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奇入常︱十年前台灣行日記曝光 沉入基層強調對台交往無小事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10月23日中共中央官宣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入列。出生於福建的蔡奇進入中共最高權力核心,人事佈局引起台灣不小的討論。台媒《聯合報》快評指,「蔡奇的入常或許就是中共有意將解決台灣問題列為優先政治議程的一個顯著的人事指標」。2012年蔡奇在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任內曾到訪台灣,當時在博客寫下一組《台灣行日記》,或可作為理解蔡奇對台認知和情感的一個側面觀察。

這份日記起訖時間是2012年7月6日至12日,也就是從蔡奇搭機自杭州飛赴台灣高雄開始,一直記錄到他搭機返杭的七天在台走訪過程。

談到統一 心情激動

從日記內容得知,當年蔡奇以「社團名義簽證」進入台灣,而國民黨執政下的台灣方面「按實際身份相待」。此行主要有兩大主要任務,一是探望當時住在高雄左營眷村的二舅,高齡將近90歲的蔡奇二舅,已在台灣生活63年。蔡奇寫道,「舅甥相見格外親切」,「談到兩岸早日統一,心情顯得較激動」。

10月23日中午,中國共產黨新一屆政治局常委集體亮相,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成為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香港01)

離台前夕,蔡奇還見到了素未謀面的三表哥一家。他帶着感動之情如此寫下,「此次台灣行印象最深的是兩岸同根,其實當年遷徙過來的200萬人都有同樣的經歷,寶島自古就屬唐山。這情這緣這脈,相連的海峽就是見證。去過台灣都有這樣的強烈感受!」

另一任務則是回訪南投,蔡奇與時任南投縣長李朝卿是多年老友,兩人牽線將西湖與日月潭結為「姐妹湖」。看得出來,「回訪」只是一個由頭,蔡奇藉由此行馬不停蹄地由南向北、由西至東,對台灣政治和社會情況做了近乎地毯式的考察。

除了「老友」南投縣長李朝卿之外,蔡奇當時還見到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以及時任副主席林豐正、蔣孝嚴、洪秀柱等人,讚揚連戰有「大家長」風範。也見到了時任新竹縣長邱鏡淳,對其「熱情、節奏快、充滿活力」印象深刻。其腳步深入台灣基層鄉鎮,訪問時任宜蘭縣頭城鎮長陳秀暖,了解地方建設資源籌措運用情況。已故高雄市議長許崑源,蔣經國嫡長孫蔣友松,時任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等人,也是蔡奇會見的對象。

他在日記中記載,時任台北市議長吳碧珠、立法委員羅淑蕾和張慶忠,現任新北市議員陳明義,今(2022)年參選角逐南投縣長的許淑華等人,為他舉辦了歡送會。席上還有台灣政論節目名嘴江岷欽、于美人。在座合場歌曲《西湖春》,氣氛相當歡愉。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奧會在國家體育場閉幕,北京冬奧會組委主席蔡奇致詞。(新華社)

文化服務 記上一筆

從蔡奇日記內容來看,台灣基層組織的基本運作情況,是他留意關注的重點之一。蔡奇拜訪了高雄地區的果菜運銷合作社、水果產銷班、農會、鄰里長,以及六龜育幼院等社福機構;在基隆考察中正區砂灣社區,都留下了第一手的調研數據。

在科研機構方面,也能看到蔡奇的足跡。他走訪了高雄中山大學,商定浙江大學與該校加強海洋研究;以及位於基隆的台灣海洋大學,強調兩岸學術交流的限制應該要得到改善。在考察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時,蔡奇特別向院方了解產官學界三方合作的機制。

台灣的社會發展情況,給蔡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拜見中台禪寺創辦人惟覺和尚,在日記中詳列大陸和台灣佛教發展的比較差異;與時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見面後,他寫下「故宮用展做文創對我們有啟發」。

其他亮點還包括了,蔡奇特別感興趣台灣便利店提供的服務,比如提供各種繳費和售票功能的電子服務機台,他說「便利店值得一學!」「不知何時大陸有這樣的便利店?」看完台北市信義區的誠品書店旗艦店後,他同樣以讚歎的筆觸寫下「果然不同一般!」台灣高速公路服務區(休息站)兼具休憩、娛樂、飲食功能,透過太陽能發電,以及「規模大又乾淨」的洗手間,令蔡奇特意在日記記上一筆。

蔡奇曾是內地網路「大V」級官員,至2014年3月,他在微博粉絲破1,000萬。圖為蔡奇2012年7月訪台後,在博客寫下的《台灣行日記》。(截圖自蔡奇博客)

五點總結 交流促融

兩岸在2010年簽署了《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經濟合作進入了新階段。在此時代氛圍下,蔡奇在台灣拜訪了多家企業。包括國泰金控、裕隆集團、1111人力銀行、證券櫃枱買賣中心、杏輝醫藥集團研發中心等,日記中不時能看到他與浙江經濟發展彼此借鏡的想法。

在日記的最後,蔡奇為他七天台灣行的體會,留下了五點總結。第一點是兩岸在歷史和親人之間「情緣」;第二點是城市管理、學校教育、科技研發等方面的「交流」;第三點是「基層」,他強調「想了解台灣,就須沉下去走基層」;第四點是被蔡奇視為「入台通行證」的「文化」;第五點是「責任」,「此行更增強責任感,對台交往無小事」。

十年過後,兩岸從民間交流風風火火的和平發展時期,走向了台海緊張嚴峻,特別是官方陷入冰封,民意對立持續堆高。蔡奇曾說,「只有交流才能促融合」,「只有為民眾着想,對台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對台交往無小事」。這些十年前接地氣建立起充滿真摯情感的「台灣觀」和「兩岸觀」,隨着十年後他走進中共權力最高層,且二十大報告確立了「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行動綱領之後,文情並茂的《台灣行日記》最終將成為令人追憶的一篇「歷史文獻」,還是會產生什麼微妙的變化,或許只能留待歷史風雲給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