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前瞻|總結經驗、成績之外 防疫政策怎麼變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目前,距離中共二十大的召開只剩不足一個月時間。關於大會,8月底政治局會議的官方新聞通稿曾表示:「認真總結過去5年工作,全面總結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考慮到過去三年的防疫成績一直是中共頻繁提及的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如無意外,總結防疫經驗、成績應該是二十大的主題之一。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間隔五年時間,其中新冠疫情便佔了三年。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防疫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無論從持續時間來看,還是從影響的範圍、廣度和深度來看,都已經成為人類歷史一個重要的節點。

中國既是新冠疫情最早大規模爆發的國家,又是成功將新冠病毒熬到毒性明顯減弱的國家。新冠疫情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可能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出。三年前,在新冠病毒毒性強但傳播力相對不強的情況下,中國採取長痛不如短痛的嚴格防疫措施,作出武漢封城的關鍵決定,既快速控制疫情,保護了絕大多數國民的健康,又為經濟快速復甦、人民生活回歸常態創造良好環境。

武漢作為疫情最早爆發的地方,在全國一盤棋的指導下,很快穩控了疫情。(中新社)

正因這樣,在2020年全球深陷疫情泥潭,大量民眾被病毒奪去生命,世界經濟遭受重創的背景下,中國內地不僅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相對比較少,又成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也成為了過去三年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宣傳的防疫成績。

比如,9月7日,在中宣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常繼樂表示,「『動態清零』政策就是要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礎」,「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評價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成本要算總賬,應該將全國作為一個整體,算大的經濟賬、大的社會賬、大的民生賬、大的健康賬」,「如果算總賬,我國的防控措施是最經濟的、效果最好的」。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望京地區的一處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準備。(視覺中國)

所以說,中共二十大報告應該大概率會將新冠疫情防控成績和經驗寫入其中,作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的「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除此之外,關於疫情另一個重要關注點是在中共二十大上,中國會否因應新的內外形勢調整、改進目前的防疫政策。

眾所周知,與2020年巨大的防疫成績相比,目前中國內地的嚴格防疫模式的成本和代價正在日益顯現。由於新冠病毒毒性的持續減弱和傳播力的增強,中國內地的嚴格防疫模式固然還是能控制住疫情,卻已經越來越困難,疫情反彈的次數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疫苗已經普及,世界多地漸漸回歸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情勢下,嚴格防疫模式對中國內地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衝擊越來越凸顯。

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內地經濟出現超預期的衝擊,陷入多年未有的困境,與疫情反彈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許多地方防疫過程中存在的層層加碼、一刀切,動輒實行全域靜默和封城,已經給政府公信力、法治建設造成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凡此種種,目前中國內地關於防疫的認知出現很大分化,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防疫政策及時調整和改進。

正如香港01早前一篇文章《從成都靜默說起:二十大會是優化防疫政策的時間窗口嗎》所寫:「中國內地曾在三年前打了一場成功的防疫阻擊戰,在病毒毒性最嚴重時保護了絕大多數國民的健康,後來又持續三年,付出相當大的成本,將病毒熬到毒性已經比較弱的當下。任何一項政策若想持久有效,經得住現實和人心的檢驗,就必須與時俱進,持續因應現實的變化進行優化。

中國疫情形勢趨於緩和,但專家提醒,新冠病毒攻擊中樞神經系統。(新華社)

正如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所說,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在新的情勢下,中國內地已經到了防疫政策需要進行更大力度優化和調整的時候,相應準備工作,尤其是疫苗普及(重點是老年人疫苗接種)、藥物研發和儲備、分級診療、病牀數量、居家隔離流程等,需要珍惜目前的寶貴時間窗口,加速準備。

基於上述分析,在一個月後的中共二十大上,除了總結過去三年的防疫經驗和成績之外,防疫政策會否調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關注點,且關係重大。考慮到近期習近平疫情後的首次出國訪問所反映的中國決策層對於疫情形勢的評估或許出現變化,今次二十大的召開是有可能成為防疫政策調整的一個節點,具體是否如此,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