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Diviner證科技與人文高度互動共融 學者:人類仍有優勢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甲骨學,即以中國上古時期甲骨文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人文學科,其中,甲骨校重整理是一項極其重要而又繁瑣費力的基礎性研究工作。早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和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莫伯峰教授團隊合作開發的甲骨文校重助手「Diviner」,將自監督AI模型引入到甲骨文校重工作中,取得數百項新成果,為甲骨文整理領域開創了人工智能與人類專家協作(AI+HI)的全新研究範式。

《香港01》以此為契機,採訪了莫伯峰教授及微軟亞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員武智融,就人工校重及Diviner乃至AI發展的議題作進一步交流。本文為該系列報道的第二篇及最後一篇,二人就未來科技公司的普遍發展趨勢,以及Diviner的應用和推廣,是否將重新建構甲骨學研究的實踐基礎與方法論等提出見解。

相關新聞:01專訪|微軟人工智能Diviner開啟甲骨文整理研究「AI+HI」新範式

近期,人工智能這一恆久的話題隨著聊天機械人「ChatGPT」風靡全球而再次被炒熱起來,成為科技與人文高度互動的典型成果。而Diviner亦提供了人工智能與人類專家協作(AI+HI)的全新研究範式,不僅第一次將自監督AI模型引入到甲骨文「校重」工作,也是自監督AI模型在真實場景中的一次成功應用。

Diviner在甲骨校重工作中的出色表現和展現出的巨大潛力,更得到許多甲骨學家的認可,如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玉斌就堅信,在甲骨校重與指出互見方面,校重助手Diviner已經遠勝人力,今後此項工作的大規模開展,或將完全由校重助手Diviner這樣的工具取代。

那麼在此背景下,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看,Diviner的這種應用模式是否也代表了未來科技公司的普遍發展趨勢,即科技與人文的高度互動共融?同時,這是否意味著Diviner的應用和推廣,或將重新建構甲骨學研究的實踐基礎與方法論?對於甲骨學研究這門學科來說,這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嗎?

首先,對於Diviner這種應用模式代表未來科技公司普遍發展趨勢的觀點,武智融表示非常贊同。他表示,科技的要旨是為人類服務的,人工智慧的研發也會以幫助人類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目前,很多人工智慧的應用程式在完成個別任務上已經優於人類,未來的一個挑戰是如何讓人工智慧理解人類的需求和指令,從而更好的為人類服務。科技與人文的高度互動也需要人機交互領域的研發與突破。

莫伯峰亦表示,項目很好地展示了人機協作。然而他也指出,至少在AI還沒達到強人工智慧的現在,人類還是有很多優勢的。

他稱,這次合作中,人和機器各自發揮了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可以解決一些過去解決不好的問題。例如,在機器判定為重片後,這些結果還需要研究者再進行檢驗。甲骨學是一個系統性的科學,涉及方方面面,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從不同維度綜合考慮。雖然在機器看來,重片問題就是相似度匹配,但研究者還會從其它維度來綜合考慮。比如甲骨文的數字,一是一橫,二是兩橫,三是三橫,四是四橫,對電腦而言,三與四只有一橫之差,相似度非常高,但從人的認知來看是完全不一樣的。

莫特別提到團隊還遇到過一個極端特殊的例子。過去,曾有一批甲骨遭受過火災,導致了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火災前後的拓本差異很大,「我們研究者瞭解背景,所以能排除這種干擾進行校重,而機器就非常困難了」。所以說,研究者可以從多維度去驗證,這就展現了人機協作的重要性。

莫伯峰認為Diviner模型促使整個甲骨校重的工作模式發生改變。(圖 / 微軟亞洲研究院)

他又指,引入人工智慧技術的意義至少有兩方面。一是面向過去,那些已經發表的甲骨拓本都做過人工校重,Diviner在人工已經做過的工作上還能發現一批新成果,這十分不容易,也非常有價值。沒有Diviner的介入,這些成果至少不會那麼迅速地被獲得。二是面向未來,現在還有很大數量的甲骨拓本沒有發表出來,未來針對這些甲骨拓本的校重工作,利用Diviner模型將會節省大量的人力,並促使整個甲骨校重的工作模式發生改變。

莫進一步稱,通過這次合作,團隊對人工智慧與甲骨文的跨領域研究更有信心。甲骨文或者說古文字方面的研究還有各種各樣的課題,他希望通過人和機器的協作,未來讓團隊能夠對這些問題逐一進行探索,取得更多的進展。

最後,他認為,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也讓他們對一些古文字問題有了新的思考。因為在電腦沒有進入這個領域之前,人們對很多問題的思考都是只從人類的角度出發的。電腦的加入會給人一些新的啟示,就是每當機器出現和人不一樣的結果時,都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的契機,即為什麼機器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它與人類答案的差別背後反映了什麼實質問題?他最後強調,通過審視人和機器的不同,也為重新思考某些學術問題,提供了非常好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