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幻覺導致悲劇 新加坡前外長答01:台灣領導人不該投機取巧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George Yong-Boon Yeo)近日造訪台灣,9月13日上午在台北發表公開演講。他從新加坡與大陸、台灣屬於「親戚」關係的角度切入,認為「台獨」雖有其歷史和感性淵源,但兩岸分離現狀是不穩定且虛幻的,台獨幻覺將導向悲劇。楊榮文也回答《香港01》提問,指台灣領導人既要避免被美國利用,也不該為了走向獨立而利用美國,投機取巧對台灣而言相當危險。

台灣「亞太千里論壇」13日邀請楊榮文以「一個新加坡人視角下的兩岸關係」為題發表演說,由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主持。該論壇由長風文教基金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台灣玉山科技協會主辦,MaiCoin Group、徐宗懋圖文館、對外關係協會、台大計量理論與應用研究中心協辦。與談人有台前外長林永樂、台大政治系教授徐斯勤。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前副總統蕭萬長、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等貴賓與會。

「亞太千里論壇」聚集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右三)、台灣前外交部長林永樂(右一)、台大前校長管中閔(右二)、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左三)、台灣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左二)、台灣資深媒體人徐宗懋(左一)等人與會。(張鈞凱攝)

新加坡是大陸與台灣的「親戚」

1976年就曾經到訪台灣的楊榮文,從情感與歷史文明的角度破題,他認為許多新加坡人把大陸與台灣視為同屬中華民族,但他主張新加坡不是這個家庭的成員,而是一個親戚,無論從其家庭背景或與台灣友人的私誼,他對台灣都有一定的熟悉感。李登輝執政時期,曾向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大談「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並引述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李光耀對此感到困擾,甚至是匪夷所思;而楊榮文也曾向李登輝表達過,對於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的顧慮。

楊榮文透過各種案例說明,新加坡的「一個中國」政策,在對待兩岸問題時的小心謹慎。例如他私下建議台灣與新加坡可在上海啟動自貿談判,結果被當時的陳水扁政府政治化處理,導致後來破局,直至2013年兩岸關係改善後才成功簽署。又如李顯龍2004年7月就任總理前非正式訪問台灣,雖然雙方同意保密,可是台灣媒體大肆報道,引起北京與新加坡關係的滑坡,成為楊榮文該年8月出任外長後首要處理的難題。

美國介入維持了台灣的分離狀態

楊榮文此次台灣之行,特別安排前往花蓮慈濟向證嚴法師表達感謝。這段故事起源於楊榮文么子楊時弘於2004年血癌復發,繞了大半地球,連線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功配對。楊榮文說,「我兒子身上有一半台灣的血,也是台灣人」。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9月13日於亞太千里論壇,以「一個新加坡人視角下的兩岸關係」為題發表演說,他認為台海現狀無法長久,並強調基於美國會用武力來阻擋中國大陸統一台灣是不明智的,他相信時間不在台灣這一邊。(張鈞凱攝)

基於一個與大陸和台灣都有血緣關係的華人,楊榮文表示難以接受一個「獨立的台灣」。他認為,儘管台灣拒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既有日本殖民統治經驗的原因,也有對國民黨戒嚴統治的反感,但兩岸分裂「現狀是不穩定和虛幻的」,且美國在台灣分離的現狀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美國能維持這個現狀多久,取決於美中的相對軍事力量對比,以及台灣人民在中美關係地緣政治棋局上扮演一枚棋子的意願」。

楊榮文坦言,「台灣的領導人們和人民知道,美國對台政策的形成,不是出於愛台灣人,而是因為台灣是用來對付中國大陸的一枚重要棋子。」楊榮文也對許多西方政治人物的「支持台灣」表達了質疑,他們「幾乎不了解台灣地理,更不要說歷史和文化」,「台灣即使不是所有人,也有許多人意識到,美國支持台灣的唯一理由不是因為台灣是民主政體,而是為了讓大陸得不到台灣這個打不沉的航空母艦」。

美國不會為台灣打一場獨立戰爭

美國如今以軍事實力支持台灣的分離現狀,但究竟還能夠維持多久?楊榮文分析,即使把不確定性納入考量,中國在2050年的經濟體量還是會明顯超過美國,一旦如此美元很難再維持美國的軍事優勢。而李光耀早已看到此一不可避免的趨勢,從而呼籲台灣領導人和大陸談判,「寧早勿晚」。

主持人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致詞時表示,由於歷史因素,台灣、中國大陸、美國三者之間本就有着錯綜複雜的關係,如今台灣又幾乎是身不由己的成為美中對抗下的壓力點,甚至可能是衝突的引爆點。對於台灣目前的處境,許多人感到憂慮。(張鈞凱攝)

