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統一的驚歎號 不會因民進黨慘敗變句號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灣九合一大選喧囂在11月26日晚間落幕,選舉結果民進黨慘敗,全面退守南台灣,原被認為「綠到出汁」的台南和屏東甚至險些翻船。在一片驚奇聲中,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在當晚宣佈辭去主席一職,不接受任何記者提問,便「拂袖而去」。此番態度能為選後亟待重整的台灣解決什麼問題,讓人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隱於選舉背後的兩岸議題

在選後的檢討聲浪中,眾人皆曰兩岸議題不是本次選舉的重點。台灣媒體訪問了幾位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學界和智庫專家,異口同聲都說地方選舉與兩岸話題關係極小。連一位選前聲稱「如果民進黨輸得太慘,國際社會可能會誤以為台灣要跟中國做好朋友」的日本媒體人,也在選後看到「慘綠」的結果,改口說「民進黨是敗給自己,不是敗給國民黨和中國」。

而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當天晚上很快地對選舉表達看法,指結果「反映了島內『求和平、求穩定、要過好日子』的主流民意」,「將繼續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與四年前上一屆九合一選後國台辦的說法相比,「和平、穩定、過好日子」成為了主調,政治味道降低了不少。

11月26日晚間,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民進黨慘敗,只剩原本執政的四縣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及這次新攻下的澎湖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左)宣佈辭職,為敗選負責。(AP)

的確,台灣地方層級選舉與兩岸統獨主權議題之間,存在着一定的距離,更多的是在地話題、候選人形象與政黨組織力度的比拚。但兩岸關係因歷史遺留問題下來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幾乎遍佈在台灣政治社會事務的方方面面,或主或次、或明或暗,但不可能不存在。

以今屆選舉為例,「抗中保台」牌失靈失效,「討厭民進黨」、「下架民進黨」這一類對於執政權力充滿高度「仇恨值」的情緒,成為左右選戰方向的一大主軸。但不可否認的是,民眾之所以買單「下架民進黨」的訴求,其中也包含了蔡英文政府無能處理兩岸問題,致使台海危機指數飆高,社會隱約都能嗅到戰爭風險的味道,年輕人更是首當其衝。

當然此等「終局意識」不會人人皆掛在嘴邊,先前解放軍「圍台」軍演、導彈飛越了台島上空,絕大部分的人接到電話民調時仍答以「無感」。畢竟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網路上鍵盤筆戰過後,該上班還是要上班,該上學還是要上學。但集體的無語沉默並非真的「無感」,而是對於局勢的顯著變化無能為力、無言以對,從而轉化為九合一選舉的低投票率,以及民進黨和蔡英文的兵敗如山倒。

北京的常數與美國的變數

台灣內部的「新民意」,其實也折射了兩岸和外部的現實態勢。看在北京眼裏,經歷過台灣大大小小選舉的跌宕起伏,中共不再以任何一次的選舉結果便驟下統獨定論,更不會因此改變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從國台辦選後表態即可窺知一二。投票選舉如今對中共的最重要參考價值在於,用以評估「和平統一」的保鮮期還有多久,以及「和平談判」、「和平協商」的空間還有多大。

2022年台灣九合一大選,蔡英文為陳時中、林佳龍等民進黨候選人站台時,主打「為台灣挺身而出」。(Facebook/陳時中)

換言之,2022年九合一選舉過後、2024年總統大選之前,擺在台灣眼前最大的現實問題,無疑是要面對北京完成統一台灣的決心與意志,以及是否會按下「武統」的啟動按鈕。這個問題將是有意問鼎2024年台灣總統大位的任何一位選將,都不可能迴避掉的核心課題。

正是在此現實處境下,接下來兩年的時間,無論是中美關係還是台海情勢的變化,都不容台灣方面所低估。在未來兩岸的變局之中,北京追求統一的目標及其劃設出來的台灣問題底線、紅線,可說是不會改變的最大「常數」,相對來說,美國便是一個更大的「變數」。

「以台制華」是美國兩黨齊出「台灣牌」的共識,但要為台灣付出多大的代價、做出什麼程度的犧牲,至今仍是美國政學媒界精英辯論和焦慮的問題。中美實力的競爭,以及西太平洋軍事對比的消漲,都是現在進行式,再加上俄烏衝突外延出來的世界權力格局重組,都會是美國評估台海戰爭的關鍵。

接下來的兩年,美國也將進入總統大選季節,更是不確定性攀升的一大變數。倘若美國在台海問題上選擇了戰略收縮,那麼一面倒向美國的民進黨政府或將被「出賣」,或者是被迫改變「抗中保台」的既存路線;倘若美國走向了戰略擴張,在民粹政治的主導下,「台灣牌」可能會出手得更為粗糙、魯莽,甚至因此擦撞出一場戰爭。也就是說,美國這個大「變數」,無論路向何方,對台灣都會帶來攸關命運的極大影響。

11月14日,習近平(左)與拜登(右)在印尼峇里島會面。拜登在會上承諾,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AP)

幸運之神難再眷顧民進黨

北京統一的常數,加上美國戰略的變數,這就是台灣身處的客觀環境,不會因一場地方選舉而有所改變。蔡英文辭去黨主席,是民進黨內政治文化的一個象徵性姿態,加速了其黨內各路要角的權力鬥爭,卻根本解決不了台灣所處環境的任何問題。

蔡英文和民進黨應該要看到的是,最後無論是誰代表該黨出馬角逐2024大位,2020年因大吃香港反修例「人血饅頭」而「起死回生」的幸運或僥倖,很可能不會再出現。當北京統一壓力進逼和美國不確定性大增時,民進黨最後出線的人選都要面臨「抗中保台」之外的重新選擇;就算是「台獨金孫」,也不可能天真地幻想靠着「台獨」便能夠「金剛護體」。

對於雄心壯志欲於2024年重返執政的國民黨,他們也要看到黨內已無2008年那個時期的馬英九,如今縱然死守「兩岸和平發展」路線,同樣也要面對北京只增無減的統一力道。國民黨幾乎已經很難再靠簡單的兩岸論述變化,就能夠在裏裏外外的變局中力挽狂瀾。而以柯文哲為代表的第三條路線,最大的考驗在於能否看到兩岸關係和中美博弈都已發生了歷史性、根本性的改變,不僅要直面其中的常數與變數,還要提出應對的方法。

選舉狂熱過後,台海統一的驚歎號,不會因為台灣政黨勢力版圖變化,或一人一黨的下台衰退就轉化為句號。驚濤拍孤島,滾滾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