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追憶法學泰斗江平時,究竟在追憶什麼?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終身教授江平於2023年12月19日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逝世,享年94歲。江平是中國著名法學教育家,被譽為法學界的「良心」、中國政法大學「永遠的校長」。一方面是江平作為中國民法學界的泰斗,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法治進程;另一方面,無論是作為一個校長,還是作為一個學者、一個知識分子,江平先生都堅持了開放自由的精神和獨立的思想。

當江平去世的消息傳來,社交媒體很快被追憶和緬懷刷屏,他曾經留下的「名言警句」,也被人們反覆提及,比如「我只坐在法律一邊」、「不說違心話,只向真理低頭」、「我所能做的是吶喊」、「為私權吶喊」、「自由高於一切」,當然,還有矗立在中國政法大學校園內的「法治天下」石碑。

中國政法大學。(網上圖片)

當人們在追憶江平這位法學界泰斗時,究竟在追憶什麼?

首先,人們在追憶以江平為代表的法學界人士對法治中國的不懈努力。

江平一路走來,頗為坎坷。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他與佟柔、王家福、魏振瀛等人共同起草了民法通則,並參與了許多民商事規範的制定;在市場經濟的崛起中,他與羅豪才、應松年等協作起草了行政訴訟法;物權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他都牽頭參與。在中國法治的碑柱上,銘刻下了江平這個熠熠生輝的名字。

就在江平去世之際,實施十年的裁判文書上網公開制度或將轉向引發法學界、律師界群情激憤,包括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何海波、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傅鬱林、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教授吳宏耀、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韓旭、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江雨先後發聲,強調裁判文書公開承載着法治的目標,司法公開「急轉彎」明顯有違法治精神。而上一次引發法學界、律師群體接力發聲,是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修訂。

時下,雖然「全面依法治國」早已被確立為治國理政的四梁八柱,且依法治國也早已寫進憲法,十九大更是把「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但距離「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公權力帶頭違法的案件更是頻頻刺激着人們對法治的信心。

有關習近平事蹟的介紹,集中在中共18大後至今的軍改授旗、從嚴治黨、依法治國等內容。

筆者此前也多次發文提到,疫情之後,中國社會面的一個突出變化是:一方面人們對法治極度失望,因為疫情三年尤其是上海疫情開始,確實發生了很多跌破人們常識和法律底線的事件,比如入戶消殺、隨意封控低風險小區等。另一方面人們的法治意識空前高漲,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與法治相關的事件能引發輿論關注的大背景,比如尋釁滋事罪存廢之爭、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修訂、推動出台反網絡暴力法和流浪動物保護法等。因為疫情之後,法治是為數不多的能帶給人們安全感和穩定感,且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的存在。所以,江平去世後,人們一邊追憶他如何為法治中國吶喊,一邊也藉此表達自己對於法治的樸素期待。

其次,人們在追憶他不屈服於任何政治壓力,敢於獨立思考,敢於批判現實的知識分子風骨和精神。

在江平口述、陳夏紅整理的《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一書中,江平在自序提及了兩位學界知己——李慎之、吳敬璉,並總結到,「從李慎之先生和吳敬璉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兩個品質:一個是獨立的精神,不屈服於任何政治壓力,敢於獨立思考;一個是批判的精神,以自己的學術良心,敢於批判現實。在人生已屆80歲時,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切切實實地繼受這兩個品質,高舉獨立的旗幟,高舉批判的旗幟。」

江平口述、陳夏紅整理的《沉浮與枯榮:八十自述》一書內頁。(香港01)

回看江平的一生,也確實做到了他所希冀的這兩個品質——獨立的精神、批判的精神。比如2007年,在重慶市「史上最牛釘子戶」事件中被批沒有站在弱者一方故而「露出了狐狸尾巴」,被問及「到底是坐在弱勢群體一邊,還是坐在強勢群體一邊」,江平表示「只坐在法律一邊」。在江平看來,「強勢群體錯了,強勢不對。弱勢群體錯了,就是弱勢不對。法律不能說任何情況下都保護弱勢群體,這要看弱勢一方對不對。如果只籠統問一句你是強勢還是弱勢,如果我是弱勢你就得什麼情況都要保護我,這就麻煩了,這就是典型的民粹主義語言,典型的民粹主義思想。我們究竟要民本主義,還是要民粹主義?」

2015年12月,江平在南開大學法學院的一次講座中指出,依法治國的前提就是扭轉公法太重、私法太輕的局面,不扭轉這種觀念,不樹立私權神聖的觀念,就會和依法治國的宗旨背道而馳。以依法治國作為主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結束後,江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黨的領導會不會破壞依法治國的中心思想,關鍵不在於強調不強調黨的領導,而在於強調什麼樣的領導。如果我們強調黨在政治上的領導,這當然是可以的,那些不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同樣也會強調黨的領導。但是,我們不應當強調黨對於法治的具體領導,黨不能干預法治。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黨過分干預了司法,這種現象還很多。」

所以,當人們追憶江平時,既是在追憶他為法治中國的不懈努力,追憶他的知識分子風骨,同時也在寄望於中國能真正不負這一輩法學家的努力,持續循着法治的道路前進。江平生前雖然不時就法治倒退發聲,但他依然相信中國法治會以「進兩步、退一步」的方式往前走。「只要繼續改革開放,我們對法治天下的前途就應該是樂觀的。」江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