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到底有多少青年人失業 這是一個非常緊要的問題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4月份,內地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其中16—24歲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為20.4%,25—59歲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2%。這個數據中有兩個關注點,一個是16—24歲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首次超過20%,意味着每五個16—24歲城鎮青年中便有一個失業。另一個關注點是內地5.2%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僅比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11月5.0%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略高一點。儘管內地一季度GDP按不變價格計算按年增長4.5%,反映出經濟復甦態勢,但從許多人的切身感受來看,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真實失業率估計更高。

在所有失業人群中,青年是其中一個重點。這是因為青年人獨有的特質,比如血氣旺、後顧之憂比較少、充滿激情、容易衝動、反抗精神強,使得若大批青年持續處於失業狀態,一旦積蓄耗盡,家庭無力資助,他們的不滿、憤怒往往會影響社會的穩定。這是近代以來世界範圍內許多社會衝突的內在誘因。

早在去年4月,內地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為18.2%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曾說,「我記得幾年前跟我的同事們為G20研究就業問題時,看到歐洲和一些新興經濟體的數據,年輕人失業率達到20%,我當時就覺得這太難以想象了」,「這是面臨多麼巨大的壓力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現在中國也到了這個水平」。如今,一年過去了,內地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已經升至20.4%,不能不引起重視。

在三年疫情的衝擊下,內地青年就業壓力增大,外賣騎手的人數不斷攀升。(Reuters)

現在內地社會面臨一個非常緊要的問題是,在整個青年群體中,到底有多少人失業?

日前,內地媒體《財經》旗下的「財經十一人」刊發了一篇文章《到底有多少青年人失業》。該文把16—40歲的人口視作青年,從三個領域進行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初步估算:分析疫情三年(2020年到2022年)每年新增就業人數與應屆畢業生數量之差,可推算出1500餘萬新畢業生當年沒有找到工作;分析疫情三年A股上市公司平均員工數的減少和去年企業註銷率,大致推算2500萬青年遭遇失業;分析疫情三年因失業而返鄉的農民工群體中的青年人數佔比,可推算1400萬青年農民工失業返鄉。

該文基於這三個領域的測算,認為「疫情以來大約共新增了5400萬左右青年人失業人口」,但「不排除有相當部分經過一段時間又重新找到了工作,或者通過靈活就業形式,實現了再就業」,比如三年以來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快遞員等就業人群大規模激增,故仍有2500萬—3000萬青年失業。

應該說明的是,若無國家力量的支持,個體做失業人數的估算非常困難。該文所分析的三個領域,即應屆畢業生失業、在崗人員失業和青年農民工失業,其實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若把他們疊加在一起,未必合乎實際。除此之外,目前內地到底新增多少靈活就業人員,非常難於統計。所以說,內地青年失業人數仍難判定。

不過,從許多人的切身感受來看,年輕人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問題十分普遍,相當多的人都經歷降薪或裁員的困境。可以說,對於出生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80後、90後、00後來說,過去三年是他們人生中首次遭遇大面積的經濟下行衝擊。本來,他們自出生以來,生活一天天改善,國家一天天發展,他們當中相當比例的人都會以為未來越來越好,但最近三年的遭遇,給他們上了一課:原來生活並非總是變得更好,原來經濟下行的衝擊如此殘酷。不論是年輕人「拜佛上香」現象的出現,還是「孔乙己文學」的熱議,根源都是內地年輕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壓力。

過去一年的內地社會,滴滴活躍司機的數量在持續增加。(視覺中國)

最近,內地一個新聞是滴滴司機的爆滿,但網約車用戶卻明顯減少了。2021年3月滴滴在內地的活躍司機數量為1300萬,但到了今年3月,已經增加到1900萬,短短兩年之間,新增活躍司機600萬。但與此同時,網約車用戶卻在減少,2022年網約車用戶比2021年少了近1600萬人。相信最近不少內地人都有聽到網約車司機群體的抱怨,比如「千萬不要來跑網約車」,「不要再來搶司機的飯碗」。

網約車司機本來是個門檻低、耗時間、缺乏社會保障的辛苦活,但如今在總體訂單明顯下降的同時,竟然有數百萬人湧入,去搶一杯所剩無幾的羹。這背後是整體就業形勢的困難。當經濟發展面臨困境時,優質工作崗位隨之減少,許多人便被迫向下兼容,去搶相對不太優質的工作,進而又會擠佔那些普通工薪階層,迫使後者再次向下兼容。這是一種浪費人才的內卷。

不久前內地作家餘華在回答「年輕人要不要脱下孔乙己的長衫」這一問題時說,內地一家文學雜誌《當代》今年要招6個編輯,結果有6000人報名,而且都是碩士或博士,但這個工作崗位放到20年前壓根就沒大學生看得上。餘華說他能理解年輕人的困境,因為他們的父母用一生勤勞把他們供養為大學生,結果許多人可能找到的工作只需中學畢業即可。

自1949年以來,內地曾經歷數次大規模失業潮,比如70年代大規模知青返城帶來的就業危機和90年代國企改革造成的「下崗潮」,但正如盧鋒所言,「均通過針對特定環境實施改革、逆周期宏觀調控和就業促進政策等得以較快化解」。像最近內地熱播的網劇《漫長的季節》,便反映出90年代國企改革過程中的職工下崗問題。這在當時對於那些經歷過計劃經濟或長期拿着「鐵飯碗」的人來說,無疑是很大沖擊,並不可避免會造成陣痛。但因為當時內地經濟正處於持續高速增長的周期,每年會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轉型過程中的陣痛便能以較快速度被化解。

現如今,在三年疫情和內外經濟環境的衝擊下,內地社會正面臨新一波大規模失業問題。《到底有多少青年人失業》一文寫道:「未來幾年將是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形勢最嚴峻的時刻:既要消化過去三年的失業存量,又要面對城鎮就業需求達到歷史最高峰的事實,另一方面則供給面明顯收窄,就業矛盾比任何時候都突出……縱觀全球,最有創新活力的國家,都是那些青年人創業最積極的國家;一個有前途的社會,必然是年輕人在積極去創造和實現各種夢想的,而不是都在考編的路上。」挑戰已來臨,青年失業關乎社會穩定,當下內地亟需集思廣益,吸取改革開放以來的寶貴經驗,通過推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來重建年輕人的熱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