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決勝點︱年輕人對柯文哲夠死忠 還是回流支持賴清德?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2024台灣大選的拐點,發生在11月23日傍晚的君悦酒店侯友宜、柯文哲、郭台銘三方會談,「藍白合」破局後竟產生化學效應,尤其是翌(24)日侯友宜正式推出副手趙少康,原先游移、失望的國民黨支持者迅速「歸隊」。而民眾黨柯文哲則因搖擺不定的善變性格曝露於鏡頭之前,支持度不斷下滑。

柯文哲慎防年輕選票流向賴清德

根據各家民調顯示,原先一路居次的柯文哲,如今已落至老三,支持率約莫在15%至20%之間。為了防止被進一步邊緣化,甚至泡沫化,且深知原先淺藍支持者已回歸國民黨的情況下,柯文哲陣營近日調整論述,搶攻綠色選票。

柯文哲日前接受台媒華視新聞專訪,語出驚人,稱自己內心本質還是「深綠」,「有機會讓台灣變成正常國家」,且表示「自己會維持蔡英文的外交路線,並在兩岸上表達和善」。此番言論,柯的目的很清楚,是要將「綠色」光譜與民進黨切割開來,吸引「討厭民進黨」但認同「綠色」意識形態,以及認同蔡英文路線的選民。

柯文哲稱「我內心本質還是深綠的」,主張「軍事外交維持蔡英文路線」。圖為12月7日柯文哲舉行「農業政策記者會」。(柯文哲競選辦公室提供)

看在民進黨眼裏,或許覺得柯文哲這招兩面不討好,因為支持綠營又認同蔡英文者,何必投給柯文哲,只要繼續投給民進黨就好。然而,柯文哲這招勢必經過精密盤算,目標在於精準抓住「年輕選票」。

民眾黨在支持度雪崩之際,最為「死忠」的鐵桿支持者就是年輕族群。台灣年輕人厭惡國民黨的老態龍鍾,也不一定喜歡魅力不如蔡英文的賴清德,因此柯文哲所走的「不藍不綠」且「又藍又綠」的路線,恰恰成為了年輕群體的寄託對象,就算柯不一定能贏得大選,但支持柯等於是表達他們對於藍綠壟斷台灣政治話語的不滿。

再進一步分析,台灣年輕人已不像「太陽花」世代那般「台獨」,用「台派」來形容他們或許更為貼切,主張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還有強烈的原子化個人主義色彩。因此,「台獨」光譜更重的賴清德與蕭美琴,不見得能贏得台灣年輕人的歡心。而柯文哲自我坦言本質「深綠」,又主張維持蔡英文的「外交路線」,很顯然是要抓住年輕支持者的心,避免他們因為民眾黨支持度下滑而令選票流向民進黨。

賴清德競選總部推出「挺美德·Q版貓狗胸章」,胸章上有設計師所繪製象徵賴清德「狗派」的台灣黑狗圖像,以及代表台灣戰貓蕭美琴「貓派」的貓咪繪像。(賴清德競選辦公室提供)

三陣營卯足勁「決戰年輕選票」

過往台灣大型選舉一向有「決戰中台灣」的說法,原因在於「北藍南綠」的格局打成平手,誰拿下中台灣的選票多數誰就勝出。不過這套公式在新時代適用程度已不如過去,「陸戰」(組織戰)固然有一定的重要性,但「空戰」(宣傳戰)的效果則越來越突出。

而年輕人投票率一向不高,哪個陣營藉由宣傳打動年輕人的心,願意出門為之投票,可能將會是此次大選的關鍵決勝點之一。據台灣「中選會」公布,2024大選「首投族」有102.8萬人;另根據台灣「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支持度推估,投票結果當選者與第二名的差距恐怕僅有3%至5%,也就是約40萬至70萬票左右,因此將近103萬的「首投族」成為了「關鍵少數」。換句話說,不只要「決戰中台灣」,還要「決戰年輕人」。

正因為如此,柯文哲的「深綠」自剖,且繼承蔡英文外交路線之說,可以看出鞏固自身年輕選票優勢的用意。而國民黨方面,與年輕人在意識形態上「硬碰硬」顯然是不智之舉,因此侯友宜陣營鎖定了「居住正義」的議題,於12月8日召開青年購屋政策記者會,提出「555方案」,讓40歲以下的年輕首購族享有新台幣1,500萬額度頭期款全額貸,利息補貼 0.5%、利息優惠5年。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12月8日與召開「青年侯康貸 購屋免頭款」政策發布記者會。(侯友宜競選辦公室提供)

而在民進黨方面,回顧2022年九合一大選的「慘敗」教訓,其中之一即敗在年輕人對執政黨的反彈,重挫民進黨的選情。為了彌補這項短板,賴清德找來蕭美琴搭擋,並利用蕭美琴「愛貓」形象大肆宣傳,喊出「選對的人、走對的路」口號,希望將蕭美琴複製為另一個蔡英文,藉此飽吸青年選票。此外,近期還能看到,在政治光譜上親近民進黨的青年團體,已經開始運作「返鄉列車募款計劃」,其實就是要動員支持「賴蕭配」的年輕人返鄉投票,做到在青年選票上的「票票入匭」。

三組陣營都卯足勁搶拉台灣年輕人的支持,由此可知青年選票絕票是本屆大選不可或缺的決勝關鍵,稍有不慎可能將「一失足成千古恨」。柯文哲陣營唯一的優勢即在於年輕人支持度,勢必在此領域想盡辦法讓他們「死忠更死忠」。而賴清德陣營只要能夠從柯營挖出部分年輕選票回流,或令「賴蕭配」目前的領先地位得到「保險票」。至於侯友宜陣營,首要必是固守500萬起跳的基本盤,進而在民進黨令年輕人失望的地方着手,例如擔心上戰場、青年低薪、買不起房等方面提出有號召力的可靠政見,年輕選票有可能成為他們問鼎大位的驚險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