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靜默說起:二十大會是優化防疫政策的時間窗口嗎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最近,疫情又一次在中國多地反彈,許多地區都收緊了防控措施。四川省成都市決定9月1日至4日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全員核酸檢測,自9月1日18時起,全體居民原則居家,非本小區居民不得進入;市民非必要不離成都,確需離開的,憑24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成都此舉相當於全城靜默,已經有些接近「封城」。這是自三年前新冠疫情大爆發以來,成都防疫最艱難的時候。在成都宣佈全體居民原則居家不久後,從網絡上可以看到許多有關成都人搶購生活物資的圖片和訊息。

根據中國內地防疫的已有經驗,如果成都採取的措施精準、有力,全城靜默能較快切斷病毒傳播鏈條,較早實現動態清零。這是自三年前武漢封城以來內地大城市比較常用的防疫策略。某種程度上說,過去三年,中國內地之所以能在全球各地疫情頻繁大規模爆發的背景下讓絕大多數國民免於病毒的感染,主要是因為包括全城靜默或「封城」在內的一套非常堅決和嚴格而又具有超強動員能力的防疫模式。

9月1日,網傳成都許多超市被搶購一空。(微博@帳篷下的旅行家)

但事有兩面,中國嚴格防疫模式的成本正在不斷攀升。在三年前新冠病毒毒性強但傳播力相對不強的情況下,中國內地的嚴格防疫能起到長痛不如短痛的明顯效果,既能快速控制疫情,又能為經濟復甦創造良好環境。這也是為何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世界經濟深陷困境的背景下,中國內地能成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但時移勢易,由於新冠病毒毒性的持續減弱和傳播力的增強,以及疫苗的普及和世界多地漸漸回歸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中國內地的嚴格防疫模式固然還是能控制住疫情,卻已經越來越艱難,疫情反彈的次數越來越多,嚴格防疫措施對經濟發展的衝擊越來越凸顯。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內地經濟出現超預期的衝擊,陷入多年未有的困境,與第二季度疫情反彈尤其是上海封城密不可分。

此時的中國內地,正面臨兩難。如果繼續採取嚴格防疫模式,固然還是有較大可能控制住疫情,但成本和代價勢必越來越大,不光經濟發展會一再受到衝擊,而且人民生活依然會有諸多不便,那些非新冠病人的及時就醫問題和隔離區民眾的心理健康問題必然會加重。尤其關鍵的是,疫情反彈沒完沒了,嚴格防疫不知何時結束。反之,如果像西方那樣放開,疫情大規模蔓延,不排除死亡人數大增的可能性(香港和台灣都出現死亡人數大增的情況),而一旦如此,不僅會反噬中國內地宣傳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疫理念,而且社會大眾未必能接受,有可能出現新的民怨。這就決定中國內地防疫模式的轉變,必然是審慎的、漸進的。

目前來看,輿論上有許多聲音認為,中國內地防疫政策的優化和改進與病毒特性的變化、全球防疫形勢的變化相比有所遲緩和過於謹慎。尤其是在嚴格防疫模式副作用不斷顯現和許多地方的防疫措施出現層層加碼、一刀切的情況下,中國內地確實有相當多的人希望防疫政策及早與時俱進。在此背景下,一些務實理性的聲音會建議中國內地為遲早要到來的對世界重新開放和人民生活恢復正常早做準備。

三年前在新冠病毒毒性最嚴重時揭開新冠大流行的真相,吹響中國防疫狙擊戰的鐘南山院士,今年4月在一篇聯合署名的文章中表示:「中國需要重新開放,以使社會經濟發展正常化並適應全球重新開放。長遠來看,長期的動態清零是不可能實現的。」鍾南山院士提出五點建議,一是「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疫苗接種是實現群體免疫的關鍵」,「異源加強針疫苗都可以顯着增強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保護」,二是「加快靶向藥物和有效中和抗體藥物的研發,將有助於降低新冠肺炎感染者發展為危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應鼓勵國際合作」,三是「在社區環境中,應優先考慮快速抗原試劑盒檢測」,四是「加強對潛伏期和恢復期感染病例的縱向隨訪調查」,「對決策者如何制定隔離最短期限和出院後復陽病例的管理提供參考」,五是「在某些指定城市或地區進行試點調查,並根據輸入性病例的流行特點調整政策,這對於驗證中國向安全有序的社會重新開放過渡的成果至關重要」。

無獨有偶,中國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生物學家饒毅同樣早在數個月前便建議:「儘快推廣第三針疫苗,老年人和嬰幼兒接近(當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接種,然後開放」。

中國內地曾在三年前打了一場成功的防疫阻擊戰,在病毒毒性最嚴重時保護了絕大多數國民的健康,後來又持續三年,付出相當大的成本,將病毒熬到毒性已經比較弱的當下。任何一項政策若想持久有效,經得住現實和人心的檢驗,就必須與時俱進,持續因應現實的變化進行優化。

正如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所說,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在新的情勢下,中國內地已經到了防疫政策需要進行更大力度優化和調整的時候,相應準備工作,尤其是疫苗普及(重點是老年人疫苗接種)、藥物研發和儲備、分級診療、病牀數量、居家隔離流程等,需要珍惜目前的寶貴時間窗口,加速準備。從時間窗口來說,希望早則中共二十大結束,遲則明年「兩會」前後,內地能及時優化防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