容多元,政治意識形態的敵我「部落化」,令社會沉浸在民粹的亢奮中,最後恐怕連進步的動力與反省的能力,也被自己給「取消」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