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李炳中學重培養科技信心 $22萬買儀器拓生物科技課程

撰文:盧勁揚
出版:更新:

【STEAM / STEM】政府近年提倡STEM教育,即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以啟發學生科學及科創能力,近期更加入藝術(Art)成為STEAM教育。「01教育」走訪多間中小學,準備一系列的STEM教育訪問報道,幫助各位家長了解現時STEM教育的最新趨勢!

荃灣聖公會李炳中學在創科方面擁有不少成就,校長洪澍及科學與科技推廣主任林嘉嘉老師接受「01教育」訪問時提到,學校早於2000年起發展STEM教育,貫徹「積極探索,努力實踐」的理念,課程着重培訓學生的解難及創新能力。另外,學校亦設有多個有校本特色的STEM課程,包括因應學生興趣而設立的生物科技課程,而且該課程更有學生作品代表香港獲得國際大獎。

荃灣聖公會李炳中學以「積極探索,努力實踐」為理念,課程着重培訓學生的解難及創新能力。圖左及右分別為校長洪澍及科學與科技推廣主任林嘉嘉老師。(盧勁揚攝)

讓所有學生不怕使用科技 校本課程發展回應青少年需要

「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這句話是不少香港人抗拒科技的寫照。不過洪校長卻相信,學生不能怕科技,而是要有信心使用科技,因為學生未來畢業後投身社會,即使投身會計、醫療及貿易等非創科行業,一樣有大量機會使用科技。有見及此,校方特別以「STEM for all」為目標,讓全部學生都有機會接觸STEM,學習相關知識及技能。

學校在初中階段為學生建立鞏固的應用科技基礎後,到高中即使並非修讀理科,仍然有機會接觸科技。洪校長表示,在通識科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期間,撥出部份課時作「其他學習經歷」(OLE)課程。學生即使沒有修讀資訊及通訊科技科(ICT),在中四及中五仍可修讀由教師編寫的校本Python編程課程,強調「釋放出嚟嘅課時,唔係平均分返畀啲主科就算數,我哋都諗下而家啲青少年有咩需要,(然後)去發展」。

聖公會李炳中學林嘉嘉老師(左)以該校的生物科技課程為例,指設計該課程的主因,是學生從報道得知食物中毒個案未必能夠準確檢測引起中毒的細菌,引起了他們的興趣。(盧勁揚攝)

生物科技課程回應學生興趣 同學研究獲國際獎項

聖公會李炳中學會按學生需要和興趣設計課程,林嘉嘉老師以該校的生物科技課程為例,指最初設計課程原因,是學生從新聞報道得知,現時無法準確檢測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引起他們的興趣。

碰巧學校一位舊生是相關範疇的專家,因此邀請他回校分享。該名舊生建議學生設計運用DNA技術的檢測機器,所以學校成立隊伍進行研究和完成發明,作於2017年參加於美國舉行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並奪得銅獎;2019年該校亦有其他學生以另一個研究參加同一比賽亦奪得銅獎。

比賽成績令同學更感自信之餘,亦令他們對生物科技更感興趣。學校於是順勢發展生物科技課程,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12萬元的資助添置生物科技器材,方便學生繼續研究,而學生亦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及其他獎項。

林老師又提到,現時學校是少數在初中階段已設有生物科技課程的學校,因為相關知識深奧,而學校為了開辦課程特意撥款約10萬購買額外器材,「令到我哋全班嘅中一學生都可以用到嗰啲儀器去做一啲實驗」,「(而)其實呢啲儀器可能高中讀生物科嘅同學先有機會用,甚至(用都)可能都係一、兩次」。

支持學生登上更大舞台 外地比賽可獲全額資助

洪校長亦提到,除常規課程外,若學生表現優秀,學校會提供額外培訓或抽離式教學,幫助他們踏上更大的舞台。另外,由於學生大多來自基層,為了讓學生專心出外參賽,不受家庭環境影響,學校會為到外地比賽的學生提供全額資助,費用包括機票及住宿等。洪校長期望,資助能夠幫助同學發揮潛質,學生有更多的見識及交流之後亦能提升其他能力。

洪校長亦提到,除了常規課程之外,如果有學生表現優秀,學校會提供額外培訓或抽離式教學,幫助他們踏足更大的舞台。(盧勁揚攝)

學校給予學生的大量支援,亦的確成功幫助學生累積大量創科獎項及成就。以香港其中一項最主要的STEM比賽 — 「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例,該校在過去20年內已經贏得超過70個獎項;同時,學生在全中國、德國、美國及瑞士亦有獲得多個比賽的獎項,包括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美國知識產權法協會專項獎及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等。