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數據尚可、微觀感受較差」 現實差距背後的危險信號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2023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5.2%,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2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7.5萬億美元。對於這麼龐大的一個經濟體來說,在國際國內環境並不有利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增長很不容易,但也不要過於樂觀。要知道,2023年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2022年的低基數(經濟增速3%)之上的,在2022年12月舉行的「2023年安邦趨勢分析會」上,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曾經提出了2023年中國可能是「吃飯經濟」的預判(陳功,2022年11月)。現在回顧2023年的經濟運行,尤其是從微觀經濟感受來看,「吃飯經濟」的看法是基本準確的。

宏觀經濟數據是總量數據,與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經濟感受存在着差距。如果從具體產業領域或市場領域來看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客觀來看,不能說2023年的增長達到了預期目標。這就形成了一種「宏觀數據尚可,微觀感受較差」的現實差距。在安邦研究人員看來,這種差距的產生,實際上反映了政府努力與市場感受的差距、政策作用與市場效果的差距、是政府預期與市場預期的差距。經濟增長的總量數據可以用很多方式來修飾和實現,但微觀經濟感受則是真實的,無法用宏觀數據修飾、打扮出來。

在這個基礎上,2024年的中國經濟形勢將會如何呢?

我們注意到,一些國際機構對2024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並不高,如世界銀行預測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為4.6%,瑞士銀行也預測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大約是4.6%。可以看到,大部分機構預期中國經濟在2024年的增長要比2023年要低。這一方面有2023年經濟基數較高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場對2024年中國經濟的預期較為理性,中國經濟還遠沒有到全面、穩健回升的時候。如果非要給一個數據,安邦研究人員的個人看法是,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如果在4.5%-5%之間,都算可以接受的增速。

中國經濟走勢備受關註。(Reuters)

分析2024年的中國經濟形勢,研究人員的個人看法是,判斷趨勢和整體態勢要比預測具體數據更重要。整體來看,2024年中國經濟可能仍是一種「築底」和「企穩」的狀態,經濟增長速度上可能會比2023年的增速要低一些。如果2024年中國經濟的主要方面不再惡化,就已經算是一種可以接受的、不錯的狀態,不要預期今年會出現很明顯的回升態勢。

之所以對2024年中國經濟的預期比較謹慎,主要是考慮到如下因素。

首先,中國經濟仍處於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和國內大環境不會顯著好轉。在外部環境方面,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逆全球化的趨勢不會停止,地緣政治形勢充滿摩擦的態勢不會好轉,全球密接生產的發展趨勢以及與之相關的供應鏈調整將會持續。國內經濟的各種結構性問題,短期內不會得到顯著緩解,各種風險因素仍會持續,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還在培育與形成過程中,暫時難以完成經濟動力的切換。國內需求仍將是支撐中國經濟的主要力量,但內需不太可能出現明顯的增量。從基本邏輯看,中國經濟的整體活力仍有賴於對全球化的深度參與。

其次,中國刺激經濟增長的各種資源並不太充足。在逆全球化、地緣政治摩擦加劇,尤其是在三年疫情衝擊之下,為了穩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國耗費了巨大的經濟資源,包括政府財政資源、金融資源,中國的企業和居民也消耗了大量的經濟資源,從中央到地方、從企業到居民,體現債務水平的槓桿率都在上升。應該客觀看到,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能夠達到5.2%,實現2023年初制定的經濟目標,這是在出台了許多支持政策、投入了很多經濟資源才得以實現的結果。在2024年,中國是否還能為了經濟回升而大放水?這是有疑問的。在兼顧穩經濟和防風險的雙重目標下,中國不太可能放任宏觀槓桿率顯著上升,不太可能通過大幅擴張債務來拉動經濟增長。我們估計,2024年的經濟政策,財政政策在執行上可能是「整體積極,兼顧穩健與防風險」,穩健貨幣政策的執行則可能是「貨幣環境相對寬鬆,夠用就行」。簡單來說,在經濟資源不太充足的情況下,日子要精打細算,既要2024年過得去,還要兼顧2025年的日子。

圖為2023年12月21日,人們冒寒在中國上海外灘拍照。(REUTERS/Nicoco Chan)

第三,影響2024年中國經濟的最大因素是信心問題。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在根本上是政府主導的資源投入或信用擴張,但是,中國經濟的最大動力肯定不是政府刺激,而是來自市場力量的推動,尤其是來自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參與和推動,來自廣大居民的自發消費或投資。在過去幾年,國內市場的信心明顯不足,這不僅導致經濟收縮現象增多,還導致政府的刺激政策效果也打了折扣。例如,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在2023年持續下滑,全年民間投資在全國固投的佔比已下滑至50.4%。這是民企信心不足的明顯信號,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風險信號。要想系統改善國內市場的信心,我們認為,關鍵不在於「技術性的刺激政策」,而是需要通過向全國人民展示走市場化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等「頂層政策決心」。如果能有效改善市場主體的信心,市場機制會對中國穩經濟起作用的。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製圖:安邦智庫。

第四,要關注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慣性」問題。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對龐大的經濟體系不能只看總量,還要看各種結構問題——不同的產業結構、不同的消費結構、不同的區域經濟結構。在中國經濟的大系統下,各種子系統的運行狀況和慣性不同,有的已經到底,有的開始回升,有的還在下行之中。我們認為,中國經濟中的這種「結構性的慣性」會延續到2024年甚至2025年。因此,期望2024年的中國經濟出現系統的、明顯的回升,這不太現實。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整體來看,2024年的中國經濟仍將處於「築底」和「企穩」的態勢中,如果一些重大的結構性的風險不再惡化,整體經濟能夠穩定在「底部」,就是一種不錯的狀態。穩守基礎,避免惡化,提升信心,靜待系統改善,這是2024年宏觀經濟政策應該追求的現實目標。

本文經安邦智庫授權轉載,原題為《對2024年中國經濟形勢的基本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