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宣佈大流疫結束 我們真的「走出疫情」了嗎?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經過長達三年三個多月的漫長等待,全世界人民終於迎來這一時刻——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舉行的記者會上宣佈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這一天,距離世衛2020年1月30日宣佈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整整過去了1191天。

也是在這場記者會上,譚德塞同樣對過去三年多進行了回顧,並談到了諸多遺留問題和值得反思的地方。譚德塞說,全球向世衛組織報告的新冠死亡病例總數接近700萬人,「但我們知道實際死亡人數要高得多,至少有2000萬人。」此外,各國的衛生系統受到嚴重的干擾,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無法獲得基本衛生服務,其中包括兒童未能接種能夠拯救生命的疫苗。

而在談到暴露出來的問題時,譚德塞直言不諱表示,新冠疫情不僅僅是一場衛生危機,它還「暴露了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政治斷層,侵蝕了民眾、政府和機構之間的信任,而錯誤和虛假訊息的洪流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新冠疫情也對全球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包括「從各國的經濟總量中抹去了數萬億美元,擾亂了旅行和貿易,同時讓企業關閉,使數百萬人陷入貧困。」譚德塞強調,在慶祝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突發衛生事件之餘,這同樣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時刻。因為新冠疫情已經「給我們的世界留下深深的傷疤」,「這些傷疤必須永久性地提醒人們,新病毒可能會出現,並帶來破壞性的後果。」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瓦發表講話。(AP)

事實上,早在2022年12月14日召開的日內瓦新聞發布會上,譚德塞就表達過寄望——希望在2023年的某個時候,世衛組織能夠宣佈新冠疫情不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彼時,譚德塞提到了新冠疫情的兩大教訓以及2023年仍面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挑戰。

教訓在於,所有國家都需要加強公共衛生系統,為疾病爆發、流行病和大流行病做準備、預防、檢測並進行快速應對,「先進的醫療系統和強大的公共衛生系統並不是一回事」;「(各國)需要大力加強合作與協作,而不是像全球應對新冠疫情一樣出現競爭和混亂局面。」不確定因素和挑戰則集中在四個方面:在低收入國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接種過疫苗;新冠診斷和救生治療服務仍然價格高昂,並且不平等;新冠疫情後的負擔只可能會增加;監測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這不僅對檢測新冠新變異株來說是一個弱點,對監測其他傳染病傳播來說也是一個弱點。

譚德塞說的苦口婆心,但各國面對這道深深的傷疤,能否將其當做「一個值得深思的時刻」,以及行動層面能否做出切實的改變,卻是一個需要用實踐檢驗的問題。目前來看,新加坡走在了前列——全面檢討過去三年的抗疫表現,推出《新加坡應對冠病白皮書》並呈交國會辯論。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坦承,政府的抗疫工作並非完美無缺,也有不足之處。政府發布白皮書,不是秋後算賬,而是為了總結學習經驗,為未來的疫情做更充足的準備。

具體到疫情最先爆發的中國,譚德塞在2022年的記者會上談到病毒起源問題時還特別點了中國的名。譚德塞說,「在我們努力結束這場突發衛生事件的同時,我們仍然需要了解它是如何開始的。」「我們繼續呼籲中國分享數據並進行我們所要求的研究,從而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的起源。我已經多次表示過,所有的假說都有可能。」

2020年1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新華社)

雖然包括世衛組織在內,不少國家談到中國防疫的種種時仍持懷疑態度,但中國已經早於世衛組織宣佈了走出疫情。2月16日,中共中央召開最高級別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門聽取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況匯報,這也是中國邁出與病毒共存實質一步之後首次召開的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高層會議,最高層對中國三年疫情做了定論——「三年多來,我國抗疫歷程極不平凡」,「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人口大國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蹟。」「實踐證明,黨中央對疫情形勢的重大判斷、對防控工作的重大決策、對防控策略的重大調整是完全正確的,措施是有力的,群眾是認可的,成效是巨大的。」

也是在這次會議上,中共高層佈局了後疫情時代的諸多事項,擺在首位的,即是加強疫情監測和常態化預警能力建設,健全疫情監測體系和訊息報告制度,及時準確做出預警並採取必要的緊急防控措施。回到疫情爆發初期,人們應該對湖北武漢的瞞報以及後來的李文亮事件記憶猶新。

不只是中國,放眼全球,這場席捲世界的百年不遇的疫情雖然正在成為過去式,但留下的教訓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任何國家和個體都無法置身事外,這也是為何在中國邁出與病毒共存的實質一步之後,《香港01》推出10篇反思系列文章的原因和意旨所在。(更多內容見《勝利還是教訓?》《「吹哨人制度」何以可能?》《都是地方政府的錯?》《政策急轉彎 農村怎麼辦?》《醫學專家集體跌落神壇?》《什麼是「生命至上」?》《全面放開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躺平?》《防疫真的能去政治化嗎?》《如何守住法治的底線?》《中國走出疫情的關鍵是什麼?》

2022年12月,中國調整了持續了三年的嚴格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Reuters)

《中國走出疫情的關鍵是什麼?》一文中寫道,雖然疫情海嘯的劇烈程度和陣痛期不盡相同,但人們對於「走出疫情」的期待和訴求卻是一致的。但中國走出疫情的關鍵究竟是什麼?是等待疫情接近季節性流感嗎?是實現群體免疫嗎?是徹底告別口罩嗎?是回到疫情前的生活常態嗎?這些只是醫學意義上的「走出疫情」,要想真正走出疫情,最關鍵的還是要對我們共同經歷的這場疫情進行總結與反思。雖然世衛組織已經宣佈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我們共同面臨的危機仍然有很多,戰爭、極端氣候、糧食危機等等,何況就大流疫本身而言,未來若干年,我們都將生活在疫情的延長線上,新冠「後遺症」將以另一種形式廣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