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共存最難的是與弱者共存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最近,隨着中央公布優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強化科學精準防疫,減少隔離時間和封控人員,促進人員往來和國際交流,內地防疫開始進入了新階段。儘管這並不等於放開,必要的管控措施會繼續,但讓人看到漸次恢復正常生活的希望

過去一兩年,內地輿論場上清零和共存的聲音一直爭論不休,兩種觀點都有相當數量的民意基礎,並延續至今。不久前富士康鄭州廠區一些員工徒步返鄉事件和連日來一些內地民眾對於石家莊等多地收窄封控範圍和縮短隔離時間的不適應,說明時至今日,仍有相當比例的民眾是比較恐懼新冠病毒,容易驚慌。同樣情況,從過去一年多以來尤其是上海靜默期間網上輿情來看,主張共存或放開的人為數不少。

因為二十條措施公布前內地防疫措施總體上比較嚴格,在有效防止絕大多數人被感染的同時,由於病毒傳播力的增強和全球防疫形勢的變化(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大量自然感染和疫苗形成混合群體免疫後陸續開放),疫情反彈次數越來越多,副作用比較大,給民眾正常工作、求學和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妨礙非新冠病人及時就醫,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經濟發展,在民眾層面激起不少逆反和抵觸情緒。

這也是那些主張共存或開放的人所關注的,他們以此為例子來批評防疫政策,哪怕海外許多陸續放開的國家和地區普遍以付出大量無辜生命為慘重代價。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一處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準備。(視覺中國)

某種程度上講,內地防疫面臨兩難,一方面過去三年付出較大經濟民生代價換來的低感染率低重症率低死亡率的巨大成績來之不易,且人均醫療資源和醫療科技水平有限,仍有許多老人未能充分接種疫苗,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數量眾多,許多人還比較恐懼病毒,另一方面經濟民生的衝擊日益凸顯,社會層面希望放開的聲量比較大,嚴格防疫帶來的一系列次生問題又一再侵蝕公眾對於防疫的信心和耐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內地防疫必然要平衡兩種困難,調整的過程必然是審慎的。

筆者在《清零與共存口水戰背後:這才是中國何時開放最要緊之處》一文中寫過,二十條措施是一個相對不錯的平衡選擇,兼顧了不同群體的看法,是一種重疊共識。從長遠來看,中國終究要回歸常態,這一天越早來越好。但考慮現實國情,關鍵在於疫苗接種(重點是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健康保障、藥物研發和儲備、分級診療、病牀(包括ICU牀位)數量、居家隔離流程等方面的準備情況。

2022年4月24日,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鎮聯勤村村民陸續從隔離點回家。在村口,工作人員逐一為返回的村民登記併發放居家監測須知。(新華社)

對於內地防疫來說,若希望保住過去三年低重症率低死亡率的巨大成績,若不想像海外一些放開的國家和地區那樣出現大量死亡,就必須提前做好充足準備。除了藥物研發和儲備、分級診療、居家隔離流程、醫療資源儲備、引導民眾理性認識病毒(減少民眾的恐慌)之外,內地最難的挑戰是與弱者共存,保護弱者。畢竟,目前病毒威脅最大的群體是老人,重點是未接種疫苗或有基礎疾病的老人。而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道義基礎是儘可能去保護老弱病殘,而非讓他們成為犧牲品。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疫情爆發期間出現的大量老人死亡,是非常不應該的悲劇。

11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內地60歲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種2.28億,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佔60歲以上人口的90.65%和86.38%,80歲以上老年人的全程接種率為65.7%,80歲以上老年人加強針接種人數佔80歲以上老年人總數的40%。這個比例不算高,尤其是考慮到內地人口基數龐大,意味着仍有較多80歲以上老人未充分接種疫苗,其中許多患有基礎疾病,他們一旦暴露在病毒面前,面臨不容忽視的風險。而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所提及的香港今年上半年奧密克戎疫情的統計數據,「這次疫情死亡人員裏96%的人是60歲以上的,71%是80歲以上的老人」,保護老人已是非常緊迫的工作。

2022年3月14日,香港新冠病人陸續被送往社區隔離設施(方艙醫院)入住。(視覺中國)

最近,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病毒專家金冬雁認為:「香港在2022年因新冠疫情失去了一萬條生命,是不可承受之重。對此慘痛教訓,我們一定要深刻記取。但2022年11月的情況,與2022年2月已經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一方面病毒毒株BA.5有進一步減弱的趨勢,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香港已具備較強的由接種疫苗及自然感染所獲得的混合型群體免疫。香港新冠死亡近七成沒有接種疫苗,從上面的病例死亡率數據可以看到,提高疫苗接種率後死亡率只有五分之一。如果在高危人士通過抗原測試確診後馬上處方口服抗病毒藥,死亡率可進一步下降76%。因此,香港一萬人的死亡大部分都是可以通過疫苗和藥物所完全避免的,不能避免的只有大約500人。有些人脱離一切時空背景進行簡單類比,認為香港死一萬,全中國就要死多少百萬。這種說法我認為完全脱離實際,沒有科學根據。」

這個觀點是有一定道理,但現在的關鍵是內地能不能讓科學上的假設成為現實,能不能在提升老人疫苗接種率和確診病人馬上口服抗病毒藥方面做得比香港更好。

可以說,能否有效保護老人等弱勢群體,能否做好有基礎疾病患者的健康保障,直接影響內地防疫政策什麼時候進一步放開,並關乎內地防疫的最終成績。放開並不難,難的是與弱者共存。畢竟,誰忍心看着老人暴露在病毒的危險之下?誰家又沒有老人?誰又能保證自己有朝一日不會成為老人?你今天如果讓老人暴露在本可避免的危險面前,那未來的年輕人是否可以將你暴露在危險面前?保護老人等弱勢群體,與弱者共存,既是倫理和道義問題,又是中國式共存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