在楊榮文看來,現狀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而「不統、不獨、不武」也只不過是把問題推遲。在獨與統的二元選擇中,楊榮文強調倘若台灣從維持現狀走向台獨,台灣不可能單靠自己與大陸戰鬥。然而,美國真會為了台灣派出軍隊與中國交戰?楊榮文說,從烏克蘭戰爭的經驗來看,台灣只是美國一個在需要時可以被犧牲的棋子,更何況美國不可能憑常規部隊就在台海戰爭中戰勝中國。美國或許不會介意台灣與大陸打一場有限戰爭,但美國不會直接介入,因此台灣走向獨立「是極其高風險的」。

除此之外,楊榮文也看到台灣青年的低薪現況,從而認為台灣社會需要有現實意義的希望,而不是虛假的希望。「如果希望是建立在諸如台灣獨立可能性的幻覺之上,它會導向悲劇」。

倡議「一個中國人的邦聯」構想

什麼是對台灣更好的選擇?楊榮文主張應該走一個導向最終「和平統一」的「漸進式過程」,並以此「創造性的突破」為台灣年輕人提供希望。楊榮文提出了「一個中國人的邦聯」(commonwealth/confederation)之構想,並以冰島與瑞士為例,建議「中國人的邦聯可以是大陸和台灣定期會面,為他們的互動制定規則、解決糾紛,可以在一個較長時間裏有沒有一個總體的行政部門」。

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出席「亞太千里論壇」,引言介紹楊榮文的經歷背景,並表示不一樣的觀點將有助於跳脱目前既有思維的羈絆,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重新審視台灣如何走向更長遠的未來。(張鈞凱攝)

循此想法,楊榮文設想:「行政整合的幅度要一步一步引入,需要什麼功能領域取決於待化解的具體課題,以及雙方互信的程度。雙方都需要調整他們對年輕世代的教育,以預備在和平、相互尊重和共同歷史的基礎上的趨近。這個中國人的邦聯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演變為『一個中國』,這個『一個中國』的性質會是什麼,沒有人能在今天就預見到」。

楊榮文以「一個受到台灣許多恩情的新加坡人」立場,表示台灣需要對「一個中國」共識有足夠的共識,但又不能過度精確,因為模糊能為未來開出一條路。」他進一步期待,台灣的主要政黨「是否以某種方式(例如加入前言)將這個『中國人邦聯』的概念納入它們的黨章」。

兩岸巨大變化如何實現中國邦聯

楊榮文「中國人邦聯」的倡議,在演講現場引起不小的爭論。與談學者紛紛從學術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包括馬英九也發言替其「不統、不獨、不武」政策自我辯護。

事實上,楊榮文很清楚兩岸社會都在變化,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非20年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年後更會和今天非常不一樣,且台灣年輕人的想法也發生了轉變,在此情形下又要如何實現「中國人邦聯」呢?

與談專家學者就楊榮文提出的「一個中國人邦聯」概念進行討論。(張鈞凱攝)

面對眾人的疑惑,楊榮文則回到了歷史與文明的視野回應。他表示,「當台灣人說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時,你真的相信嗎?」「他們可能不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可是他們是中國人,如果看悠久的歷史,中國文明有聚有散,如果我們看得更遠,仍是一條流向未來的河流」。

領導人應堅持立場而非投機取巧

《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藉此向楊榮文提問,2024年台灣大選是否會面臨和平與戰爭的選擇,而台灣人又該如何適應「拒統」卻又「必統」的兩難局面?

楊榮文答道,台灣沒有領導人能為了美國走得更遠,美國為台灣獨立的方向設下了限制。問題是,台灣是否應該允許自己被美國利用,只為了得到一個短暫的優勢,但也有可能被美國拋棄。倘若台灣領導人不想被美國利用,卻又自認為在利用美國如此強權,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強權會傾向於控制,台灣不應該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楊榮文建議,台灣應該要堅持明確又簡單的立場,而不要用小聰明投機取巧。

總的來看,楊榮文是對台灣未來與兩岸關係抱着急切又憂慮的心情,踏上台灣土地提倡他的兩岸和平建言。儘管在當前台海情勢來看,其「中國人邦聯」之論顯得多少有些過時且不切實際,但如同活動協辦之一、台灣資深媒體人徐宗懋所言,楊榮文的倡議「不同於一味呼籲對抗的聲音」,而是希望「讓台灣人民更容易保持他們大部分的自我認同和生活方式,同時享有更大的經濟和文化空間的利益」,畢竟「兩岸和平不是靠武器的對抗,因為不言而喻,兩岸軍力對抗不存在平衡的狀態,只有解決導致戰爭的政治因素,才是達成和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