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二十大報告︱統一台灣的路徑與時間 習近平報告透露什麼玄機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中共二十大10月16日在北京開幕,既是中國共產黨在關鍵歷史轉折時期的重要黨代表大會,也是影響香港、台灣和國際格局的里程碑事件。其影響對台灣問題的解決尤其重要,進一步清晰化了解決台灣問題在北京整體佈局的位置,同時也透露了中共推動統一的思路、方法和進程。

何以口頭省略了「九二共識」?

在習近平進行將近兩小時的政治報告過程中,《香港01》第一時間注意到其涉台段落未出現「九二共識」等用語。而在會後發放給現場記者的完整版全文中,「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等既有大政方針,則依舊沒有省略。口頭版與完整版在這些細節的差異,在台灣引起了不小的討論,也是學者和觀察人士分析的重點。

事實上,無論是否出現這些用詞,整份二十大報告展現出來的是習近平對於中國共產黨路線的自信。如同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在一場座談會上解讀的,「他(中共)覺得已經抓到一些東西,自信進行改革,要展現中國模式、中國故事、中國氣派」。看得出來,如此視野、意識和自信,同樣體現在習時代未來五年看待台灣問題的圖景之中。

習近平二十大報告口頭未提「九二共識」,引發台灣議論。(美聯社)

習近平的口頭報告,省略了過去在兩岸關係之中被視為關鍵詞的「九二共識」,說明了北京宣示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已邁開腳步。「九二共識」的作用僅在於作為維繫兩岸互動大門的一把鑰匙,台灣方面要能接受,這樣當然好,兩邊能夠基於政治互信坐下來談,「有事好商量」;倘若台灣方面不能接受,如同眼下執政的民進黨蔡英文,不僅對「九二共識」置若罔聞,還搭上美國的遏華戰車掏空和虛化「一中」,那麼北京更不會因此停下統一腳步,而是按着自己的步伐和節奏來打開新局。

不能只盯着看報告中的涉台段落

對於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一向有宏觀觀察的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石齊平認為,在台海形勢上相較於華府和台灣,中國大陸總的來說相當從容、相當有節奏,一切有自己的步驟和既定目標,從長期、中期到短期要怎麼做的進程已經規劃好了,不在乎美國、台灣究竟如何。

如果要理解石齊平口中北京對台灣問題的「節奏感」,在看習近平的二十大報告時,就不能只將眼睛盯在第十三節《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這一節的涉台段落。在此並不是說這一節不重要,它當然重要,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決心和意志,關於台灣問題的「底線思維」,戰術層次的政策作為,都在這一節以白紙黑字的方式表明出來。問題在於,倘若台灣方面只看這一節,很容易就陷入「軟或硬」、「和或戰」這類二元對立式的思維,又走進了西方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零和式權力博弈誤區之中,從而看不到北京如何思考、怎麼推進的方法與認識。

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從現在起的「中心任務」。(新華社)

因此,更需要台灣放下成見去深入理解的,應屬第三節《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因為習近平在這一部分完整且清楚交代了未來五年乃至十年中國共產黨要完成的使命與任務。而在這個行動綱領意味的藍圖規劃中,自然不可能缺少台灣這一塊拼圖。

完成統一是中共的中心任務之一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開宗明義即言:「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中有兩個重要的關鍵詞,一個是「中國式現代化」,另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者代表着方法和路徑,後者則象徵着既定目標。

不妨先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既定目標。2016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習近平鄭重宣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段表述也寫進了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被稱為「第三份歷史決議」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2016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習近平宣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新華社)

換句話說,完成統一才能稱得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共二十大「從現在起」的「中心任務」是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那麼「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當然就是隱含於其中的「中心任務」之一。

中國發展樣貌肌理包含台灣在內

接着再看「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方法和路徑。習近平在報告中用五句話描述「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分別是:

1.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2.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3.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4.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5.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可以看到,由這五條路徑架構起來的行動綱領,體現在二十大報告中對於未來五至十年在經濟、科教、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態、安全、軍事、外交和黨建等全方面的戰略規劃和執行要求上,從而勾勒出中國國家發展的整體性外在樣貌與內在肌理。而解決台灣問題對中共而言,既有歷史責任與歷史規律的必然性,同時也將之涵納進國家發展的全局性思維和部署之內。

習近平二十大報告講到「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時,現場響起長達24秒的掌聲。(美聯社)

因此,面臨「被統一」壓力的台灣,看到的或許是「強權」對自己的「脅迫」、「併吞」、「戰爭」等憂懼,從而陷在意識形態的抗拒循環中難以自拔。但事實上中國共產黨則是以截然不同的視野在理解台灣問題何以必須要解決,「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論,其實也體現在其對台灣的統一呼喚聲之中,包括「統一後」側重於改善民生、增進福祉的治理藍圖,以及分享發展機遇、促進交流合作、深化融合發展、增進心靈契合等「促統」機制,還有不到最後一秒鐘不放棄和平協商的呼籲。儘管台灣方面視之為「統戰陰謀」,但與西方式靠着「打一架」作為唯一解決紛爭和衝突之道,確實存在着本質上的不同。

報告中也實事求是地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在實現使命和任務時,勢必遭遇「百年變局」下包括各種「黑天鵝」、「灰犀牛」的風險挑戰,「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這一點也縮影到了中共在台灣問題上的思考,強調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的統籌考慮,或如報告中言及「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等等,都是在應對美台「台灣牌」挑戰的回合較量,一方面「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這應是理解習近平宣示「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底氣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十大明確了2027年的「小節奏」

進一步細化到台灣社會最為關心的統一「時間表」問題。在2017年十九大報告出爐時,《香港01》即做出分析研判,2049年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便能理解為「民族復興」,如果連國家還在分裂的狀態,何談「復興」?對習近平來說,台灣問題能儘早解決當然就儘早解決,主觀上不會拖到新中國建政100年的2049年才處理。

國家發改委及交通運輸部2022年7月發布最新《國家公路網規劃》,其中規劃由北京出發,經福州連接至台北的高速公路,計劃於2035年前完成。(交通運輸部網站)

此外,十九大報告揭櫫「兩個十五年」的階段性奮鬥,之於台灣問題的解決,其實也內含一套「兩步走」的準備,從重構兩岸關係到完成徹底統一。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可以聯繫到2021年3月出台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規劃了2021年到2035年的交通願景,當中提出加快構建六條主軸,而在京津冀至粵港澳主軸中,包括一條阜陽經黃山、福州至台北的支線。試想,如果兩岸未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又要如何建成這條需要分別從兩端連接起來的交通路線呢?

藉用石齊平的分析來看,他認為北京解決台灣問題的步調節奏,可以分成2049年的「大節奏」、2035年的「中節奏」,以及2024年或2027年的「小節奏」。二十大之前「小節奏」還看得不是相當明朗,但二十大報告已經給了更為清晰的規劃:在「兩步走」總的戰略安排之下,明確未來五年(也就是2022年至2027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同時定下八大主要目標任務,雖然「台灣」或「統一」兩字未現身其中,但不可能不把台灣問題考慮在內。

美國按着其自身邏輯,一些情報和軍方高層視2027年為「武統」的「大限」;但就中國自身的邏輯而言,2027年確實是為「大節奏」和「中節奏」服務鋪墊的「小節奏」,具有全局發展部署的內在脈絡和時間合理性。

無論如何,北京統一的腳步正在加快,很難想像二十大過後不會出台更積極、更直接、更具體,甚至更出人意料的促統政策,包括更為完善的「兩制台灣方案」。換句話說,二十大報告對台灣來說,又何嘗不是「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的一場預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